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皇帝下诏书说:“先帝立下规定,不想让诸侯王留在京都,这是考虑到如果是年幼的君主在位,太后临朝摄政,要从小处防范隐患,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我算起来已经十二年没见到诸侯王们了,心里一直挂念,怎么能不想念呢!现在下令,让诸侯王以及宗室里的公侯,各自带嫡长子一人,明年正月来京城朝见。以后要是再有年幼君主、太后在宫中的情况,还是按照先帝的命令办。”
蜀汉丞相诸葛亮攻打祁山的时候,李平负责留守后方,主要督管粮草运输的事儿。正好赶上接连下大雨,李平担心粮草供应不上,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去传达他的意思,叫诸葛亮带兵回来;诸葛亮接到通知就撤军了。李平听说军队撤回来,却假装惊讶,说:“军粮很充足啊,怎么就回来了!”他还想杀掉督运粮草的岑述,来推脱自己没把事情办好的责任。接着他又给蜀汉后主上表,说“军队假装撤退,是想引诱敌人来交战”。诸葛亮把李平前后写的书信、奏疏都拿出来,这些内容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李平没话说了,只能低头认罪。于是诸葛亮上表列举李平前后的过错恶行,请求免去他的官职,削掉他的爵位和封地,把他流放到梓潼郡。不过还是任命李平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并下文书告诫他说:“我和你们父子尽心尽力辅佐汉室,上表推荐你父亲为中都护,管理汉中事务,把东部的事务交给他,本以为他会全心全意,始终如一,没想到中途出了岔子!要是你父亲能反思过错,一心改正,你和蒋琬推心置腹地共事,那么堵塞的关系可以重新疏通,离去的人也可以再回来。仔细想想这些告诫,明白我的用心!”诸葛亮又给蒋琬、董允写信说:“陈震之前跟我说李平(字正方)这人肚量小,不好相处,同乡人都觉得他不好接近。我当时觉得,只要不冒犯他就行,没想到他做出苏秦、张仪那种出尔反尔的事,真是出乎意料,可以把这事儿告诉陈震。”陈震字孝起,是卫尉,南阳人。
冬天十月,东吴老大派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想引诱扬州刺史王凌,还在阜陵设下伏兵等着。孙布派人告诉王凌说:“路途太远,我没办法自己过去,希望派兵来接我。”王凌把孙布的信呈给朝廷,请求派兵去接孙布。征东将军满宠觉得这肯定是诈降,不给他派兵,还替王凌写了封回信说:“你能分辨正邪,想要躲避灾祸,归顺正道,远离残暴,回归正义,这非常值得赞赏。现在本想派兵去接你,但是兵力少了不足以保护你,兵力多了这事肯定会传得很远。你先暗中谋划,实现你的想法,到时候再根据情况安排接应。”正好满宠接到诏书要入朝,他就命令留守府中的长史:“要是王凌想去接应,千万别给他派兵。”后来王凌要不到兵,就单独派了一名督将,带着七百步兵和骑兵去迎接孙布。孙布趁夜发动袭击,这名督将赶紧逃跑,士兵死伤过半。王凌是王允哥哥的儿子。在这之前,王凌上表说满宠年纪大了,又爱喝酒,不适合再担任地方要职。皇帝打算召回满宠,给事中郭谋说:“满宠担任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多年,在地方上很有功劳;镇守淮南后,吴国人都忌惮他。要是情况不像王凌上表说的那样,恐怕会被敌人窥探到虚实。可以让满宠回朝,询问他东部的事务,以此来考察他。”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满宠回来后,看起来身体康健,精神饱满,皇帝慰问一番后又让他回去任职了。
十一月戊戌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
十二月戊午日,博平敬侯华歆去世。
丁卯日,东吴大赦天下,把第二年的年号改为嘉禾。
评论
这段史料如同打开三国中期历史的一扇窗口,生动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复杂博弈,更深刻揭示了权力场中的人性百态与制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