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2)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壬子年)

春天正月,东吴老大的小儿子建昌侯孙虑去世。太子孙登从武昌赶来探望东吴老大,趁机主动说自己长时间没在父亲身边尽孝,作为儿子的本分有缺失;还称赞陆逊忠诚勤恳,有他辅佐不用担忧。之后就留在了建业。

二月,皇帝下诏,改封诸侯王,都把郡作为他们的封国。

皇帝疼爱的女儿曹淑去世了,皇帝特别伤心,追封她为平原懿公主,在洛阳建庙,葬在南陵。还把甄皇后堂孙甄黄和她合葬,追封甄黄为列侯,给他安排了后人,继承爵位。皇帝想亲自去送葬,还打算去许昌。司空陈群劝说道:“八岁以下孩子夭折,按礼法不必大办丧事,何况公主还不满周岁,却用成人的礼节送葬,还为她穿丧服,满朝大臣都穿素衣,早晚哭吊,从古到今,都没这样的。而且您还要亲自去看陵墓,亲自参加葬礼!希望陛下能克制,别做这些有损无益的事,这是天下人的深切期望。又听说陛下您打算去许昌,后宫上下都要一起东行,满朝大臣,无论大小,没有不感到惊讶奇怪的。有人说您是想避开不吉利,有人说您是想方便迁移宫殿,也有人不知道为啥。我觉得吉凶是命运决定的,祸福在于人为,靠迁移躲避来求平安,也没什么用。要是真必须迁移躲避,修缮金墉城西宫和孟津别宫,都可以暂时去住住,为啥要让整个皇宫的人都暴露在野外!这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花费都没法计算。再说了,贤良之士都不会随便搬家,就是为了让乡里人安心,没有恐惧之感,何况陛下您是天下之主,一举一动,怎么能这么轻率呢!”少府杨阜也说:“文皇帝、武宣皇后去世,陛下您都没去送葬,这是为了以国家为重,防备意外情况;怎么能为了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去送葬呢!”皇帝都不听。三月癸酉日,皇帝向东巡视。

东吴老大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渡海去辽东,向公孙渊买马。当初,虞翻性格粗疏直率,喝酒后经常出状况,还喜欢顶撞人,所以经常被人诋毁。东吴老大有次和张昭谈论神仙,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了还谈论神仙,世上哪有仙人啊!”东吴老大对他积怨已久,就把虞翻流放到交州。等周贺等人去辽东这事儿,虞翻听说后,觉得五溪地区才应该去征讨,辽东太远了,就算他们主动归附,都没多大价值,现在派人去花钱买马,既对国家没好处,还可能啥都得不到。他想劝谏又不敢,就写了表章给吕岱看,吕岱没回应。后来因为别人的爱憎偏见,虞翻又被流放到苍梧郡猛陵县。

夏天四月壬寅日,皇帝到了许昌。

五月,皇子曹殷去世。

秋天七月,任命卫尉董昭为司徒。

九月,皇帝前往摩陂,修建许昌宫,建造景福殿、承光殿。

公孙渊暗地里有二心,多次和东吴往来。皇帝派汝南太守田豫统领青州各路军队从海路,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去征讨他。散骑常侍蒋济劝说道:“只要不是那种要互相吞并的国家,不是犯上作乱的臣子,就不应该轻易讨伐。讨伐了又制服不了,这是逼着他成为敌人啊。所以说:‘老虎狼挡在路上,就别先管狐狸。’先除掉大害,小害自然就解决了。现在辽东那地方,历代都向朝廷称臣,每年都选送计吏、孝廉,进贡也没少过,大臣们却先想着讨伐它。就算一次出兵就能取胜,得到那里的百姓也对国家没多大益处,得到那里的财物也不足以让国家变富;要是没成功,那就结下仇怨,失去信用了。”皇帝不听。田豫等人去了之后,都没取得成效,皇帝下诏撤军。田豫估计东吴使者周贺等人快要回来,年底风急,他们肯定害怕船被风浪打翻,东边沿海没有港湾,他们肯定会去成山,而成山没有藏船的地方,于是就带兵驻守在成山。周贺等人回到成山,遇到大风,田豫指挥军队攻击周贺等人,把他们杀了。东吴老大听说后,才想起虞翻之前说的话,就打算把虞翻从交州召回。结果虞翻已经去世,只好把他的灵柩运回。

十一月庚寅日,陈思王曹植去世。

十二月,皇帝回到许昌宫。

侍中刘晔深受皇帝亲近和重用。皇帝打算讨伐蜀汉,朝廷内外大臣都说不行。刘晔进宫和皇帝商议时,就说可以讨伐;出来和大臣们说,又说不行。刘晔这人有胆有谋,说什么都头头是道。中领军杨暨是皇帝的亲信大臣,也很敬重刘晔,但他坚持认为不能讨伐蜀汉,每次从宫里出来,都会去刘晔那儿,刘晔也跟他讲不能讨伐的道理。后来杨暨和皇帝讨论伐蜀的事,杨暨极力劝谏,皇帝说:“你就是个书生,哪懂军事!”杨暨谢罪说:“我说的确实不值得采纳,但是侍中刘晔,他是先帝的谋臣,也常说蜀汉不能讨伐。”皇帝说:“刘晔跟我说可以讨伐。”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召来对质。”皇帝下诏把刘晔召来,问他,刘晔却始终不说话。后来刘晔单独见到皇帝时,责备皇帝说:“讨伐一个国家,这是重大决策,我能参与这样的大事,常常担心说梦话泄露出去加重我的罪过,哪敢跟别人说啊!用兵是讲究诡诈的,军事行动没开始前,越保密越好。陛下这么明显地泄露出去,我担心敌国已经知道了。”于是皇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又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钓到大鱼,就先放线跟着它,等能控制住了再拉,那就没有钓不上来的。君主的威严,难道只像条大鱼吗!你确实是个正直的臣子,但你的计策不可取,不能不深思啊。”杨暨也向他道歉。有人跟皇帝说:“刘晔不忠诚,他善于观察陛下您的心意然后迎合。陛下您可以试着和刘晔说话,都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和您问的相反,那就说明他总是迎合您的圣意。如果每次回答都和您问的相同,刘晔的真实心思就再也藏不住了。”皇帝照这话去试探刘晔,果然发现了他的真实情况,从此就疏远他了。刘晔于是精神失常,被调出京城任大鸿胪,最后忧郁而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傅子》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这是真的啊!以刘晔的聪明才智和权谋,要是能秉持道德仁义,践行忠诚守信,古代的大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他呢!只依靠自己的才智,不注重真诚,对内失去君主的信任,对外被世俗困扰,最终危及自身,难道不可惜吗!

刘晔曾经诬陷尚书令陈矫专权,陈矫害怕,把这事告诉了儿子陈骞。陈骞说:“主上圣明,父亲您是大臣,现在就算和皇上意见不合,最多也就是当不了三公而已。”过了几天,皇帝果然不再追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