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世祖文皇帝上(1 / 2)

蜀汉皇帝刘备觉得关羽被杀是奇耻大辱,打算出兵攻打孙权。翊军将军赵云劝说道:“咱们真正的国贼是曹操,可不是孙权啊。要是咱们先灭了魏国,那孙权自然就会臣服。现在曹操虽然死了,可他儿子曹丕篡位当了皇帝,咱们应该顺应大家的心意,早点图谋关中地区,占据黄河、渭水的上游,去讨伐那些叛逆之徒。这样一来,函谷关以东的忠义之士肯定会带着粮食、骑着马赶来迎接咱们的军队。咱们不该放下魏国不管,先去和吴国打仗。一旦和吴国交上兵,局势就很难一下子解开,这可不是什么上策。”好多大臣都跟着一起劝谏,可刘备压根儿不听。广汉有个隐士叫秦宓,他说天时对伐吴肯定不利,就因为这话被关进大牢,后来才被赦免放出来。

当初,车骑将军张飞,论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关羽对士兵很好,但对士大夫很傲慢;张飞敬重有学问的君子,却不体恤手下的士兵。刘备经常告诫张飞:“你刑罚杀戮太过分了,还天天鞭打士兵,打完又把他们留在身边,这可是给自己招来灾祸的做法啊。”可张飞就是不改。刘备准备讨伐孙权,张飞要率领一万士兵从阆中到江州和大军会合。出发前,张飞帐下的将领张达、范强把张飞杀了,带着他的脑袋顺着江水投奔孙权去了。刘备听说张飞军营的都督有奏表送来,就说:“唉,张飞死了!”

陈寿评论说:关羽和张飞,都称得上是万人敌,是当世的虎将。关羽报答曹操的恩情,张飞义释严颜,都有国士的风范。不过关羽性格刚愎自用,还特别自负;张飞脾气暴躁,对手下又不施恩,他们因为这些短处而失败,也是常理之中的事。

秋天七月,刘备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孙权,孙权赶紧派使者来向刘备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陛下您觉得,关羽和先帝比起来,谁跟您更亲?荆州的大小,和天下比起来,又怎么样?这俩仇人咱们都该恨,但谁先谁后得分清楚啊。要是您能想明白这些,做决定就容易得像翻手掌一样。”刘备还是不听。当时有人传言说诸葛瑾另外派亲信和刘备暗中联系,孙权说:“我和子瑜(诸葛瑾字子瑜),有生死不变的誓言,子瑜不会背叛我,就像我不会背叛子瑜一样。”不过外面的谣言还是传得厉害,陆逊就上奏说诸葛瑾肯定不会做这种事,应该想办法消除大家的疑虑。孙权回信说:“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情就像亲兄弟一样,我对他非常了解。他这个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当年刘备派孔明到吴国,我曾经对子瑜说:‘你和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跟着哥哥,从道义上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你为啥不把孔明留下呢?要是孔明愿意留下跟着你,我就写信给刘备解释,这事就看他个人意愿了。’子瑜回答我说:‘我弟弟孔明已经投靠了别人,既然已经投身于他,定下名分,从道义上就不能有二心。我弟弟不留下,就像我不会去投靠刘备一样。’他这话足以表明他的神明之心,现在怎么可能做出那种事呢!之前收到那些说他坏话的文书,我马上封好给子瑜看了,还亲手写了信给他。我和子瑜可以说是神交,不是外面的流言能离间的。我知道你对我一片心意,就把你上奏的表章封好给子瑜看,让他知道你的意思。”刘备派将军吴班、冯习在巫县打败了孙权的将领李异、刘阿等人,接着进军到秭归,兵力有四万多人,武陵的少数民族部落都派使者来请求派兵相助。孙权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授予符节,统领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抵抗刘备。

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据、鲁阳侯曹宇、谯侯曹林、赞侯曹兖、襄邑侯曹峻、弘农侯曹斡、寿春侯曹彪、历城侯曹徽、平舆侯曹茂都被晋爵为公;安乡侯曹植改封为鄄城侯。

魏国开始修建陵云台。

当初,曹丕让大臣们预测刘备会不会为了关羽去报复孙权,大家都议论说:“蜀国就是个小国,名将也就只有关羽。关羽死了,军队也被打败,国内肯定又担忧又害怕,没理由再出兵了。”只有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然地盘小又实力弱,但刘备一直想着靠武力来让自己强大,肯定会动用兵力来显示自己还有实力。而且关羽和刘备,从道义上说是君臣,恩情却如同父子。关羽死了,刘备要是不能兴兵报仇,从情义的始终来说,就不完整了。”八月,孙权派使者向曹丕称臣,言辞非常谦卑,还奉上奏章,把于禁等人也送了回来。大臣们都纷纷祝贺,只有刘晔说:“孙权无缘无故来投降,肯定是他内部出了紧急情况。之前孙权偷袭杀了关羽,刘备肯定会大举兴兵讨伐他。孙权外面有强敌,心里不安,又怕咱们魏国趁机攻打他,所以才献上土地求降。一来是为了让咱们魏国不出兵,二来是想借助咱们魏国的援助,来壮大自己的声势,还能让敌人产生疑虑。现在天下三分,咱们魏国占了十分之八的地盘。吴国和蜀国各自守着一个州,靠着山川险要,遇到危急情况就互相救援,这对他们小国来说是有利的。现在他们自己打起来了,这是上天要灭亡他们啊。咱们应该大举兴兵,直接渡江去偷袭吴国。蜀国在外面攻打,咱们从内部偷袭,吴国不出一个月就得灭亡。吴国一亡,蜀国就孤立了,就算把吴国一半的地盘割给蜀国,蜀国也不可能长久存在,更何况要是蜀国得到吴国的外部领土,咱们得到吴国的内部领土呢!”曹丕说:“人家都称臣投降了,咱们还去讨伐,会让天下那些想要来投降的人心里犯嘀咕,不如先接受吴国的投降,再去偷袭蜀国的后方。”刘晔回答说:“蜀国离咱们远,吴国离咱们近,而且他们要是听说咱们攻打吴国,肯定会撤军,咱们拦都拦不住。现在刘备已经被激怒,发兵攻打吴国,要是知道咱们也去攻打吴国,料到吴国必亡,肯定会高兴地继续进军,和咱们争抢着分割吴国的土地,肯定不会改变主意,压下怒火去救吴国。”曹丕不听,最终还是接受了吴国的投降。

小主,

于禁这时候头发胡子全白了,面容憔悴,见到曹丕,流着泪磕头。曹丕用荀林父、孟明视的旧事安慰他,封他为安远将军,让他往北到邺城去拜谒曹操的高陵。曹丕还让人在高陵的屋子里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后,又羞愧又愤怒,最后生病死了。

司马光评论说:于禁率领几万大军,战败后不能以死殉国,反而投降了敌人,后来又回到魏国。魏文帝曹丕罢了他的官也行,杀了他也行,可却在陵屋画那样的画来羞辱他,这就不像个君主该做的事了!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伐吴前后的历史片段,浓缩了政治决策、人性弱点与战略格局的多重矛盾,其中的教训至今仍发人深省。

战略迷失:情绪化决策的代价

刘备因关羽之死执意伐吴的决策,堪称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战略失误之一。赵云的劝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问题——分不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当时天下三分的格局中,曹魏篡汉是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最大威胁,"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的定位本应是战略核心。赵云提出的"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的关中战略,既符合"兴复汉室"的政治纲领,又能占据地理优势联动关东义士,无疑是更具远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