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2)

魏纪四,从公元231年(辛亥年)到公元234年(甲寅年),共四年。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辛亥年)

春天二月,东吴老大给太常潘濬授予符节,让他和吕岱一起率领五万大军去征讨五溪蛮。潘濬的姨父的儿子蒋琬是诸葛亮的长史,武陵太守卫旍上奏说潘濬派秘密使者和蒋琬联系,好像有想投靠蜀汉的打算。东吴老大说:“潘濬(字承明)不会干这种事。”马上就把卫旍的奏章封好给潘濬看,还把卫旍召回,免了他的官职。

卫温、诸葛直他们的军队在海上折腾了一年,士兵因为生病、瘟疫死了八九成,亶洲实在太远了,最终没能到达,只从夷洲带了几千人回来。卫温、诸葛直因为这事没办成啥功劳,被砍了头。

蜀汉丞相诸葛亮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处理丞相府事务,李严还改名叫李平。诸葛亮率领各路大军去攻打魏国,包围了祁山,用木牛来运送粮草。这时候大司马曹真生病了,魏国皇帝就让司马懿往西驻扎在长安,统领将军张合、费曜、戴陵、郭淮等人去抵御蜀军。

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去世。

从去年十月开始就没下雨,一直到今年十月。

司马懿让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守上邽,其余的人全部出发,往西去救祁山。张合想分一部分兵力驻守雍县和郿县,司马懿说:“要是前面那支军队能独自抵挡敌人,将军你说得就对。要是抵挡不住,还把兵力分成前后两部分,就像当年楚国的三军被黥布打败一样。”于是大军继续前进。诸葛亮分一部分兵力留下来攻打祁山,自己则率领部队到上邽迎战司马懿。郭淮、费曜等人去拦截诸葛亮,被诸葛亮打败了,诸葛亮顺便收割了上邽的麦子,然后和司马懿在上邽东边碰上了。司马懿收拢军队,靠着险要地势扎营,双方军队没能交战,诸葛亮就带兵撤退了。司马懿等人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卤城。张合说:“他们大老远跑来迎战我们,想跟我们打,我们却不应战,他们肯定觉得我们不想正面交锋,是想用持久战来对付他们。而且祁山那边知道我们大军已经快到了,军心自然就稳定了。我们可以就在这儿驻扎,再分出一支奇兵,绕到他们后面。不应该只前进却不敢逼近他们,这样会让老百姓失望的。现在诸葛亮孤军深入,粮食又少,估计也快撤了。”司马懿不听,还是继续追诸葛亮。追到之后,又上山扎营,还是不肯出战。贾诩、魏平好几次请求出战,还说:“您怕蜀军就像怕老虎一样,这让天下人笑话怎么办!”司马懿听了很不爽。将领们都请求出战。夏天五月辛巳日,司马懿才让张合去攻打驻守在南围的无当监何平,自己则从中路进攻诸葛亮。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军被打得大败,蜀军缴获了三千套魏军的铠甲,司马懿只好退回营地防守。六月,诸葛亮因为粮食吃完了,就带兵撤退,司马懿派张合去追击。张合追到木门,和诸葛亮交战,蜀军在高处设下埋伏,万箭齐发,飞箭射中了张合的右膝,张合就这么死了。

秋天七月乙酉日,皇子曹殷出生,魏国宣布大赦天下。

从黄初年间以来,对诸侯王的法律禁令特别严格。官员监督得也很严,搞得亲戚之间都不敢互相往来问候。东阿王曹植给皇帝上书说:“尧推行教化,都是先亲近的人,再到疏远的人,从身边的人,慢慢推及远方。周文王先给妻子做好榜样,然后影响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国家。陛下您有着像尧那样圣明的品德,又有周文王那样的仁爱之心,对后宫很好,对皇族也都很照顾,大臣们轮流值班,既能在朝堂上处理公务,又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亲情之路畅通,婚丧嫁娶这些人情往来也都能正常进行,这真的是能站在别人角度考虑,又广施恩惠的做法啊。可说到我呢,人情都断绝了,在这圣明的时代却被禁锢着,我心里真的很难过。我也不敢奢望能和别人交往,处理人情世故,按人伦常理生活。就说最近吧,连结婚这种事都没办法正常进行,兄弟之间也断绝往来,有吉凶的事都没法互相通知,婚丧嫁娶的礼节都废了。我和亲戚之间的恩情,还不如路人;隔阂之大,比胡人和越人还厉害。现在我因为这些严苛的制度,永远都没希望去朝见陛下。我心里一直想着陛下,对朝廷充满感情,老天爷都知道我的心意。但这都是命运安排,又能怎么办呢!退一步想想,其他诸侯王也都有那种兄弟之间互相关心的心情,希望陛下能痛痛快快地下个诏书,让各个诸侯王之间能互相问候,四季都能表达感情,这样就能让骨肉之间的欢乐恩情得以延续,让兄弟之间的深厚情义得以保全。诸侯王妃妾的娘家,每年能有两次机会得到赏赐,和那些贵族一样,和其他官员得到的待遇也相同。要是能这样,那古人所赞叹的,《诗经》里所歌颂的美好情景,就能在当今圣世重现啦!我自己反省,觉得自己没啥大本事;但看看陛下您提拔任用的人,如果把我当成异姓臣子来看,我暗自估量,也不比那些朝廷官员差。要是我能脱下远游冠,戴上武弁帽,解下红色绶带,换上青色绶带,哪怕能得到驸马都尉或者奉车都尉这样一个小官职,能在京城安家,拿着马鞭、插着笔,跟着陛下出行,在宫里侍奉陛下,回答陛下的问题,在陛下身边帮忙查漏补缺,那就是我最真诚、最渴望的事,做梦都想啊。我一直仰慕《诗经·鹿鸣》里君臣宴会的和谐,常常吟诵《诗经·常棣》里兄弟之间的告诫,也思念《诗经·伐木》里朋友之间的情义,更始终怀着《诗经·蓼莪》里那种父母之恩难以报答的哀伤。每次到了四季的节日,我都是孤零零一个人,身边只有仆人,面对的只有老婆孩子,想高谈阔论都没人听,有精妙的见解也没地方施展。每次听到音乐都会心痛,端起酒杯就会叹息。我觉得自己像犬马一样的忠诚都不能打动别人,就像人的诚心也不能感动上天一样。以前说有人哭倒城墙、六月降霜,我一开始还相信,现在拿我的心情来对比,觉得那就是空话啊!就像葵藿的叶子总是朝着太阳,太阳虽然不会因为它回头看一眼,但葵藿向着太阳的心是真诚的。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葵藿,要是能得到陛下像天地一样的恩赐,像日月星一样的光辉照耀,那可就太好了。我听《文子》里说:‘不做第一个享福的,也不做第一个惹祸的。’现在我们兄弟之间关系隔绝,大家都为此忧愁,而我独自站出来说这些,实在是不希望在圣明的时代还有人得不到朝廷的恩泽,希望陛下能发扬德泽普施、天下太平的美德,宣扬光明磊落、政治清明的品德啊!”皇帝下诏回复说:“大概教化这件事,有兴盛的时候,也有衰败的时候,不是一开始好,最后就一定不好,都是各种事情导致的。现在各个诸侯王之间兄弟情义、礼节都很淡薄,诸侯王妃妾娘家得到的照顾也少了,其实本来也没有禁止各个诸侯王互相往来问候的诏书。这都是下面的官员矫枉过正,害怕被责备,才搞成这样的。我已经下令有关部门,按照你说的去办。”

小主,

曹植又上书说:“以前汉文帝从代国出发去京城,怀疑朝廷有变故,宋昌说:‘朝廷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近亲,外面有齐、楚、淮南、琅邪这些诸侯王,这就像磐石一样稳固,希望大王不要怀疑。’陛下您往上看,有周文王时虢国两位国君的辅助;中间想想,有周成王时召公、毕公的辅佐;往下看,有宋昌所说的那种磐石般稳固的局面。我听说羊披上虎皮,看见草就高兴,看见豺狼就害怕得发抖,都忘了自己披着虎皮了。现在任用将领不合适,就有点像这个情况。所以俗话说:‘发愁的是做事的人不懂,懂的人却没办法去做。’以前管叔、蔡叔被流放诛杀,周公、召公却能辅佐成王;叔鱼犯罪受刑,叔向却能帮助国家。管叔、蔡叔、霍叔这‘三监’的叛乱,如果要有人承担责任,我愿意担当;而像周公、召公那样辅佐朝廷的人,在皇族中肯定也能找到。在皇族和藩王之中,肯定有能担当辅佐重任的人。能让天下人都竖起耳朵听、睁大眼睛看的,是掌握权力的人。所以谋略能改变君主的想法,威望能震慑下面的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掌握政权,不一定非得是亲戚,权力在谁手里,就算关系疏远也会被看重,权力没了,就算是亲戚也会被轻视。当年夺取齐国政权的是田氏家族,不是吕氏家族;瓜分晋国的是赵、魏两家,也不是姬姓的人。希望陛下能看明白这些。那些只想保住自己的位置,遇到危险就躲开的,是异姓臣子。希望国家安定,家族富贵,国家兴盛自己也荣耀,国家有难自己也愿意同担灾祸的,是皇族的臣子。现在却疏远皇族,亲近异姓,我实在是想不明白。现在我和陛下就像一起在冰上走、在炭火上踩,一起爬山、一起渡河,冷暖燥湿,高低都共同经历,怎么能和陛下分开呢!我实在是太气愤了,所以上表向陛下倾诉。要是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恳请陛下先把这表藏在官府,别轻易扔掉,等我死了之后,或许这些话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要是这表中有哪怕一点点能让陛下上心的,恳请陛下把它拿到朝堂上,让那些博学的人来纠正我表中不符合道义的地方,这样我就满足了。”皇帝只是用客气的诏书回复了他。

评论

公元231年(曹魏太和五年)的这段历史记载,如同打开三国中后期的一扇窗口,展现了魏、蜀、吴三方在军事、政治、制度层面的复杂博弈,也折射出乱世中权力运作的逻辑与人性困境。透过这些简练的文字,我们能看到战略决策的得失、帝王权术的运用、制度设计的矛盾,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东吴:信任困境与开拓代价

东吴在这一年的两件事,集中体现了政权稳定与对外探索的双重挑战。孙权对潘濬的信任危机处理,堪称古代帝王御下的经典案例。当武陵太守卫旍举报潘濬私通蜀汉长史蒋琬时,孙权一句“承明不为此也”,不仅展现了对核心重臣的了解,更以“封表示濬”的方式传递信任,同时果断罢免告密者,既维护了内部团结,又强化了权威。这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政治智慧,在派系林立的东吴政权中尤为重要——潘濬作为荆州降将,本就处于敏感位置,孙权的表态直接避免了内部猜忌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