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贞到了东吴,东吴的人觉得孙权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该接受魏国的册封。吴王孙权说:“九州伯这名号,从古到今都没听说过。以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的汉王,这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来的,接受了又有什么损害呢!”于是就接受了魏国的册封。孙权到都亭去迎接邢贞,邢贞进大门的时候,竟然不下车。张昭就对邢贞说:“讲究礼仪就得处处恭敬,执行法律就得事事落实。你居然敢这么自大,难道是觉得我们江南这边弱小,连一把小刀子都没有吗!”邢贞听了,赶紧下了车。中郎将琅邪人徐盛气得不行,转头对同僚们说:“咱们这些人不能拼了命为国家拿下许昌、洛阳,吞并巴蜀,却让咱们主公跟邢贞这样的人结盟,这不是耻辱吗!”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邢贞听说了这些话,对他的随从说:“江东有这样的将相,看来不会长久屈居人下啊。”
孙权派中大夫南阳人赵咨去魏国答谢。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说:“是个聪明、仁爱、智慧、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曹丕又问有什么表现,赵咨说:“从普通人中提拔鲁肃,这就是他的聪敏;在军队中提拔吕蒙,这就是他的明智;俘虏于禁却不杀害,这就是他的仁爱;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荆州,这就是他的智慧;占据三州,像老虎一样盯着天下,这就是他的雄姿;向陛下您低头称臣,这就是他的谋略。”曹丕又问:“吴王很爱学习吗?”赵咨说:“吴王拥有江上战船万艘,披甲士兵百万,任用贤能,一心想着筹划治理国家。就算有点空闲时间,也会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史书,采撷其中的奇闻异事,可不是像那些书生一样只知道寻章摘句。”曹丕接着问:“吴国可以征伐吗?”赵咨回答:“大国自有征伐的军队,小国也有坚固的防御。”曹丕再问:“吴国怕魏国吗?”赵咨说:“我们有百万大军,又有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有什么可怕的!”曹丕又问:“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赵咨说:“聪明出众的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是多得用车装、用斗量,数都数不过来。”
曹丕派使者到吴国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吴国的大臣们说:“荆州、扬州向朝廷进贡,都有固定的典章制度。魏国索要这些珍玩之物,不符合礼仪,不该给他们。”孙权说:“我们正和西北的蜀汉对峙,江表的百姓都靠我这个君主才能活命。他们要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就跟瓦片石头差不多,我有什么舍不得的!况且他们现在国丧期间(指曹操去世不久),还提出这样的要求,哪还能跟他们讲什么礼仪呢!”于是就把这些东西都给了魏国。
孙权立他的儿子孙登为太子,精心挑选太子的老师和朋友,让南郡太守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的儿子张休、大理吴郡人顾雍的儿子顾谭、偏将军庐江人陈武的儿子陈表都担任中庶子,让他们进宫给太子讲解诗书,出宫就陪太子骑马射箭,这几个人被称为太子的“四友”。孙登接待下属,大致采用平民之间的礼节。
十二月,曹丕到东方巡视。
曹丕想封孙权的儿子孙登为万户侯,孙权以孙登年纪小为由,上书推辞不接受;又派西曹掾吴郡人沈珩去魏国答谢,并献上地方特产。曹丕问沈珩:“吴国是不是担心魏国向东进攻?”沈珩说:“不担心。”曹丕问:“为什么?”沈珩说:“因为我们相信并依赖过去的盟约,两国又重归于好,所以不担心;要是魏国违背盟约,我们自然也有防备。”曹丕又问:“听说太子要来,是真的吗?”沈珩说:“我在吴国朝廷,上朝没我的座位,宴会也没我的份儿,像这样的议论,我从来没听说过。”曹丕觉得他回答得不错。
孙权在武昌的临钓台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让人用水洒在大臣们身上,说:“今天咱们尽情喝,只有醉倒掉到台里,才能停下来!”张昭一脸严肃,一句话不说,走出去坐在车里。孙权派人把张昭叫回来,对他说:“大家一起作乐嘛,您干嘛生气呀?”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搞酒糟堆成的山丘、美酒灌满的池子,整夜整夜地喝酒,当时也觉得是乐事,不觉得是坏事。”孙权听了,默默不语,感到很惭愧,就停止了酒宴。
还有一次,孙权和大臣们喝酒,亲自起身给大家敬酒,虞翻趴在地上,假装喝醉不起来;孙权刚一离开,虞翻就坐了起来。孙权大怒,拿起剑就想杀了虞翻,在座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劝说道:“大王您喝了几杯酒之后,就亲手杀了贤能之士,就算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怎么会知道呢!而且大王您一直凭借能容纳贤才、汇聚众人而闻名,所以天下人都敬仰您;现在一下子就抛弃了这个名声,怎么行呢!”孙权说:“曹操还杀了孔融呢,我杀个虞翻又算什么!”刘基说:“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天下人都指责他。大王您一直践行道德仁义,想和尧、舜那样的圣君媲美,怎么能拿自己跟曹操比呢?”虞翻因此得以免死。孙权于是告诫身边的人:“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都不许真的杀。”刘基是刘繇的儿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初,曹操打败蹋顿后,乌桓就渐渐衰落了,鲜卑的首领步度根、轲比能、素利、弥加、厥机等人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请求通商,曹操都上表给他们封王,以示恩宠。轲比能原本属于小种鲜卑,因为勇猛健壮、廉洁公正,受到众人的信服,因此能够威慑控制其他部落,势力最为强大。从云中、五原以东到辽水,都是鲜卑的地盘,轲比能与素利、弥加划分土地,分别统治,各有各的边界。轲比能的部落靠近边塞,很多中原人逃亡叛变后归附了他;素利等人在辽西、右北平、渔阳的塞外,离得远,所以没有成为边境的祸患。曹丕任命平虏校尉牵招为护鲜卑校尉,南阳太守田豫为护乌桓校尉,让他们镇守安抚这些少数民族。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三国中期曹魏与东吴之间复杂的政治互动,展现了孙权的务实权谋、江东群臣的忠义风骨,以及三国格局中各方势力的试探与制衡。透过字里行间,既能看到乱世中政治家的生存智慧,也能感受到乱世士人的精神坚守。
孙权的务实抉择:在隐忍中积蓄力量
面对曹魏使者邢贞的册封,孙权的态度成为焦点。当吴人主张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以拒魏封时,孙权以“沛公受项羽封汉王”的典故为由接受册封,这一决策尽显其务实本质。在天下三分的格局中,孙权清楚认识到东吴当时的战略需求——需暂避曹魏锋芒,为自身发展争取时间。他的“屈身陛下”并非懦弱,而是“雄略”的体现,正如赵咨所言,这正是其“略”之所在。
这种务实精神在后续应对曹魏索取珍玩时再次显现。当群臣以“非礼”为由反对进献时,孙权以“于我瓦石耳”为由满足曹魏要求。他深知此时与曹魏正面对抗并非明智之举,西北的军事压力让东吴必须稳住东线局势。这种“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政治智慧,为东吴赢得了喘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