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主簿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靠欺诈手段拿下刘璋,蜀地的人还没完全归附他,现在又跑到老远的地方去争江陵,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啊。如今咱们攻克了汉中,益州那边都震动了,要是继续进兵压过去,他们肯定就顶不住,内部得瓦解。圣人做事既不能违背时机,也不能错过时机呀。”曹操却说:“人就怕贪心不足,得了陇地,还想着蜀地啊!”刘晔也劝道:“刘备是个厉害人物,虽然有谋略但反应慢。他得到蜀地时间不长,蜀地百姓还没完全信任他。现在咱们攻破汉中,蜀地的人都吓坏了,局势很不稳定。凭您的英明,趁着他们人心动摇的时候攻打,肯定能成功。要是稍微耽搁一下,等诸葛亮当了丞相,把国家治理得稳稳当当,关羽、张飞这样勇猛无敌的人做将领,蜀地百姓安定下来,再据守险要之地,那就不好对付了。现在不拿下蜀地,以后肯定会成为大麻烦。”曹操还是没听他们的。过了七天,从蜀地来投降的人说:“蜀地一天能有几十次惊扰,守将就算斩杀闹事的人,也没法让局面安定下来。”曹操就问刘晔:“现在还能攻打蜀地吗?”刘晔说:“现在他们已经稍微稳定了一些,不能打了。”于是曹操就撤军了。曹操任命夏侯渊为都护将军,让他统领张合、徐晃等人驻守汉中;任命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留下来管理汉中事务。杜袭对百姓又是安抚又是开导,老百姓自己乐意迁徙到洛阳、邺城的就有八万多人。
八月,孙权带着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当时张辽、李典、乐进率领七千多人驻守合肥。魏公曹操去征讨张鲁的时候,写了一道指令给合肥护军薛悌,在信封边上写着:“敌人来了才能打开。”等孙权大军到了,薛悌打开指令,上面写着:“要是孙权来了,张辽、李典两位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将领们觉得双方兵力相差太大,心里都犯嘀咕。张辽说:“曹公在很远的地方征战,等他的救兵到,咱们早被孙权打败了。所以曹公的指令是让咱们趁敌人还没完全集结,迎头反击,挫挫他们的锐气,这样大家心里才踏实,之后也才能守住城。”乐进等人都没说话。张辽着急了,大声说:“成败就看这一战了。你们要是还犹豫,我就自己决定出战。”李典平时和张辽关系不太好,但这会儿也激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就看你的计策怎么样了,我怎么能因为私人恩怨就不顾大局呢!我跟你一起出战。”于是张辽夜里招募愿意跟他冲锋的勇士,找到了八百人,杀牛犒劳他们。第二天一早,张辽披甲持戟,带头冲锋陷阵,杀了几十个人,还斩了孙权的两员大将,一边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边直接冲进孙权的营帐。孙权吓了一跳,一时不知所措,赶紧跑到一个高土堆上,拿着长戟自卫。张辽大声叫孙权下来应战,孙权不敢动,等看清张辽带的人不多,就指挥士兵把张辽重重包围。张辽拼命突围,带着手下几十个人冲了出去。剩下的士兵大喊:“将军不要丢下我们啊!”张辽又杀回去,再次突围,救出了剩下的人,孙权的人马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没人敢抵挡。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东吴军队的士气都被打没了。张辽这才回城修整守备,大家心里也踏实了。孙权围攻合肥十几天,没能攻下城,就撤军了。大军都已经上路,孙权和将领们在逍遥津北面,张辽远远望见,立刻带着步兵和骑兵杀了过来。甘宁和吕蒙等人奋力抵挡,凌统带着亲兵保护孙权突围,之后又回去和张辽战斗,身边的人都死光了,他自己也受了伤,估计孙权已经安全了,才退回来。孙权骑着快马跑到津桥上,桥面上的木板已经被抽掉了,有一丈多宽没有木板。孙权的亲兵监谷利跟在马后,让孙权抓住马鞍,放松缰绳,他在后面猛抽一鞭,借助马的冲劲,孙权才冲过了桥。贺齐带着三千人在逍遥津南边接应孙权,孙权这才脱险。孙权回到大船上摆宴庆功,贺齐离开座位,流着泪说:“您是主公,做事应该稳重啊,今天这事儿,差点就大祸临头了。大家都吓得不轻,感觉天都要塌了。希望您能把今天的事当成一辈子的教训!”孙权亲自上前擦干他的眼泪说:“我太惭愧了,已经铭记在心,不只是写在带子上提醒自己而已。”
九月,巴、賨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朴胡、杜濩、任约,各自带着手下前来归附。于是曹操把巴郡划分开来,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还都封了列侯。
冬天,十月,开始设置名号侯,用来奖赏有军功的人。
十一月,张鲁带着家属出来投降。魏公曹操亲自迎接,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用贵宾的礼节招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阎圃等人也都被封为列侯。
习凿齿评论说:阎圃劝张鲁不要称王,曹操却追封他,这样一来,以后的人谁不想归顺呢!堵住叛乱的源头,下游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要是不明白这一点,只看重那些打仗打得焦头烂额才立下的功劳,丰厚的爵位和赏赐只给那些拼死作战的人,那老百姓就觉得天下大乱对自己有利,社会风气就会崇尚杀伐,大家都倚仗武力,战争就没完没了了。曹操这样封官赐爵,可以说是明白赏罚的根本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程银、侯选、庞惪都跟着张鲁投降了,魏公曹操恢复了程银、侯选原来的官职爵位,任命庞惪为立义将军。
张鲁逃到巴中时,黄权对刘备说:“要是丢了汉中,那三巴地区就危险了,这就好比砍断了蜀地的胳膊和大腿啊。”刘备就任命黄权为护军,率领众将去迎接张鲁;结果张鲁已经投降曹操了,黄权就去攻打朴胡、杜濩、任约,并打败了他们。魏公曹操派张合统领各路军队进攻三巴,想把当地百姓迁到汉中,大军开到了宕渠。刘备派巴西太守张飞抵挡张合,双方对峙了五十多天,张飞发动突袭,把张合打得大败。张合逃回南郑,刘备也回到成都。
曹操把原来韩遂、马超等人的五千多士兵调出来,让平难将军殷署等人统领,任命扶风太守赵俨为关中护军。曹操让赵俨征调一千二百名士兵去支援汉中防御,殷署负责押送,可这些要去的士兵都不太乐意。赵俨把他们护送到斜谷口,返回途中还没到营地,殷署押送的军队就叛乱了。赵俨身边只有一百五十名步兵和骑兵,而且都是叛乱者的亲朋好友,他们听到叛乱的消息,都很惊慌,纷纷披上铠甲,拿起兵器,心里很不安。赵俨不慌不忙,给他们分析事情的成败利害,诚恳地安慰鼓励他们,这些人都激动地说:“不管生死,我们都跟着护军您,绝无二心!”赵俨继续往前走,到了各个营地,把参与叛乱阴谋的八百多人都召集起来,这些人当时还分散在野外。赵俨下令只惩办带头策划叛乱的人,其他的一概不追究,郡县抓起来送来的人也都放了,于是这些人就陆续回来投降了。赵俨秘密向曹操报告说:“应该派将领到大营,请求派老兵来镇守关中。”魏公曹操派将军刘柱率领两千人前往,要等刘柱到了才能调走这些新兵。没想到这事儿很快泄露了,各个营地的士兵都吓坏了,怎么安抚都没用。赵俨于是宣称:“会挑选一千名温和忠厚的新兵留下来镇守关中,其余的都调往东边。”然后马上找来负责的人,要来了各营士兵的名册,当场就开始挑选。被留下来的人安心了,和赵俨一条心,那些要调走的人也不敢闹事。赵俨一天之内就把要调走的人都送上路了,同时让留下来的一千人分散布置好。东边来的士兵很快到了,赵俨又威胁警告那些新兵,把他们和先来的一千人合在一起,让他们一起往东走。这样一来,赵俨成功安定并送走了两万多人。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建安二十二年前后的三国争霸关键事件,涵盖曹操取汉中后的战略抉择、合肥之战的惊心动魄以及蜀汉与曹魏在三巴地区的拉锯,字里行间尽显乱世中的战略智慧、人性博弈与历史偶然。透过这些事件,既能窥见曹操晚年的战略保守,也能看到张辽等将领的军事才能,更能感受到三国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暗流涌动。
汉中取舍:曹操的战略保守与历史遗憾
曹操攻克汉中后,面临着是否趁势南下取蜀的关键抉择。司马懿与刘晔的谏言精准把握了时局本质:刘备新占益州根基未稳,汉中失守已引发蜀中震动,此时进军堪称“天时地利人和”。司马懿强调“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直指战机稍纵即逝;刘晔则更细致地分析了刘备集团的短板——“得蜀日浅,蜀人未恃”,并预判若错失此时机,待诸葛亮治国、关张守险,蜀汉将成曹魏心腹大患。
然而,曹操以“既得陇,复望蜀邪”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这句流传千古的感叹,既暴露了曹操晚年的战略保守,也反映了其对连续征战的疲惫与对风险的规避。从后续发展看,这一决策成为曹操军事生涯的重大遗憾:七天后蜀降者报告“蜀中一日数十惊”,证实了刘晔判断的准确性,但当曹操再问是否可击时,刘晔一句“今已小定,未可击也”,道尽了战略窗口期的不可逆性。
曹操的保守并非毫无缘由。此时他已近晚年,历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大风大浪后,对大规模远征的风险评估更为谨慎。此外,合肥前线的压力、后方政局的稳定需求,都可能影响了他的决策。但这一保守终究让曹魏错失了一举瓦解蜀汉的最佳机会,为日后诸葛亮北伐、汉中成为魏蜀长期战场埋下伏笔。
合肥之战:勇气、默契与军事奇迹的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