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世祖文皇帝下(1 / 2)

五月,刘禅登基即位,年仅十七岁。他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建兴。刘禅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大小政事,都由诸葛亮拍板决定。

诸葛亮开始规范官职设置,修订法律制度,还发布指令给下属们说:“参与政务的人,要集思广益,多多听取忠诚有益的意见。要是总怕得罪人,回避矛盾,不愿反复讨论,那肯定会出大问题。经过反复探讨而得出恰当结论,就好比扔掉破草鞋却得到了珠玉。然而人很难做到毫无保留,只有徐元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从不含糊。还有董幼宰,参与政务七年,哪怕一件事有不到位的地方,他都能反复十次来告知提醒。要是大家能学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样勤勉,对国家忠心耿耿,那我诸葛亮就能少犯点错啦。”

他又接着说:“以前刚开始和崔州平交往,常常听到他对我得失的看法;后来和徐元直相交,总能得到他恳切的教诲启发;之前和董幼宰共事,他每次说话都毫无保留;后来和胡济(伟度)共事,他也多次对我谏言劝阻。虽说我这人资质平庸、见识浅陋,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能始终和这四位保持友好融洽的关系,也足以表明我对直言进谏的态度,从不怀疑排斥。”这个伟度,就是诸葛亮的主簿,义阳人胡济。

有一次,诸葛亮亲自校对文书,主簿杨颙直接走进来劝说道:“治理国家是有章法的,上下级职责不能混淆。我给您打个比方,假如有个人,让奴仆负责耕种,婢女掌管做饭,公鸡打鸣报晓,狗负责看家防盗,牛驮重物,马跑长途。这样家业就能有条不紊,各方面需求都能满足,主人就能轻松悠闲,只管吃喝玩乐。要是哪天主人非得啥事都亲力亲为,不再信任交付他人,累得自己身体疲惫、精神困顿,最后啥也干不成。难道是他的智慧还比不上奴婢、鸡狗吗?是他丢掉了当家作主的方法呀。所以古人说‘坐着谈论治国大道的,那是王公;亲身去做事的,是士大夫。’就像丙吉不过问路上横死的人,却操心牛喘气的事;陈平不愿意了解钱粮的具体数目,说‘自有主管的人’,他们这是真正明白自己职责本分的道理。现在您治理国家,却亲自校对文书,累得整天流汗,这不是太辛苦了嘛!”诸葛亮听后赶忙感谢他。后来杨颙去世,诸葛亮伤心地哭了好几天。

六月甲戌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甲申日,魏国的寿肃侯贾诩也走了。这期间还发了大水。

东吴的贺齐突袭蕲春,抓走了太守晋宗,得胜而归。

当初,益州郡的地方首领雍闿杀了太守正昂,通过士燮归附东吴,还抓住成都的太守张裔送给东吴,东吴便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永昌郡的功曹吕凯、府丞王伉带领官吏和士兵关闭边境坚守,雍闿无法前进,就派郡里的孟获去引诱煽动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纷纷响应。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也都起兵反叛响应雍闿。诸葛亮考虑到刚遭遇先帝刘备去世的大事,就采取安抚政策,没有立即出兵讨伐,而是鼓励百姓务农种粮,闭关休养生息,等百姓生活安稳、粮食充足了,再做打算。

秋天八月丁卯日,朝廷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接替廷尉之职。当时三公没啥实际事务,也很少参与朝政,高柔就上奏章说:“三公这样的辅政大臣,那都是国家的栋梁,百姓都盯着呢。现在把他们安排在三公之位,却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他们就只能悠闲养老,很少有人能提出建设性意见,这可不符合朝廷重用大臣的本意,也违背了大臣向皇上进献可行建议、摒弃不可行之事的职责呀。古代遇到刑罚、政务有疑问的时候,就在槐树、酸枣树下商议。从今往后,朝廷要是有疑难问题、重大刑狱案件,应该多向三公咨询。每逢初一、十五三公上朝的时候,还可以特意请他们入宫,一起讨论得失,把事情研究透彻,这样或许能让皇上听到更多有用的声音,对国家的治理大有好处。”皇帝觉得这建议不错,就采纳了。

辛未日,皇帝到荥阳去打猎,接着又往东巡视。九月甲辰日,抵达许昌。

蜀汉的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皇上年纪小,刚登基,应该派个得力的使者去东吴,重新巩固两国友好关系。”诸葛亮说:“我都琢磨好久了,就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今天终于想到啦。”邓芝忙问:“这人是谁呀?”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就派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去东吴修复友好关系。冬天十月,邓芝到了东吴。当时吴王还没和魏国彻底断绝关系呢,心里正犹豫,没马上接见邓芝。邓芝就自己上表请求拜见,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蜀汉,对东吴也有好处。”吴王这才接见他,说:“我其实也挺想和蜀汉交好的,就是担心你们蜀主年纪小,国家又不大,还面临魏国的威胁,自身难保啊。”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占据四个州的地盘。大王您是当世豪杰,诸葛亮也是难得的人才。蜀汉有险要的地势,东吴有三江的阻隔。咱们把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就像唇齿相依。进,可以一起争夺天下;退,也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明摆着的道理。要是大王您现在归附魏国,魏国往上会要求您去朝拜,往下会索要太子去当人质,要是您不答应,他们就会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到时候蜀汉也会顺着长江东进。这样一来,江南这块地可就不再是您的啦。”吴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你说得对。”于是就和魏国断绝关系,专心和蜀汉联合。

小主,

这一年,蜀汉后主刘禅册封妃嫔张氏为皇后。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公元223年(蜀汉建兴元年、魏黄初四年)的历史片段,记录了蜀汉权力交替、曹魏官僚建言、吴蜀关系重构等关键事件,字里行间展现了三国初期各方势力在权力平衡、治理逻辑与战略抉择中的深层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历史启示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蜀汉权力交接:从“托孤”到“治政”的平稳过渡

五月,十七岁的刘禅即位,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这段记载首先凸显了蜀汉权力结构的特殊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模式,既是刘备“托孤”遗命的延续,也是蜀汉在主少国疑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诸葛亮掌权后的施政举措,展现了成熟政治家的治理理念:

制度建设优先:“约官职,修法制”的举措,直击刘璋时期益州吏治松散的积弊,为蜀汉政权夯实制度根基。

开放纳谏传统:诸葛亮在教令中反复强调“集众思,广忠益”,以徐庶的“不惑”、董和的“十反”为例,倡导官僚体系内的直言文化。这种对不同意见的包容,既体现了个人胸襟,更暗含治理智慧——在集权体制下,通过制度化的纳谏机制弥补信息盲区,减少决策失误。

权力边界意识:杨颙以“作家譬之”的谏言,深刻阐释了“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的治理原则。诸葛亮“谢之”并为其死“垂泣三日”的反应,展现了他对专业分工、层级权责的尊重,避免了集权走向专断的危险倾向。这种“集权而不专权”的平衡术,是蜀汉政权在动荡中保持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