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二,从公元223年(癸卯年)到公元227年(丁未年),共五年。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癸卯年)
春天正月的时候,曹真派张合把吴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成功占领了江陵中洲。
到了二月,诸葛亮赶到永安。
曹仁带着好几万步兵和骑兵朝着濡须杀过来,一开始还故意放风说要往东攻打羡溪,朱桓一听,就分了些兵力过去支援。等这支援的部队刚出发,曹仁就带着大军直接朝着濡须冲过来了。朱桓知道这事儿后,赶紧派人去追召回援羡溪的部队,可这部队还没赶回来呢,曹仁就已经杀到眼前了。当时朱桓手下加上他带领的士兵,拢共才五千人,将领们一个个心里都慌得不行,害怕得很。朱桓就给大家打气说:“咱们都知道,两军对垒,输赢关键在将领,可不是看人数多少。你们觉得曹仁带兵打仗的本事,跟我比起来咋样?兵法里说‘敌人兵力是我方两倍,我方只有一半’能打胜仗的情况,那说的是双方都在一马平川的地方,没有城池可以防守,而且两边士兵的勇猛程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但现在曹仁这人,既没多聪明也没多勇敢,他带的那些士兵胆子还特别小,又大老远地跑过来,人困马乏的。咱呢,和各位一起守着高高的城墙,南边靠着大江,北边挨着山陵,以逸待劳,咱是主场,他们是客场,这可是百战百胜的局面啊。就算曹丕亲自来,咱都不用怕,更何况曹仁他们呢!”说完,朱桓就下令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故意对外装作兵力虚弱的样子,好引诱曹仁上钩。曹仁果然上钩了,派他儿子曹泰去攻打濡须城,又另外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人坐着油船去偷袭中洲。这中洲啊,是朱桓手下士兵家眷住的地方。蒋济就劝曹仁说:“敌人守着西岸,战船还在江的上游,咱们的兵要是进到洲里,那简直就是自己往地狱里钻,这是找死的节奏啊。”但曹仁根本不听,自己带着一万人留在橐皋,给曹泰他们当后援。朱桓这边呢,派了其他将领去攻打常雕他们,自己亲自抵挡曹泰。曹泰一看形势不妙,烧了营寨就撤了。朱桓乘胜追击,不仅杀了常雕,还活捉了王双,这一仗下来,曹仁这边被打死、淹死的有一千多人。
话说之前吕蒙病重的时候,吴王孙权就问他:“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谁能接替你啊?”吕蒙回答说:“朱然这人有胆量,又能坚守,我觉得他可以胜任。”这朱然呢,是九真太守朱治姐姐的儿子,本来姓施,朱治把他当儿子收养了,当时朱然担任昭武将军。吕蒙去世后,吴王就给了朱然符节,让他镇守江陵。等到曹真等人围攻江陵,打败了孙盛,吴王又派诸葛瑾等人带兵去解围,结果被夏侯尚击退了。这时候江陵城和外界的联系就断了,城里好多士兵都生了病,能打仗的只有五千人。曹真他们又是堆土山,又是挖地道,还在城边修起楼橹,对着城里射箭,箭就跟下雨似的,城里的将士们都吓得脸色大变。可朱然却跟没事人一样,一点都不害怕,还不停地激励手下的官吏和士兵,瞅准机会,还攻破了魏军两座营寨。魏军把朱然围了整整六个月。江陵令姚泰负责守北门,他看到城外敌人兵力强盛,城里的人又少,粮食也快吃完了,就害怕守不住,想着给魏军当内应。结果被朱然发现,直接给杀了。当时江水又浅又窄,夏侯尚就想着乘船带着步兵、骑兵到江中小洲上安营扎寨,还搭了座浮桥,方便南北往来。很多人都觉得江陵城肯定能被攻下来。董昭却上疏说:“武皇帝曹操那是智勇双全的人,可他用兵的时候,对敌人都特别小心,从来不敢像这样冒险。打仗这事儿,大家都想着进攻,不愿意后退,这是人之常情。就算在平地上打仗,没有险要地形,都已经够难的了。要是真的深入敌境,那回来的路也得确保顺畅啊,打仗有进有退,哪能都随自己心意呢。现在咱们在江中小洲上安营,这地方太深了;靠浮桥渡江,这太危险了;而且就这么一条路来回走,这也太窄了。这三点,可都是兵家大忌啊,现在却偏要这么做。敌人要是频繁攻打浮桥,一旦有个闪失,那洲里的精锐部队可就没了,就都得归吴国了。我一想到这事儿,饭都吃不下,觉都睡不着,可那些讨论的人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一点都不担心,这不是糊涂嘛!再说了,江水马上就要上涨了,一旦突然涨起来,咱们拿什么防御啊!就算不被敌人打败,咱也得保证自己周全啊,怎么能这么冒险,还不当回事呢!希望陛下您好好考虑考虑。”曹丕听了,马上就下诏让夏侯尚等人赶紧撤出来。结果吴国军队从两头一起进攻,魏军只能从一条道上往回撤,人多拥挤,差点就撤不出来,好不容易才成功渡江。吴国将领潘璋都已经准备好了荻草做的筏子,打算用来烧浮桥,刚好赶上夏侯尚撤退,这才没烧起来。过了十天,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对董昭说:“你对这事儿分析得可太到位了!”这时候又赶上闹瘟疫,曹丕就把各路军队都召回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月丙申日,曹丕回到洛阳。一开始,曹丕问贾诩:“我想讨伐那些不听话的,统一天下,先打吴国还是蜀国好呢?”贾诩回答说:“要是想靠武力攻占,那得先注重军事力量;要是想建立根基,就得崇尚道德教化。陛下您顺应天命接受禅让,统治天下,如果用文德来安抚百姓,等着局势变化,那平定天下就不难了。吴国和蜀国虽然都是小国,但它们一个靠着山,一个隔着水。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能看清形势,陆逊懂得用兵。他们占据着险要的地势,在江河湖海上划船作战,想要一下子消灭他们可不容易。用兵的道理是,先有必胜的把握再开战,要估量敌人的实力,分析将领的能力,这样才能万无一失。我私下觉得,咱们这些大臣里,没人能比得上刘备、孙权那边的对手,就算陛下您带着天威去攻打,也不见得能有十足的胜算。以前舜帝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有苗部落就归服了,我觉得现在应该先搞文治,再动用武力。”曹丕没听他的,结果最后出兵也没取得啥成果。
丁未日,陈忠侯曹仁去世了。
之前啊,黄元因为不讨诸葛亮喜欢,听说刘备生病了,害怕以后没好日子过,就干脆带着整个郡造反了,还放火烧了临邛城。当时诸葛亮往东去看望刘备病情,成都城里兵力空虚,黄元就更肆无忌惮了。益州治中从事杨洪知道这事儿后,就建议太子派将军陈曶、郑绰去讨伐黄元。大家都觉得黄元要是不围攻成都,就会跑到越巂,占据南中地区。杨洪却分析说:“黄元这人一向凶狠残暴,又没什么恩义信用,他哪有那本事干这事啊!他顶多就是顺着江水往东跑,心里盼着主上平安,到时候就把自己绑了去请罪;要是情况不妙,那就只能投奔吴国,求条活路。咱们只要让陈曶、郑绰在南安峡口那儿截住他,准能抓住他。”后来黄元果然兵败,顺着江东逃,陈曶、郑绰就把他活捉了,然后砍了脑袋。刘备病情越来越严重,就任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让尚书令李严当副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肯定能让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要是我这儿子能辅佐,你就好好帮他;要是他实在不成器,你就自己看着办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尽忠职守,死而后已!”刘备又给太子下诏说:“人活到五十岁就不算短命了,我都六十多岁了,也没啥可遗憾的,就是放心不下你们兄弟。你们要努力啊,努力!别觉得坏事小就去做,也别觉得好事小就不做!只有贤德才能让人信服。你爹我德行不够,不值得你学。你以后跟着丞相做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夏天四月癸巳日,刘备在永安去世,谥号昭烈。丞相诸葛亮护送灵柩回成都,任命李严为中都护,让他留在永安镇守。
评论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历史事件评注:三国对峙中的智谋与格局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是三国鼎立格局初步稳定后的关键一年,魏、蜀、吴三方的军事交锋与权力交替,不仅展现了个体将领的军事才能,更折射出三国时期战略博弈的复杂性与历史走向的偶然性。这一年的战事与决策,为后续数十年的三国格局埋下了伏笔。
曹魏东线攻势的得与失
曹魏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东吴的多线进攻,试图趁吴蜀夷陵之战后局势未稳之际扩大战果,但其军事行动呈现出明显的“虎头蛇尾”特征。
曹真与张合在江陵中洲的胜利,体现了曹魏军事实力的优势。然而曹仁在濡须的军事行动,却暴露了其战略判断的严重失误。曹仁作为曹魏元老将领,本应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在濡须之战中却连续犯错:先是中了朱桓的“声东击西”之计,分散兵力;后又无视蒋济的劝阻,执意派常雕、王双袭取中洲,最终导致损兵折将。朱桓以五千兵力击溃曹仁数万大军,不仅展现了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印证了“胜负在将不在众寡”的战争规律。他通过心理动员稳定军心,利用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又以“偃旗鼓”示弱诱敌,一系列操作将战术灵活性发挥到极致,成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值得注意的是,曹魏此次南征虽有局部胜利,却未能实现战略目标。曹真围攻江陵六月之久,面对朱然率领的五千残兵仍未能破城,反而因疫疾与后勤问题被迫撤军。董昭对夏侯尚“浮桥屯渚”战术的批评,精准指出了曹魏军事行动中的冒险主义倾向——违背“兵好进恶退”的基本规律,忽视地理与水文风险,最终陷入被动。这反映出曹丕时期的曹魏军事决策,已缺乏曹操时代的稳健与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