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七,从公元246年(丙寅年)到公元252年(壬申年),共七年。
正始七年(公元246 年,丙寅年)
春天二月,吴国车骑将军朱然跑去柤中那地儿搞事儿,杀了不少人,抢了一堆东西,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
咱这边幽州刺史毋丘俭,因为高句骊的国王位宫老是犯浑,搞侵犯背叛的事儿,就带着各路大军去收拾他。位宫被打得屁滚尿流,撒丫子跑了。毋丘俭直接把丸都给屠了,杀的、抓的有好几千。高句骊有个大臣叫来,老劝位宫别瞎搞,位宫根本不听。得来就叹气说:“这地儿马上就得长满野草啦。”然后绝食死了。毋丘俭知道后,就让军队别去动得来的墓,也别砍他家树,抓到位宫的老婆孩子,都给放了。位宫就带着老婆孩子灰溜溜地逃命去了,毋丘俭也带兵回去了。
可没过多久,毋丘俭又去揍位宫,位宫直接跑到买沟。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去追,追了一千多里地,一直到肃慎氏南边边界,还刻了个石碑记录自己的功劳,这才回来。这一趟下来,杀的、抓的加起来有八千多人。最后大家论功行赏,封侯的有一百多人呢。
到了秋天九月,吴国这边大搞人事变动。吴王让骠骑将军步骘当丞相,车骑将军朱然做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当右大司马。还把荆州分成两部分:让镇南将军吕岱当上大将军,管右边这摊儿,从武昌西边到蒲圻;让威北将军诸葛恪当大将军,管左边那片儿,代替陆逊镇守武昌。
蜀汉这边搞了个大赦,结果大司农河南人孟光当着大伙的面就怼费祎,说:“大赦这玩意儿,就像瘸腿儿的,太平盛世可不兴这个。只有国家实在没辙,穷途末路了,不得已才能偶尔用一下。现在咱皇上又仁又贤,大臣们也都挺靠谱,哪有啥火烧眉毛的急事儿,老搞这种特殊照顾,这不就是惯着那些坏蛋嘛!”费祎只能尴尬赔笑,一脸不自在。
想当初,丞相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有人跟他说要珍惜大赦机会,诸葛亮就回:“治理国家得靠大德行,不是靠小恩小惠,所以匡衡、吴汉都不赞成大赦。先帝也说过:‘我跟陈元方、郑康成他们交流,他们把治乱的道理说得透透的,可从来没提过大赦这事儿。像刘景升、季玉父子,年年搞大赦,对治理国家有啥用!’”所以蜀国人都觉得诸葛亮牛掰,也知道费祎比不上他。
陈寿也评价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老打仗但不乱搞大赦,这多厉害呀!
吴国那边,大家觉得大钱用着不顺手,就不用了。
蜀汉这边,皇上让凉州刺史姜维当卫将军,和大将军费祎一起管尚书台的事儿。汶山平康的少数民族造反,姜维出兵给平定了。
蜀汉皇上还老喜欢出去溜达,看看风景,听听歌,享受享受。太子家令巴西人谯周就上疏劝他说:“以前王莽挂了之后,各路豪杰都起来抢皇位。那些有本事的人,选跟谁混,可不是看谁地盘大,而是看谁德行好。那时候更始、公孙述他们地盘都挺大,但都只知道自己享受,懒得做好事。世祖刚到河北的时候,冯异就劝他:‘得干别人干不了的事儿。’于是世祖就专心处理冤案,提倡节俭,河北的老百姓都夸他,名声传得老远。这时候邓禹从南阳跑来追随他,吴汉、寇恂之前都不认识世祖,也起兵来帮忙。其他那些人一听世祖这么牛,都像邳肜、耿纯、刘植他们一样,有的带着病,有的抬着棺材,拖家带口地来投奔,数都数不过来。所以世祖才能从弱变强,成就帝业。后来在洛阳,世祖有次想出去溜达溜达,铫期一劝,马上就回宫了。颍川有人造反,寇恂请世祖亲自去平叛,世祖一听,马上就出发。所以说,不是啥急事儿,想出去溜达都不敢;遇到急事儿,想图安逸都不行。当皇帝的就得这么积极做好事!所以《传》里说:‘老百姓不会无缘无故跟着你’,得先有德行啊。现在咱蜀汉正倒霉呢,天下三分,正是那些厉害的人盼着出明主的时候。我希望皇上能再干干别人干不了的事儿,别让大家失望。而且祭祀宗庙,是为了带着老百姓尊敬皇上,现在四季祭祀有时候皇上都不去,却老往园林跑。我这人笨,但我自己都觉得不安心。身上担着责任的人,哪有心思整天乐呵。先帝的志向还没实现呢,房子都还没盖好,可不是乐呵的时候啊。希望皇上能少养点乐官,精简后宫,那些新盖的玩意儿,就别弄了,就好好维护先帝留下的东西,给子孙做个节俭的榜样。”但皇上根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