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庚申年)春天,发生旱灾。
越巂那边的蛮夷老是背叛蜀汉,还把太守给杀了。从那以后,太守都不敢去郡里办公,只能在安定县“远程办公”,这安定县离郡治可有八百多里地呢。蜀汉后主刘禅就让巴西人张嶷当越巂太守。张嶷这人挺有本事,又是安抚新归附的人,又是讨伐强横狡猾的家伙,蛮夷都怕他、服他,郡里就这么太平了,于是又搬回原来的郡治。
到了冬天,吴国闹饥荒。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辛酉年)春天,吴国打算攻打魏国。零陵太守殷札跟吴主孙权说:“现在老天都不帮曹家了,各种灾祸、诛杀不断,正是争天下的好时候,可曹家却是个小屁孩当家。陛下您亲自带兵出征,趁乱灭掉魏国,应该把荆州、扬州的人都动员起来,身强体壮的拿上武器打仗,身体弱些的负责后勤运输。再命令西边的益州出兵到陇右,给诸葛瑾、朱然大军,直接攻打襄阳,陆逊、朱桓另外去征讨寿春,陛下您御驾亲征到淮阳,经过青州、徐州。这样一来,襄阳、寿春被两面夹击,忙得焦头烂额,长安以西又得全力抵御蜀军,许昌、洛阳的魏军肯定得分散兵力,咱们几路军队配合进攻,魏国老百姓说不定还会在内部响应咱们。要是他们将领应对不当,有一路军队打败仗,那其他三路军队估计就得军心大乱。咱们就可以整顿装备,一路攻城略地,乘胜追击,平定华夏。要是不倾巢出动,还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那就没啥大作用,还容易老是败退,士兵疲惫,威风扫地,时间一长,力气都没了,这可不是好办法。”但孙权没听他的。
夏天四月,吴国全琮去攻打淮南,还把芍陂的水给决了,诸葛恪进攻六安,朱然包围樊城,诸葛瑾攻打柤中。魏国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跟全琮在芍陂干了一仗,全琮吃了败仗跑路了。荆州刺史胡质带着轻装部队去救樊城,有人说:“敌人太猛,别往前冲啊。”胡质说:“樊城城墙不高,兵力又少,咱们必须得去当外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带兵靠近包围圈,樊城里面的人才安心。
五月,吴国太子孙登挂了。
这时候吴国军队还在荆州呢,太傅司马懿说:“柤中有十万百姓和蛮夷,在汉水南岸,没个主心骨,樊城被围攻,好几个月都没解围,这情况很危急啊,我得亲自去征讨。”六月,司马懿带着各路军队去救樊城,吴国军队听说后,晚上就偷偷溜了。司马懿一路追到三州口,收获颇丰才回来。
闰月,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去世。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之前已经封侯了,孙权就让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继承爵位,掌管军事,驻守公安。
蜀汉大司马蒋琬觉得诸葛亮好几次从秦川出兵,道路艰险,运粮困难,最后也没成功。就想着多造些船,从汉水、沔水顺流东下,去偷袭魏国的魏兴、上庸。结果不巧,老毛病犯了,一直没能成行。蜀汉的人都觉得这事儿要是搞不定,回来的路可不好走,不是个长久之计。后主刘禅就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去传达旨意。蒋琬就上书说:“现在魏国占据天下九州,势力盘根错节,想一下子消灭不容易。要是咱们和吴国东西两边一起使劲,相互配合,就算不能马上实现目标,也能慢慢蚕食它,先把它的小喽啰给收拾了。但吴国那边老是变卦,好几次都没按计划来。我就和费祎等人商量,凉州是胡人边塞的关键地方,进可攻退可守,而且羌人、胡人心里盼着归附蜀汉都快盼疯了,应该让姜维当凉州刺史。要是姜维出征,控制住河右地区,我就带兵给他当后援。现在涪城水路、陆路四通八达,有紧急情况能马上响应,要是东北方向出了事,赶过去也不难,所以我请求把军队调到涪城驻扎。”后主刘禅同意了。
魏国朝廷想在扬州、豫州之间开垦农田、储备粮食,就让尚书郎汝南人邓艾去陈县、项县以东到寿春一带考察。邓艾认为:“以前曹操打败黄巾军后,就搞起了屯田,在许都积蓄粮食,以此控制四方。现在魏、蜀、吴三国,其他三边基本稳定了,关键就在淮南这边。每次大军出征,运输粮草的兵力就得占一半还多,耗费巨大。陈县、蔡县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把许昌附近的一些稻田合并,让水流往东,在淮北驻扎两万人,淮南驻扎三万人,十分之二的人轮休,这样随时都有四万人一边种田一边防守;再多多开凿河渠,增加灌溉,疏通漕运。算下来,除去各种费用,每年能收获五百万斛粮食作为军粮,六七年时间,就能在淮河一带储备三千万斛粮食,这够十万大军吃五年了。凭借这些去攻打吴国,肯定能赢。”太傅司马懿觉得这主意不错。这一年,开始大规模开凿漕渠,以后每次东南方向有战事,大军出动,乘船就能顺流而下,直达长江、淮河,物资粮食都有储备,还不用担心水患。
小主,
这一年,管宁也去世了。管宁这人,名声和品行那叫一个高洁,远远看着,感觉这人高不可攀,一接触,又觉得他特别和蔼可亲。他还能通过具体的事引导别人做好事,大家都被他感化。他去世的时候,不管认不认识他的人,听说后都忍不住叹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