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杨阜给皇帝上书说:“陛下您继承了武皇帝开疆拓土的大业,守着文皇帝善始善终留下的基业,真该向古代那些圣贤学习怎么好好治理国家,看看以前那些朝代末期放纵乱来的糟糕政策,引以为戒。要是以前桓帝、灵帝不废掉高祖定下的法度,不丢了文帝、景帝的恭谨节俭,太祖就算再有本事,又能往哪儿施展呢?陛下您又怎么能坐到这个尊贵的位置上呢!现在吴、蜀两国还没平定,军队都在外面打仗,各种修建工程,陛下您可一定要尽量节俭啊。”皇帝看了后,很客气地回了诏书。
杨阜又接着上书说:“尧住茅草屋,天下百姓却能安居乐业;禹的宫殿很简陋,天下人都乐于干自己的事业。到了殷商和周朝,宫殿堂基也就三尺高,大小也就九筵而已。夏桀盖了华丽的璇室、象牙装饰的走廊,商纣王修了倾宫和鹿台,结果都丢了江山;楚灵王修章华台,最后自己也遭了祸;秦始皇建阿房宫,到秦二世就亡国了。不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只知道满足自己吃喝玩乐的欲望,没有不亡国的。陛下您应该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当成榜样,把夏桀、商纣、楚灵王、秦始皇的事当成深刻教训,可别整天只顾自己悠闲享受,一门心思装饰宫殿楼台,不然肯定会有亡国的大祸啊。君主就像脑袋,大臣就像四肢,生死存亡都是一体的,得失也是共同的。我虽然没什么本事,胆子也小,但也不敢忘了谏臣的职责!话说得不够恳切,就没法让陛下您醒悟。陛下要是不考虑我的话,恐怕皇祖、先帝留下的江山就要毁了。要是我死了能对国家有那么一点点好处,那我死的那天就跟活着的时候一样有意义。我恭敬地做好死的准备,等着陛下重重处罚我!”这奏章呈上去后,皇帝被他的忠言感动了,亲自写诏书回复他。
有一次,皇帝穿着便服,外面披了件缥绫做的半袖上衣。杨阜就问皇帝:“按照礼制,这算哪门子正式服装啊?”皇帝听了,一声不吭,没回答他。从那以后,只要不是符合礼制的衣服,皇帝都不在杨阜面前穿。杨阜还上书,想裁减那些没被皇帝宠幸过的宫女,于是就把管宫廷事务的官吏叫来,问后宫到底有多少人。这官吏守着原来的规矩,回答说:“这是宫里的机密,不能往外说!”杨阜一听就火了,拿棍子打了这官吏一百下,还数落他说:“国家跟九卿都没什么可保密的,反倒跟你个小吏保密?”皇帝知道这事之后,对杨阜越发敬畏。
散骑常侍蒋济也上书说:“以前越王勾践鼓励生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燕昭王体恤百姓,医治战争创伤,最后报仇雪恨。所以弱小的燕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贫弱的越国能灭掉强劲的吴国。现在吴、蜀两国势力强大,陛下您在世的时候要是不把它们除掉,那可是要被后世指责的。凭陛下您这么英明神武,放下那些不急的事,专心对付敌人,我觉得这没什么难的。”
中书侍郎、东莱人王基也上书说:“我听古人用水来比喻老百姓,说:‘水既能让船安稳行驶,也能把船打翻。’颜渊也说过:‘东野子驾车,马都累得不行了,他还一个劲儿地赶马前进,恐怕很快就要翻车了。’现在老百姓干各种劳役,累得够呛,夫妻也不能团聚。希望陛下能好好想想东野子驾车的教训,多留意水和船的关系,在马还没累垮的时候就停下,在老百姓还没被累死之前就减少劳役。以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到汉文帝时只有同姓诸侯,贾谊就担忧地说:‘这就好比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自己还在柴堆上睡觉,还说这样很安全。’现在敌人还没消灭,猛将手握重兵,管得太严就没法应对敌人,不管的话时间长了又不好给子孙后代交代。在陛下这么圣明的时代,不赶紧想办法消除隐患,要是子孙后代没本事,那可是国家的大麻烦。要是贾谊现在还活着,肯定比以前更着急。”但皇帝对这些话都没当回事。
殿中监负责监督工程,擅自把兰台令史抓了,右仆射卫臻就上奏弹劾他。皇帝下诏说:“宫殿还没修好,这是我一直操心的事,你却要弹劾他,为啥呢?”卫臻说:“按照古代的制度,有防止官员越权的规定,不是说讨厌他们干活积极,实在是因为他们这样做虽然有点小功劳,但破坏的规矩影响太大了。我每次观察那些校事,大多都是这样。要是再纵容他们,恐怕各个部门都会开始越权行事,最后国家就会衰败。”
尚书、涿郡人孙礼坚决请求停止工程,让老百姓回家。皇帝下诏说:“我接受正直的言论。”还催着赶紧把老百姓打发回去。但监工的又上奏说,想留老百姓再干一个月,把一些工程收尾。孙礼直接跑到工地,也不再重新上奏,就假传圣旨把老百姓都遣散了。皇帝觉得他这个举动挺有想法,也没责怪他。皇帝虽然不能完全采纳大臣们的直言劝谏,但对他们都还算宽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秋天七月的时候,洛阳的崇华殿着火了。皇帝就问侍中兼太史令、泰山人高堂隆:“这是啥灾祸的预兆啊?按照礼制,有没有什么办法祈祷消除灾祸呢?”高堂隆回答说:“《易传》里说:‘上面的人不节俭,下面的人也不节约,就会有灾祸之火焚烧宫室。’还说:‘君主把楼台建得太高,上天就会降下火灾。’这是因为君主一门心思装饰宫殿,却不管老百姓都穷得叮当响了,所以上天就用旱灾来回应,火就从高殿烧起来了。”皇帝又下诏问高堂隆:“我听说汉武帝的时候柏梁台着火,然后就大规模修建宫殿来压制灾祸,这是啥道理呢?”高堂隆回答说:“那是夷越的巫师搞的,可不是圣贤的英明教导。《五行志》里说:‘柏梁台着火后,后来就发生了江充搞的巫蛊事件。’按照《五行志》的说法,越巫建议建章宫的做法根本没能压制灾祸。现在应该停止让老百姓服劳役。宫殿的修建,一定要力求节俭,把着火的地方打扫干净,别在这儿再搞什么修建,这样说不定萐莆、嘉禾就会在这儿长出来。要是还继续折腾老百姓,耗尽他们的钱财,这可不是招来祥瑞、安抚远方百姓的好办法。”
八月庚午日,皇帝封皇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皇帝自己没儿子,就收养了这两个孩子当儿子,宫里的事很机密,没人知道这俩孩子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有人说,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
丁巳日,皇帝回到洛阳。
皇帝下诏重新修建崇华殿,还改名叫九龙殿。把谷水引来,从九龙殿前流过,修了玉石做的井栏,雕刻着蟾蜍接水、神龙吐水的样子。还让博士、扶风人马钧制作司南车,用水力驱动各种百戏。刚开始修建陵霄阙的时候,有喜鹊在上面筑巢,皇帝就拿这事问高堂隆,高堂隆回答说:“《诗经》里说:‘喜鹊筑好巢,斑鸠来居住。’现在大兴土木,修建陵霄阙,喜鹊却在这儿筑巢,这是宫殿还没修成,陛下您还不能住进去的征兆啊。大概意思就是说:‘宫殿没修好,就会有别的姓氏的人来掌控这里。’这是上天给咱们的警告啊。上天可不会偏袒谁,只帮助那些善良的人。以前太戊、武丁看到灾祸就很害怕,赶紧改正,所以上天就赐福给他们。现在要是能停止各种劳役,多做善事,施行德政,那咱们就能跟三王五帝一样厉害,可不只是像商王武丁那样转祸为福这么简单了!”皇帝听了这话,心里很触动。
皇帝这人性格严厉又急躁,要是监督修建宫殿的人超过了期限,皇帝会亲自把人叫来问话,话还没说完,这人可能就脑袋搬家了。散骑常侍兼秘书监王肃上书说:“现在宫殿还没修好,干活的人有三四万。九龙殿已经能让陛下住得安稳,里面也足够安排六宫了;只是太极殿前面的工程还比较大。希望陛下把那些领日常口粮的士兵中,不是特别急需的人挑出来,选些年轻力壮的,留下一万人,让他们一年轮换一次。这样大家都知道有休息轮换的日子,就会开开心心地干活,就算累也不会抱怨。算下来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万个工,这也不算少了。本来打算一年完工的工程,不妨用三年时间,把剩下的人打发去务农,这才是长远的办法。对老百姓讲信用,这可是国家的宝贝。之前陛下要去洛阳,征调老百姓修建营地,有关部门下令营地修完就放老百姓走;可营地修好了,又贪图他们的劳力,不按时打发他们走。有关部门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国家的大局。我觉得从今往后,要是再征调老百姓干活,应该明确下令,让他们一定能按时完工回家。要是后面还有事要征调,宁愿重新征调一批人,也别失信于民。凡是陛下临时要处决的人,都是有罪的官吏、该死的人;但老百姓不知道啊,就会觉得太突然。所以希望陛下把这些人交给有关官吏,公开他们的罪行,同样是处死,别让这事在宫里搞得不清不楚,让远近的人都怀疑。而且人命关天,活着不容易,死了可就没了,所以圣贤都很重视。以前汉文帝想杀那个冲撞他车驾的人,廷尉张释之说:‘当时,陛下您要是直接让人杀了他就算了,现在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可不能破坏这个规矩。’我觉得张释之这话太不对了,这可不是忠臣该说的。廷尉是天子的官吏,都不能破坏公平,那天子自己怎么能迷惑犯错呢!这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君主看得太轻,太不忠诚了,陛下您可不能不明白啊!”
中山恭王曹衮生病了,他对自己的属官说:“男子汉不能死在女人手里,赶紧找时间把东堂修好。”东堂修好后,他就带病搬到那儿去住。他又对世子说:“你从小就当了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吃苦,以后肯定会因为骄奢犯错。要是兄弟有不好的行为,你要当面去劝他;劝了不听,就流着眼泪开导他;开导了还不改,就告诉他们的母亲;要是还不改,那就上奏给朝廷,并且辞去自己的封国。与其守着荣华富贵招来灾祸,还不如平平安安过穷日子呢。当然,我说的这都是大罪过,要是小过错,就应该帮他们遮掩过去。”冬天十月己酉日,曹衮去世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一月丁酉日,皇帝前往许昌。
这一年,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从那以后,鲜卑各部落就散了,互相打来打去,厉害的部落跑到很远的地方,弱小的就来投降,边境地区就安宁了。
张掖柳谷口的水大量涌出,有块石头上面好像有图案,形状像灵龟,立在水西边,石头上还有七匹石马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牺牛、璜玦、八卦、星宿、彗星的图案,上面还有字写着“大讨曹”。皇帝下诏把这事通告天下,当成吉祥的征兆。任县县令于绰带着这事去问巨鹿人张臶,张臶悄悄对于绰说:“神灵能预知未来,不会追溯过去的事。祥瑞的征兆先出现,然后国家的兴衰就跟着来了。现在汉朝已经灭亡很久了,魏国已经得了天下,还追溯什么兴衰的祥瑞征兆呢!这块石头,是现在的一种异常现象,可能是将来的祥瑞预兆吧。”
皇帝派人到吴国用马去换珠玑、翡翠、玳瑁,吴王孙权说:“这些东西我又用不着,却能换来马,我有啥舍不得的。”就都给了来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