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的《中国音乐史》中文版在国内出版,扉页上印着一行小字:"献给所有爱音乐、爱祖国的人。"书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小小的乐谱,那是他根据温江"车水号子"改编的旋律,简单的几个音符,却藏着他对故乡最深的眷恋。
四、铜像前的凝望
如今的温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稻田包裹的小镇。高楼拔地而起,马路宽阔平整,可杨柳河依旧静静流淌,两岸的油菜花每年春天照样开成金色的海。在杨柳河畔的温江公园内,一座正檐翅角的古典式建筑静静矗立,灰瓦白墙,雕花窗棂,与周围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这便是王光祈纪念馆。
而在纪念馆前方的开阔处,王光祈的铜像傲然挺立,成为连接往昔与当下的精神地标。这尊铜像高约6米,由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着名雕塑大师叶毓山教授于2002年精心设计铸造而成。
走近细看,铜像上的王光祈身着笔挺的西装,那是他在德国时最常穿的样式,衣角在微风中似有轻轻摆动之势,仿佛刚从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走来,带着柏林的风尘,也带着温江的泥土气。他左手自然下垂,手指微微弯曲,像是刚放下手中的小提琴;右手稳稳地捧着一本着述,书页微微展开,仿佛能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音符与批注——那是他毕生音乐思想与心血的结晶。
他的面庞清俊,鼻梁挺直,嘴唇微抿,带着一丝执着的神情。双目炯炯有神,坚定地凝望远方,眼神中既有对音乐理想的执着追求,又似在穿越时空,关注着祖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期待着民族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身姿挺拔如松,周身既散发着学者的儒雅气质,又透着革命家的豪迈气概,仿佛随时准备为传播音乐文化、推动民族音乐发展振臂高呼。
铜像的基座上,刻着他的名言:"音乐者,民族精神之结晶也。"阳光洒在铜像上,为他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雨水冲刷过,又显得格外清亮,仿佛他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晨的公园最是安静,遛鸟的老人提着鸟笼从铜像旁走过,画眉鸟的鸣叫声与远处的河水声交织,像是在为铜像伴奏。有调皮的孩子跑到铜像前,学着王光祈的姿势捧着书本,家长笑着拍下照片,说:"这是我们温江的骄傲,要向他学习。"
每当清明,总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束油菜花放在铜像前。他们说,光祈先生小时候最爱油菜花,说这花"开得热闹,像田里的号子"。花瓣落在基座上,被风吹得打着旋,仿佛在跳一支古老的歌谣。
五、馆内的时光回响
推开纪念馆的木门,"吱呀"一声,仿佛穿越了百年的时光。馆内的光线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木头的清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
左手边的展柜里,陈列着他用过的小提琴。琴身是温暖的琥珀色,边缘有些许磨损,那是常年被手臂摩擦留下的痕迹。琴弦早已锈迹斑斑,却依然保持着紧绷的姿态,仿佛随时能发出清亮的声响。旁边的卡片上写着:"1923年购于柏林,王光祈常用它演奏改编的川剧曲牌。"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琴身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点,像是他当年在柏林阁楼里跳动的音符。
往里走,几排展柜里整齐地摆放着泛黄的乐谱手稿。最上面的一叠是《东方民族之音乐》的初稿,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有些地方用钢笔涂改,有些地方用铅笔标注,甚至还有用红墨水画出的节奏线。其中一页上,他用中文写着"此处应加川剧高腔的拖腔",旁边又用德文标注着"如莱茵河的回声般悠长",两种文字在纸上相遇,像极了他一生都在做的事——让东西方音乐对话。
一个独立的玻璃柜里,放着那本被他翻得卷了角的德文版《音乐史》。书页边缘已经发黑,里面夹着许多小纸条,都是他当年做的批注。有张纸条上画着一个简易的五线谱,下面用中文写着"此节奏与温江车水号子相似",字迹有力,能看出写下时的激动。讲解员说,这本书是王光祈在柏林最珍贵的财产之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卖掉它。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柜里的那张特殊乐谱——他根据温江"车水号子"改编的钢琴曲。乐谱的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却被精心地装裱起来。左手重复的低音声部,用加粗的线条标注着,恰似水车悠悠转动的节奏,沉稳而富有韵律;右手的旋律线则像波浪一样起伏,犹如农民劳作时的吆喝调子,质朴且充满力量。二者交织,将川西平原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旁边的播放器里,循环播放着这首曲子的录音,钢琴声在安静的馆内回荡,竟与窗外杨柳河的流水声奇妙地呼应。
墙上的照片记录着他的一生:少年时在温江的留影,穿着长衫,抱着月琴,眼神清澈;在柏林大学听课的场景,坐在第一排,笔记本上写满了笔记;与德国音乐家的合影,手里拿着小提琴,笑得爽朗。每张照片旁边,都配有他的日记节选,其中一句让人驻足良久:"我这一生,不过是想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田埂上,也有最美的旋律。"
角落里有个复原的场景,重现了他在柏林的阁楼。狭小的空间里,一张木桌靠窗摆放,上面放着德文书籍、未完成的乐谱、一把小提琴,墙角堆着几个装着咸菜的玻璃罐——那是他当年省吃俭用的见证。墙上贴着一张温江地图,杨柳河的位置被红笔圈了无数次,旁边写着"何日归故乡"。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他深夜伏案写作的身影,听到他轻声哼唱的"薅秧歌",感受到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故乡的思念。
六、永不落幕的音乐节
每年春天,当杨柳河两岸的油菜花盛开时,纪念馆都会举办"光祈音乐节"。这是温江最热闹的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齐聚杨柳河畔,让这里变成了音乐的海洋。
开幕式总在铜像前举行,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们唱起温江的童谣,老艺人们演奏着川剧曲牌,德国的交响乐团则带来贝多芬的《欢乐颂》。当中西音乐在王光祈的铜像前交织,仿佛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音乐节期间,各种活动精彩纷呈。专家学者们在纪念馆里举办研讨会,讨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从《东方民族之音乐》到《中国音乐史》,从他对五声音阶的研究到对中西音乐融合的探索,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
公园里搭起了临时舞台,每天都有不同风格的演出。有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奏王光祈改编的川剧曲目,二胡与钢琴合奏,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有德国的音乐家带来用中国乐器演奏的巴赫作品,古筝弹出的《小步舞曲》别有韵味;还有当地的农民合唱团,用温江方言唱起"栽秧歌薅秧歌",虽然没有华丽的技巧,却充满了生命力,听得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去年的音乐节上,有个特别的环节——"给光祈先生写首歌"。来自成都的小学生们把自己写的童谣唱给铜像听,其中一首是这样的:"杨柳河,长又长,光祈爷爷爱家乡。琴声飞,越重洋,把咱四川唱给世界听。"稚嫩的歌声在阳光下回荡,王光祈的铜像仿佛也在微笑。
小主,
音乐节的最后一天,总会有一场大型的交响音乐会。来自中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的音乐家同台演出,演奏王光祈的作品,也演奏各自国家的经典曲目。当《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响起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合唱,歌声震撼人心。这时,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望向王光祈的铜像,仿佛看到他站在那里,眼里含着泪光,因为他知道,那个"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梦想,正在被一代代人实现。
音乐节结束后,许多音乐家会带着王光祈的乐谱离开,把他的音乐思想和温江的旋律带到世界各地。有人把他改编的"车水号子"带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有人在巴黎的音乐会上演奏他的《东方民族之音乐》选段,还有人把他的故事写进了音乐教材。王光祈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在世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七、河声里的永恒
去年清明,我在纪念馆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叫王福安,是王光祈的同乡,今年已经九十二岁了。老人拄着拐杖,在铜像前站了很久,然后用温江方言轻轻哼唱着"薅秧歌",声音沙哑却充满感情。
"你听,"老人指着窗外静静流淌的杨柳河,"这河水流动的声音,和光祈先生乐谱里的节奏一模一样。他从来没离开过,只是化作了河声,化作了风声,化作了我们唱歌时心里的那股劲儿。"
老人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讲过王光祈的故事,说他是"温江出去的大人物,把咱农民的调子写到了外国的书里"。年轻时,他在杨柳河上撑过船,唱着光祈先生听过的号子,总觉得"那号子里有股特别的力量,能让人撑船不觉得累"。
离开时,我看到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年轻的船夫在杨柳河上撑船,背景里隐约能看到油菜花田。"这是我爹,"老人说,"当年光祈先生在河边听号子,我爹就是其中一个。他总说,光祈先生听得认真,像在听啥宝贝。"
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窗户,洒落在铜像上,为他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他始终伫立在这片土地上,倾听温江田埂上的质朴号子,倾听柏林阁楼里的灵动琴声,倾听一个民族用音乐发出的、穿越时空的激昂回响。
而杨柳河的水,依旧在静静地流淌,带着他的乐魂,向着更远的远方奔去。河岸边,几个孩子正在学唱改编成儿歌的"车水号子",他们的歌声清脆响亮,混着河水的流淌声,成了这首百年歌谣最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