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世祖文皇帝上(2 / 2)

吴王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去蜀国访问,蜀国的太中大夫宗玮也去吴国回访,吴、蜀两国又开始来往了。

刘备听说魏国大军出动了,就给陆逊写信说:“魏军现在到长江、汉水这儿了,我打算再向东出兵,将军你觉得我能行不?”陆逊回信说:“我就怕你们刚打了败仗,元气还没恢复,才刚想着和我们和好;现在应该先好好恢复实力,没工夫再打仗了。要是你不考虑清楚,还想带着残兵败将来打我们,那可就死定了。”

这时候,蜀国的汉嘉太守黄元造反了。

吴国的将领孙盛带着一万人守在江陵中州,作为南郡的外援。

评论

这段历史记载涵盖了三国时期蜀汉、东吴、曹魏之间的诸多事件,从中可洞察到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复杂局势。

蜀汉方面,刘备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感慨若法正在世,必能阻止刘备东征,即便东征也不会致此大败。法正与诸葛亮虽风格不同,但诸葛亮对其智术颇为看重。这不仅体现出法正的谋略在蜀汉阵营中的独特价值,也反映出刘备对法正的倚重,侧面暗示诸葛亮在刘备决策过程中影响力有限。刘备兵败后,黄权因归路断绝而降魏,刘备认为是自己有负黄权,仍善待其家属,尽显其重情重义。此时,蜀汉内部危机四伏,黄元的叛乱便是例证,反映出刘备大败后蜀汉局势的动荡不安。而刘备在白帝城的停留,也为后续托孤诸葛亮等事宜埋下伏笔,蜀汉政权面临着重大转折。

东吴这边,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退兵,避免了曹魏可能的偷袭,彰显其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之后面对曹魏的进攻,东吴积极调兵遣将,组织防御,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应对能力。孙权与曹魏的外交周旋也极为精彩,他一方面卑辞上书,以各种借口拖延送子入侍等事;另一方面又与曹魏使者虚与委蛇,巧妙利用曹魏内部对其态度的分歧,争取时间巩固自身防御。在与蜀汉的关系上,孙权也展现出灵活的外交策略,战后主动与蜀汉恢复通使,试图缓和双方关系,稳定自身的战略环境。

曹魏政权在这一时期也动作频频。曹丕称帝后,对后宫干政等问题高度警惕,下诏禁止太后干政及外戚辅政,力图避免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乱政的局面重演,这体现出他对政权稳定的深刻思考和积极作为。在对待东吴的态度上,曹丕起初受浩周等人影响,轻信孙权会臣服,封其为吴王。但孙权食言后,曹丕大怒欲伐吴,却未充分考虑东吴的实力和地理优势。刘晔等大臣虽有合理谏言,曹丕却未采纳,最终导致伐吴之战未取得理想战果。这一系列决策反映出曹丕在外交和军事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也凸显出曹魏政权在处理与吴蜀关系时面临的复杂困境。

这段历史时期,三国局势风云变幻,各方势力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决策和行动相互交织,深刻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