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五,从公元235年(乙卯年)到公元237年(丁巳年),共三年。
青龙三年(公元235 年,乙卯年)
春天正月的时候,戊子日那天,大将军司马懿升职当了太尉。
丁巳日,皇太后郭氏去世。皇帝老是追问太后关于甄后死亡的真实情况,太后心里又愁又怕,就这么去世了。
蜀汉这边,杨仪杀了魏延之后,觉得自己立了大功,理所当然该接替诸葛亮掌管政务。但诸葛亮生前悄悄表明过,杨仪这人小心眼,还是觉得蒋琬更合适。杨仪回到成都后,只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实际权力,就每天闲呆着。想当初,杨仪跟着刘备的时候就当尚书了,那时候蒋琬才是个尚书郎。后来两人虽然都成了丞相参军、长史,但每次跟着诸葛亮外出,杨仪承担的工作又累又多。他觉得自己资历比蒋琬老,能力也比蒋琬强,心里那个气啊,脸上和言语里全表现出来了,天天唉声叹气,周围人都怕他说话没把门的,不敢跟他走太近。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他,杨仪对着费祎那是一顿吐槽,把心里的不满全倒出来了。还跟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的时候,我要是带着军队投降魏国,哪会落到今天这地步啊!现在想想,肠子都悔青了,可也来不及了!”费祎偷偷把这话报告给了蜀汉皇帝。蜀汉皇帝就把杨仪贬为平民,打发到汉嘉郡去了。杨仪到了那儿还不消停,又上书说些诋毁朝廷的话,言辞特别激烈。于是郡里派人把杨仪抓起来,杨仪最后自杀了。
三月份庚寅日,把文德皇后给安葬了。
到了夏天四月,蜀汉皇帝让蒋琬当了大将军,还让他负责处理尚书台的事务;费祎接替蒋琬做了尚书令。
这时候魏国皇帝热衷于搞土木工程,刚修完许昌宫,又开始折腾洛阳宫,盖起了昭阳太极殿,还修了个总章观,高达十多丈。这么一直征调劳力,老百姓都没办法安心种地养蚕了。司空陈群就上书说:“以前大禹处在唐尧、虞舜那样的盛世,还住简陋的房子,穿朴素的衣服呢。现在刚经历战乱,人口少得可怜,跟汉文帝、汉景帝那时候比,也就相当于人家一个大郡的人口。再加上边境还有战事,将士们很辛苦,要是再来个水灾旱灾啥的,国家可就麻烦大了。以前刘备从成都到白水,修了好多驿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太祖就知道他这是折腾老百姓。现在咱们这么耗费民力,这可正是吴国、蜀国希望看到的啊。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关键,陛下您可得好好考虑啊!”皇帝回答说:“国家大业和宫殿建设,应该同时进行。等把敌人消灭了,只要撤掉防御的兵力就行,难道还会再大兴土木吗?这本来就是君主该做的,就像当年萧何的深谋远虑一样。”陈群又说:“以前汉高祖跟项羽争天下,项羽被灭后,宫殿被烧了,所以萧何修建武库、太仓,那都是紧急需要的。但即便这样,汉高祖还觉得修得太华丽了。现在吴、蜀两国还没平定,确实不能跟以前比啊。人想做什么事,总能找到理由,更何况是天子,没人敢违抗您。之前您想拆武库,说非拆不可;后来又想留着,说非留不可。要是您一定要做,那不是我们这些大臣说几句就能改变的;但要是您稍微留意一下,改变主意,那也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汉明帝想盖德阳殿,钟离意劝阻,他就听了,后来又想盖,就盖成了。殿修好后,明帝对大臣们说:‘要是钟离尚书还在,这殿可盖不成。’做君主的难道会怕一个大臣吗?还不是为了百姓着想。现在我连让陛下您稍微收敛点的能力都没有,跟钟离意差太远了。”皇帝听了之后,工程稍微减少了一些。
这皇帝还特别喜欢美女,后宫女官的等级和俸禄都比照朝廷官员来,从贵人到宫里打扫卫生的,加起来有好几千人。还挑了六个识字又靠谱的女子,让她们当女尚书,负责处理宫外上奏的事情,帮忙判断能不能批准。廷尉高柔上书说:“以前汉文帝舍不得十户人家的财产,都不去修个小台给自己娱乐;霍去病一心想着抗击匈奴,都顾不上给自己盖房子。现在咱们耗费的可不止百金,担心的也不只是北方的边患啊!您可以大概把宫殿修到能满足朝廷宴会的规格就行,先把干活的人放回去,让他们能回家生活。等吴、蜀两国平定了,再慢慢修建也不迟。按照《周礼》,天子的后妃以下一共一百二十人,这已经不少了。我听说现在后宫人数可能比这还多,皇家后代不兴旺,说不定就是这个原因。我觉得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贤良淑德的女子,凑够规定的人数就行,其他的都送回家,这样也能养精蓄锐,保持内心平静。要是能这样,多子多福的祥瑞说不定就能实现了。”皇帝回复说:“你总是直言进谏,以后有什么想法继续说。”
当时打猎的规定特别严,谁要是在禁地杀了鹿,不但自己要被杀头,财产还要充公,要是有人举报,就能得到丰厚赏赐。高柔又上书说:“这些日子,老百姓要承担各种劳役,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最近又有打猎的禁令,鹿到处乱跑,把庄稼都吃了,到处搞破坏,损失特别大,老百姓就算设了防护,也拦不住。就像荥阳周边,好几百里地,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现在天下人口本来就少,可鹿却越来越多,要是突然有战争,或者赶上灾年,拿什么应对呢?陛下您要是放宽禁令,让老百姓能去捕杀鹿,解除这个禁令,那老百姓可就太高兴了,对大家都有好处。”皇帝还想把北芒山铲平,在上面盖个观景台,能看到孟津。卫尉辛毘劝说道:“天地的本性就是有高有低。现在您要反着来,既不符合自然规律,又耗费人力,老百姓可受不了这么多劳役。要是黄河泛滥,发了洪水,连丘陵都被夷平了,拿什么来抵御洪水呢!”皇帝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小主,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三国中后期各方势力的权力更迭与治理困境,从中可提炼出多重历史启示:
权力交接中的人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