191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2 / 2)

却说细作探知这件事,报告到川中。孔明听说后大喜道:“我想要讨伐魏国很久了,无奈有司马懿统领雍、凉的兵马。如今他中了计策被贬斥,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第二天,后主早朝,大会官僚,孔明出列,呈上《出师表》一道。表文写道:

“臣诸葛亮说:先帝开创大业还没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益州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的大臣在朝廷内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给陛下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熟悉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量,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起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气节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有名望。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代的事情,我因此十分感动振奋,就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行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事情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室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恢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我受恩深重,非常感激。如今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篇表文,我泪流满面,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后主看完表文说:“相父南征,长途跋涉,历经艰难,刚回到都城,还没坐稳,如今又想要北征,恐怕会劳神费心。”孔明说:“臣受先帝托孤的重任,早晚都不敢懈怠。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没有了后顾之忧,不趁这个时候讨伐奸贼,恢复中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忽然班部中太史谯周出列奏道:“臣夜里观察天象,北方的旺气正盛,星象格外明亮,不可以图谋啊。”又回头对孔明说:“丞相深通天文,为什么要强行出兵呢?”孔明说:“天道变化不定,怎么能拘泥不变呢?我如今暂且把军队驻扎在汉中,观察形势的变化再行动。”谯周苦苦劝谏,孔明不听。

于是孔明留下郭攸之、董允、费祎等人为侍中,总管宫中事务;又留下向宠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蒋琬为参军;张裔为长史,掌管丞相府的事务;杜琼为谏议大夫;杜微、杨洪为尚书;孟光、来敏为祭酒;尹默、李譔为博士;郤正、费诗为秘书;谯周为太史。内外文武官僚一百多人,共同治理蜀中事务。

孔明接受诏书回到府中,召集众将听令: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牙门将——裨将军王平;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副将——飞卫将军廖化;右军领兵使——奋威将军、博阳亭侯马忠,抚戎将军、关内侯张嶷;行中军师——车骑大将军、都乡侯刘琰;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中参军——安远将军马谡;前将军——都亭侯袁綝;左将军——高阳侯吴懿;右将军——玄都侯高翔;后将军——安乐侯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前将军——征南将军刘巴;前护军——偏将军、汉城亭侯许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右护军——偏将军刘敏;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行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行参军——谏议将军阎晏;行参军——偏将军爨习;行参军——裨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都尉盛勃;从事——武略中郎将樊岐;典军书记——樊建;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以上所有官员,都跟随平北大都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知内外事诸葛亮。

分拨完毕,又传檄文给李严等人,让他们镇守川口,以抵御东吴。选定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师讨伐魏国。

忽然帐下有一位老将,厉声进言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有廉颇的勇猛,马援的雄威。这两位古人都不服老,为什么不用我呢?”众人一看,是赵云。孔明说:“我自从平定南方回到都城,马超已经病逝,我非常痛惜,如同失去了一只手臂。如今将军年纪已大,倘若有什么闪失,会动摇一生的英名,削减蜀中的锐气。”赵云厉声说:“我自从跟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到敌人就冲锋在前。大丈夫能死在疆场上,是幸运的事,我有什么可遗憾的?愿做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苦劝阻,赵云都不听。赵云说:“如果不让我做先锋,我就撞死在台阶下!”孔明说:“将军既然一定要做先锋,必须得有一个人跟你同去。”话还没说完,一个人应声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愿意辅助老将军先带领一支军队前去破敌。”孔明一看,是邓芝。孔明大喜,立即调拨五千精兵,十员副将,跟随赵云、邓芝前去。

孔明出师,后主带领百官送到北门外十里处。孔明辞别后主,军队旌旗遮蔽原野,戈戟像树林一样多,率军向汉中进发。却说边境的官吏探知这件事,报告到洛阳。当天曹睿上朝,近臣奏道:“边境官员报告:诸葛亮率领三十多万大军,驻扎在汉中,命令赵云、邓芝为前部先锋,率领军队进入我国境内。”曹睿大惊,问群臣:“谁能担任将领,来击退蜀兵?”忽然一个人应声而出说:“臣的父亲死于汉中,我对蜀兵的切齿之恨,还没能报仇。如今蜀兵侵犯边境,臣愿意带领本部的猛将,再请求陛下赐予关西的兵马,前去攻破蜀兵,上为国家效力,下为父亲报仇,臣万死不辞!”众人一看,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

夏侯楙字子休,他性情最急躁,又最吝啬,自幼过继给夏侯惇为子。后来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操怜惜夏侯楙,把女儿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楙为妻,因此朝中大臣都敬重他。他虽然掌握兵权,却从未亲临战场。当时他自请出征,曹睿立即任命他为大都督,调动关西各路军马前去迎敌。司徒王朗劝谏说:“不可。夏侯驸马一向没有经历过战事,如今把重任托付给他,不合适。再加上诸葛亮足智多谋,深通谋略,不可以轻视。”夏侯楙呵斥道:“司徒难道勾结诸葛亮,想要做内应吗?我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韬略,深通兵法。你为什么欺负我年轻?我如果不能生擒诸葛亮,誓不回见天子!”王朗等人都不敢再说话。夏侯楙辞别魏主,连夜赶到长安,调动关西各路军马二十多万,来抵挡孔明。正是:欲秉白旄摩将士,却教黄吻掌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