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四川灯影戏:灯影里的千年悲欢(2 / 2)

灯影戏的"唱",是川剧的"浓缩版",却更见功力。生角唱高腔,"咿呀"的拖腔能绕梁三日,唱《孔明借东风》的"七星坛上显威灵",尾音要拖足八拍,像嘉陵江的水悠悠流淌;旦角唱弹戏,婉转得像山涧清泉,《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每个字都带着颤音,甜得发腻;净角唱胡琴腔,粗喉咙大嗓门,《包公审案》的"王朝马汉一声叫",震得亮子都发颤。

伴奏就两三件乐器,却能撑起一台戏。三弦弹"肉",音色浑厚,负责铺底;梆子敲"骨",节奏分明,管着板眼;板胡拉"魂",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最能勾人情绪。有时艺人还会学几声马嘶、鸟鸣,演《穆桂英挂帅》时,学战马的"咴咴"声,比真马叫还传神。

阆中艺人演《夫妻观灯》,丈夫的皮影牵着妻子的手,唱腔用的是川北小调:"正月十五闹花灯,郎呀妹呀喜盈盈......"灯影里,两人的影子越靠越近,妻子的帕子遮住半张脸,台下的老人会跟着哼,年轻人则红了脸。这便是灯影戏的妙处:不用浓妆艳抹,不用高台楼阁,一盏灯,几张皮,就能把人情冷暖唱透。

四、艺人口中的亮子传承

王文坤:把骨头刻进牛皮里

南充艺人王文坤的手,布满了刀痕,每道痕都藏着故事。1938年,十二岁的他在南充码头乞讨,被"王家班"的王师父收留。师父给他的第一把刻刀,是用旧镰刀磨的,刀刃上还有缺口,"先练三年刻刀,刻不好皮影,就别想上台"。

冬天在油灯下刻皮,手指冻得发僵,就揣在怀里暖一暖;夏天汗珠子滴在牛皮上,晕了图案,就得从头再来。他刻的第一百个皮影是关羽,师父看了摇摇头:"脸红得像块砖,没神。"让他重刻,直到刻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的神韵。十六岁那年,他第一次上台演《单刀赴会》,手抖得厉害,皮影的青龙偃月刀总"砍"不准,台下有人喝倒彩,师父在亮子后踹了他一脚:"关公的刀,要带着傲气!"

1943年,王文坤在川北巡演《杨家将》,有个国民党军官逼他改戏,让杨六郎向"皇军"投降。他连夜把皮影人改了:杨六郎的枪尖刻得更尖,脸谱上加了道刀疤,亮子上的台词变成"宁死不当亡国奴"。军官气得要砸戏台,台下的百姓护住他:"这是我们的戏,要演!"那晚,他在亮子后流着泪唱,灯影里的杨六郎,仿佛也在流泪。

晚年的王文坤,把毕生刻的三千多个皮影捐给了博物馆,只留了个诸葛亮的皮影。他说:"皮影是死的,魂是活的,只要有人记得怎么演,亮子上就永远有诸葛亮。"临终前,他让徒弟把那盏用了六十年的菜油灯放在床头,说"要听着亮子的声儿走"。

赵德芳:守着亮子的"中间人"

赵德芳是王文坤的徒弟,算"中间代"传承人。他年轻时也想过放弃,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普及,看灯影戏的人少了,他去广州打工,在工地上搬砖,夜里却总梦见亮子上的影子。1992年,他听说师父病重,连夜赶回南充,看到师父躺在病床上,还在比划着操纵皮影,突然就懂了:"这门手艺,丢不得。"

他接过"王家班"的牌子,带着徒弟在乡镇巡演,交通工具从步行变成自行车,再到摩托车,"影子箱子"却一直是那个老木箱,里面装着师父传的皮影。为了吸引观众,他试着加新戏,把《西游记》《封神榜》搬上亮子,还学了些简单的魔术,在灯影戏间隙表演,"先把人留住,再让他们看正经的"。

2005年,他在阆中古城开了家"灯影戏馆",起初生意冷清,他就坐在门口免费演,有人路过就喊:"进来看看嘛,老祖宗的玩意儿!"慢慢的,游客多了起来,有个法国游客看了《三打白骨精》,非要拜他为师,他笑着说:"你学不会,这戏里的精气神,得在四川土生土长才懂。"

现在,赵德芳每天都要刻两小时皮影,说"一天不刻,手就生"。他收了五个徒弟,有年轻人也有退休老人,"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多一个人会,就多一分希望"。

李娟:直播间里的亮子新声

"90后"李娟的直播间,总透着股老味道。她在亮子后架着手机,镜头对着跳动的灯影,左手操纵皮影,右手敲梆子,嘴里还唱着《秋江》的弹戏。有次演陈妙常追赶潘必正,她让两个皮影在亮子上"跑圆场",裙裾的影子飞起来,直播间的弹幕刷成了屏:"这比动画片好看!"

李娟是王文坤的曾孙女,小时候总蹲在爷爷的亮子后看戏,把皮影头当玩具。大学学的是新媒体,毕业后却回了阆中,"爷爷的日记里写,'影戏要跟着时代走',我想试试用新办法传下去"。她把爷爷的老皮影翻出来,用补皮的技巧修复,断了的关节用鱼鳔胶黏好,褪色的地方补上色,"这些老皮影会说话,得让它们继续开口"。

小主,

她试着刻新皮影——给孙悟空加了个金箍棒能伸缩的机关,演《哪吒闹海》时,哪吒的混天绫能在亮子上展开三尺长。有人说她"瞎改",她却翻出爷爷的日记,里面写着:"当年我们演抗战,现在就要演年轻人爱看的。"她还在学校开了兴趣班,教孩子们用卡纸做简易皮影,有个小男孩用奥特曼皮影,配上《将军令》的调子,在亮子上演"奥特曼大战怪兽",台下的同学笑得前仰后合。

李娟的直播间有五万多粉丝,很多是外地年轻人,有人专门坐飞机来阆中看她的戏。"亮子不挑题材,"她说,"只要能让人笑、让人感动,就是好戏。"

五、亮子外的人间烟火

节庆里的灯影:红白喜事的"必需品"

在南充的乡村,灯影戏是节庆的"灵魂"。谁家生了娃,要请戏班演《送子观音》,亮子上的观音抱着娃娃,影影绰绰的,长辈们说"这样娃娃好养活";演到观音把娃娃递给凡人,母亲要赶紧把婴儿的小衣服扔到亮子上,"让影子沾沾仙气"。

娶媳妇时必演《天仙配》,董永的皮影给七仙女磕头,台下的新人要一起喝交杯酒,"让神仙影子作证"。有个习俗:演到"夫妻双双把家还",新娘要把红盖头摘下来,让影子投在亮子上,"盖头的影子和仙女的影子重合,以后日子就和美"。

老人做寿就演《八仙庆寿》,张果老的驴在亮子上倒着走,逗得寿星合不拢嘴。最热闹的是"添寿"环节:艺人用灯影在亮子上画个大寿桃,让晚辈们伸手去"摘",说"摸到影子的,能沾福气"。赵德芳记得,有个九十岁的寿星,非要亲自"摘"桃,手在亮子上比划着,笑得像个孩子。

灯会上的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自贡的灯会上,灯影戏成了"活的灯组"。艺人们把亮子做成十米宽的巨幕,用LED灯取代菜油灯,演《盐井传奇》时,千个盐工的皮影在亮子上凿井、汲卤,配合着实景的盐井模型,灯光暗下来时,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自贡。有个老盐工看着看着哭了:"这演的就是我爷爷当年的样子啊。"

成都灯会的"互动灯影"更有趣。游客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选择想看的剧目,亮子上就会立刻上演;还有"AR灯影",用手机对着亮子,能看到皮影和虚拟的锦里建筑重叠,孙悟空的影子站在武侯祠的牌坊上,别有一番趣味。

2023年,李娟带着"网红皮影"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她演的《蜀道难》用了全息投影,亮子上的皮影和实景山水结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唱词响起时,影子里的黄鹤竟"飞出"亮子,在剧场盘旋——这让外国观众惊叹不已,说"原来影子能这么神奇"。

博物馆里的活态传承:让年轻人触摸历史

成都非遗博览园的灯影戏馆,是"活的博物馆"。玻璃柜里陈列着清代的皮影和刻刀,柜外的戏台每天都有演出。有个"互动亮子"区,游客可以自己操纵皮影,跟着屏幕上的教程学唱《小放牛》。

有对老夫妻让工作人员印象深刻:老头举着牛郎的皮影,老太举着织女的,在亮子上慢慢走,嘴里哼着跑调的唱词,阳光透过窗棂,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地上,和亮子里的皮影叠在一起,像幅流动的画。老太说:"年轻时在乡下看过,现在老了,再演一次,就像回到几十年前。"

博物馆还经常组织"小小皮影师"活动,孩子们在艺人的指导下,用彩纸刻简单的皮影,再自己编故事表演。有个小女孩刻了个"会飞的熊猫",说"要让熊猫的影子飞到全世界"——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样子:不是原样复制,而是让古老的艺术,长出新的翅膀。

尾声:不灭的灯影

阆中古城的老院里,王彪又点亮了菜油灯。亮子上,诸葛亮的皮影还在摇扇,三弦的声音漫过青瓦,和远处嘉陵江的涛声混在一起。他的孙子蹲在旁边,小手握着竹棍,学着操纵一个小皮影——那是个扎着冲天辫的娃娃,在亮子上跌跌撞撞地跑,像极了当年的王彪。

灯影戏的亮子,就像巴蜀人的眼睛,看过太平盛世,也见过烽火狼烟;映过王侯将相,也映过贩夫走卒。那些黄牛皮上的刀痕,刻的不只是眉眼,更是一代代人的悲欢;那些灯影里的唱腔,唱的不只是故事,更是巴蜀大地的精气神。

只要还有人点亮那盏灯,还有人举着竹棍,亮子上的世界就永远鲜活。就像嘉陵江的水,不管流到哪里,总会带着巴蜀的味道——那是灯影里的暖,刀笔下的韧,还有藏在光影深处,从未熄灭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