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下雪时,酒坊的生意最好。江风卷着雪粒子打在窗上,"啪啪"响,酒坊里却暖烘烘的,炉火正旺,酒瓮里的酒冒着热气,把人的脸都熏得红扑扑的。有客人自带陶坛来打酒,说是要埋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等儿子考上大学时开坛。王大爷给他装酒,特意多舀了两勺,"金榜题名时,喝这酒才够味,带着桂花香,更体面"。客人要多给钱,他摆摆手,"不用,等孩子考上了,送我瓶喜酒就行"。
开春时,酒坊会晒酒坛。几百个陶坛倒扣在晒谷场上,阳光把坛底的水汽晒干,王大爷拿着抹布,挨个擦坛口,动作轻柔得像在擦孩子的脸。"坛口得干净,不然存酒时会发霉,坏了一坛酒"。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旁边看,伸手想摸坛口,王大爷拦住她,"小心割手,这坛沿锋利着呢",说着从兜里掏出颗糖递给她,"等你长大了,让你爹来打酒,给你做嫁妆,坛子里再泡点红枣,保准你日子甜甜蜜蜜"。小姑娘含着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盯着那些酒坛,像是在数着自己长大的日子。
小主,
老酒坊的墙角,堆着些没人来领的酒坛。有的坛上写着"李三娃存",字迹都模糊了,王大爷说,那是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存的,说要等娶媳妇时来取,可后来去了远方打工,再也没回来。"酒还在呢,越存越香,等他回来,我请他喝,让他尝尝这三十年的光阴,是啥滋味",王大爷摸了摸坛口,像是在摸一个老朋友的肩膀,动作轻得怕惊醒了坛里的酒。
暮色漫进酒坊时,王大爷给招牌上的灯笼点了火。昏黄的光映着"隆昌号"三个字,把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江面上,随着波浪轻轻晃。酒香从门缝里挤出来,和江雾缠在一起,在岸边织了张网,网住了归鸟,也网住了晚归的人。有晚归的船靠岸,船夫朝着酒坊喊:"王大爷,打两斤酒!"王大爷应着,提了酒壶往门口走,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咚咚"响,像在敲着时光的酒曲,一下,又一下,把日子酿得越来越醇,越来越暖。
这蜀地的酒,就像巴蜀人的性子,烈里藏着柔,刚中带着暖。它泡着长江的浪,浸着红高粱的香,裹着酿酒人的汗,在陶坛里慢慢发酵,把岁月酿成了酒,把日子喝成了诗。
五、酒坊里的烟火:寻常日子的滋味
酒坊不只是酿酒的地方,更是街坊邻里的聚集地。清晨的酒坊还没开始酿酒,就有老人端着茶杯来串门,坐在门槛上晒太阳,聊着昨晚的牌局,等着闻第一缕蒸粮的香气。王大爷不赶人,还会泡上自己喝的粗茶,"反正也是闲着,有人说话热闹"。
晌午时分,酒坊的伙计们坐在院坝里吃饭,糙米饭配着咸菜,却吃得香。王大爷的婆娘提着篮子来送饭,里面是炒得油亮的回锅肉,"给你加个菜,下午蒸粮有力气"。她不进作坊,只把篮子放在门口,隔着门喊:"记得多喝水,别上火",然后转身就走,脚步轻快,像怕打扰了里面的酒气。
有回隔壁的张婶来打酒,说是孙子满月,要给亲戚们分酒。王大爷给她装了最好的中酒,还在坛口系了根红绳,"添点喜气"。张婶要给钱,他却摆摆手:"等孙子办满月酒,我去喝杯喜酒就行,不用给钱"。张婶笑着骂他"老抠",眼里却满是感激,提着酒坛的手抓得紧紧的,像捧着宝贝。
秋天收高粱的时候,酒坊最忙,街坊邻里都会来帮忙。男人们扛高粱,女人们筛高粱壳,孩子们在谷场边追逐打闹,把高粱杆当武器。中午王大爷杀了只鸡,炖在大锅里,掺了新酿的酒,香气飘满整个村子。大家围坐在一起,用粗瓷碗喝酒,用手抓鸡肉,笑声震得谷场边的老槐树叶子都落下来。有个年轻人喝多了,说要学酿酒,王大爷眯着眼笑:"酿酒苦,得耐得住性子,你行吗?"年轻人拍着胸脯保证,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酒坊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和辣椒,金黄配着鲜红,像幅画。窗台上摆着个旧闹钟,指针走得慢悠悠的,比别处的钟慢半拍,"酒不怕慢,日子也不怕慢",王大爷说。有回闹钟停了,他也不修,"看太阳就行,太阳到头顶就蒸粮,太阳落山就收工,错不了"。
冬天的夜晚,酒坊会点上油灯,昏黄的光从窗户里透出来,像黑夜里的一颗星。王大爷坐在灯下,翻看着旧账本,上面记着某年某月某日酿了多少酒,卖给了谁,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账本里还夹着几片干枯的高粱叶,是某年丰收时夹进去的,现在还带着淡淡的粮食香。
有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特意来酒坊打酒,说在外面喝的酒都没家里的香。王大爷给他装了一坛老酒,"这酒放了五年,带着家里的味道,想家了就喝一口"。年轻人抱着酒坛,眼圈红红的,说:"王大爷,等我攒够钱,回来跟你学酿酒,守着这酒坊"。王大爷没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老茧硌得年轻人生疼,心里却暖暖的。
江水流了一年又一年,酒坊的酒香飘了一代又一代。王大爷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酿酒的手艺一点没差,蒸粮的木甑子依旧冒着热气,滴酒的竹管依旧"滴答"作响。他说:"酒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酿出的酒就香;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酿出的酒就寡淡。过日子也一样,得诚心。"
如今,酒坊的招牌在风雨里更显沧桑,可"隆昌号"三个字依旧清晰,像刻在岁月里的承诺。江面上的船来了又走,带走了酒香,也带来了远方的故事,而酒坊里的酒,还在陶缸里慢慢发酵,把日子酿成越来越醇厚的味道,等着每个想家的人回来,喝一口,就想起长江边的烟火,想起那些慢悠悠的时光,想起蜀地人骨子里的实在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