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花会,老成都的生活符号
在老成都的岁月长卷中,“花会” 是一抹永不褪色的绚丽油彩,是这座城市生活美学的生动注脚。它似一个巨大且神奇的容器,将民俗的醇厚、商贸的热闹、文化的精深、人情的温热统统收纳其中,轻轻摇晃,便泼洒出满溢的烟火气与独属于成都的浪漫情长。无论是青羊宫花会的古雅与市井交融,武侯祠庙会的古祠繁花叙事,东郊花会的工业与花事碰撞,还是苏坡桥花会的童年鲜活记忆,都在共同编织着老成都的花事经纬,让这座城市在花开花落间,流淌着对生活的炽热挚爱与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执着坚守。
一、青羊宫花会:古雅与市井的交融奏鸣
(一)历史渊源:花会里的岁月长流
青羊宫花会,这颗老成都花事长河中熠熠生辉的 “明珠”,其历史可溯源至唐宋时期。彼时,青羊宫作为道教名观,周边便已有信徒云集、交流祈福之举,而花卉作为传递美好、寄托情思的载体,悄然融入这一宗教民俗活动。到明清,随着成都城市商贸发展、市民生活丰富,花会规模愈发盛大,逐渐从宗教附属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民俗商贸文化盛会。至近现代,它更是成为老成都人春季生活的 “固定节目”,每年春季准时开场,像一位守约的老友,候着成都人奔赴一场关于繁花与生活的约会。会期悠悠延展,短则十余日,长则月余,吸引着周边州县乃至更远地方的人慕名而来,让青羊宫周边成为春日里最热闹的 “狂欢场”,成为老成都花会当之无愧的 “顶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成都人的生活记忆。
(二)花事商贸:烟火里的生机交响
1. 花卉展销:花香里的买卖经
花会期间,青羊宫周边及二仙庵一带,仿若被施了魔法,瞬间化作花的海洋。本地花农、园艺匠人,如同捧着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将精心侍弄的牡丹、芍药、杜鹃、海棠等传统名花搬运至花会摊位。这些花儿,是花农们一整年心血的结晶,从选种、育苗,到浇水、施肥、修剪,每一步都饱含期待。牡丹花苞饱满,像贵妇人待启的唇;芍药花瓣层叠,似华丽的裙摆;杜鹃啼血般娇艳,海棠则带着几分含蓄的柔美。
除了本地花卉,外地的奇花异草也不远万里来 “凑趣”。岭南的素馨,带着南方的温润,香气淡雅得像轻柔的梦;江浙的兰蕙,裹着江南的灵秀,叶片修长、花姿绰约。花摊挨着花摊,花香缠缠绕绕,在春日暖风中肆意流淌。花农们一边轻拨花瓣,让花儿以最美姿态示人,一边热情给顾客唠着养花门道:“这牡丹性子烈,得晒足太阳,浇水可别往花心浇,不然要烂咯,开出来的花也不精神”“兰花喜阴,得常给叶面喷点水,就像给它擦脸,长得可精神,花香也更幽” 。买卖间,没有生硬的讨价还价,反倒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一朵花、几句家常,就把人与人的心拉近,让花香里的买卖,成了生活温情的传递。
2. 商贸集市:繁花中的市井味
青羊宫花会,从不局限于花卉交易,而是庞大的综合商贸集市,像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在成都西门外铺展开来。绸缎庄的伙计们,早早把绫罗绸缎挂得整齐,红的像天边霞,绿的像春日柳,蓝的像澄澈湖,在阳光下泛着柔润光泽,招揽着爱美的姑娘媳妇。姑娘们凑在一起,摸摸这匹、看看那匹,笑着讨论 “这红缎子做嫁衣肯定好看”“那绿绸子做旗袍,配上白花,准是绝美的” 。
瓷器铺里,青瓷白瓷在春日阳光下泛着温润光,老板戴着老花镜,笑着给顾客介绍:“这瓷碗薄如纸、声如磬,盛饭香哩,瓷质细,洗完也不留油” 。木器行的木雕家具,雕花精致得像活过来,龙凤呈祥、花鸟戏蝶,带着木头的沉香,师傅们擦拭得仔细,给顾客讲 “这木雕用的是老柏木,结实又好闻,摆在屋里,又好看又养人” 。
而成都传统小吃摊,更是花会的 “灵魂配角”,是逛花会人舌尖上的牵挂。钟水饺的摊位前,红油亮闪闪,伙计麻利地舀起饺子,浇上红油、蒜泥、香醋,那香气瞬间飘出老远;龙抄手的皮儿薄如蝉翼,肉馅鲜嫩,汤头熬得乳白,撒上葱花、香菜,喝一口汤,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担担面的臊子喷香,面条筋道,红亮的辣椒油一浇,辣得过瘾又痛快;三大炮更有趣,“砰砰砰” 三声,糯米团裹着红糖、黄豆粉,香甜软糯,咬一口,能甜到人心坎里。逛花会的人,看花看累了,就找个小吃摊坐下,来上一碗酸辣水饺,咬一口香甜三大炮,吃饱喝足,抹抹嘴,接着在繁花市井里穿梭,商贸与饮食、花事,就这样交融成最浓的烟火气,让青羊宫花会成了生活的 “百宝箱”,啥都能在里头找着。
(三)文化添彩:雅俗共赏的乐章
1. 宗教与民俗:庄重与热闹齐飞
小主,
青羊宫作为道教圣地,花会里的道教仪式,为这场盛会添了几分庄严肃穆。清晨,道士们身着青灰道袍,手持拂尘,面容沉静,在三清殿前诵经祈福。经声朗朗、钟声悠悠,在花会场地飘荡,仿佛能把岁月的喧嚣都沉淀下来,让人心生敬畏,不自觉放慢脚步、放轻声音,感受这份庄重与神圣。
可转眼间,民俗表演又把气氛推向热闹顶点。川剧班子在临时搭起的戏台上,轮番上演经典剧目。变脸艺人一个转身、一个甩袖,脸谱瞬间变换,红的忠、白的奸、黑的正,看得人眼花缭乱,忍不住拍手叫绝;吐火艺人深吸一口气,嘴巴 “呼” 地喷出长长的火焰,像一条火龙腾飞,惊得观众阵阵惊呼,又忍不住喝彩;滚灯表演里,演员头顶油灯,做出各种滑稽动作,时而倒立、时而翻滚,油灯却稳稳当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杂耍艺人也不甘落后,在空地上圈出一块又一块小场地。耍猴的艺人,指挥着猴子翻跟头、作揖、骑小车,猴子机灵调皮,惹得孩子们追着看;变戏法的艺人,空碗能变出鸽子,手绢一甩就有花朵,神奇得让人大开眼界;踩高跷的艺人扮成八仙,摇摇晃晃过街,蓝采和的花篮、铁拐李的葫芦,惟妙惟肖,满场都是喝彩声、叫好声,庄重与热闹,在花会里奇妙共存,绘就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2. 文人雅集:花香里的诗意流淌
文人墨客也爱往青羊宫花会凑,把这里当成雅集胜地。花会期间,青羊宫周边的茶馆,成了他们的聚集地。几个人围坐一桌,沏上一壶茉莉花茶,茶香混着花香,慢悠悠在鼻尖萦绕。他们以花为题,吟诗作画,笔尖在纸上流淌, “青羊宫里花如锦,半是春风旧主人” ,诗句在茶烟里悠悠散开,带着对花会、对生活的感悟。
一些文人团体还会借着花会契机,举办诗会、书画展。诗会现场,文人雅士们或站或坐,吟诵着自己写的花诗, “牡丹绽处春方好,素馨飞来香满襟” ,评说着诗句的妙处;书画展上,一幅幅画着花卉的作品挂起,有的工笔细腻,花瓣脉络都清晰可见,有的写意洒脱,几笔就勾勒出花的神韵,让逛花会的人,走过热闹市井,也能驻足欣赏文化艺术,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让花会既有市井的热乎气,又有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成都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平台。
二、武侯祠庙会:古祠繁花的时光叙事
(一)庙会与花事:古祠里的春日情长
武侯祠庙会,本是为纪念诸葛亮等蜀汉人物兴起的民俗活动,在岁月悠悠流转中,慢慢融入花事元素,成为老成都特色 “花会型” 盛会。每年春节前后到元宵节,武侯祠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标,周边便热闹起来,仿佛被施了魔法,从平日里的庄严肃穆,变得鲜活热闹。
花农、花商们早早把应季花卉,水仙、腊梅、天竺葵等,摆放在祠内祠外。古柏森森的武侯祠里,腊梅暗香浮动,金黄的花朵像繁星点缀在枝头,暗香偷偷钻进鼻腔,让人沉醉;水仙摆在廊下,白色花瓣、黄色花蕊,像凌波仙子亭亭玉立,清水滋养着,散发着清新气息。花香与古祠的历史厚重感交融,让人在祭祀先贤、追思历史时,也能触到春日的生机与温柔,花卉成了连接历史与现实、庄重与生活的奇妙纽带。
(二)特色活动:花意里的烟火日常
1. 祭祀与游览:祈福与赏花同行
春节期间,民众怀着虔诚之心到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家国兴旺。他们手持香烛,在诸葛亮像前行礼,默默诉说着心愿:“丞相保佑,今年收成好”“愿家人健康,孩子学业顺” 。祭祀完毕,人们便在祠内祠外游览,感受古祠的历史韵味与春日花意。
腊梅开在墙角,金黄花朵映着红墙,暗香盈袖;水仙摆在廊下,清新雅致,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仙子。游客们爱买几盆花回家,买水仙盼 “新年吉祥,万事顺意” ,买腊梅想 “日子香喷喷,红红火火” ,花卉成了祭祀祈福后的美好寄托,让历史文化与生活期盼在花香中交融,让武侯祠的游览多了几分温馨与烟火气。
2. 民俗商贸:花市与手作的交织奏鸣
庙会周边的商贸集市,是民俗与花事交织的生动场景。花卉摊位和传统手工艺品、年货摊挨在一起,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活织锦。糖画艺人手持铜勺,在石板上浇铸糖稀,画出花鸟鱼虫造型,金黄色的糖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引得孩子们围看,眼睛里满是好奇与渴望;蜀绣摊位上,手帕、绣屏绣着花鸟图案,一针一线都透着蜀绣的精美雅致,绣娘笑着给顾客介绍 “这朵牡丹是双面绣,正面看娇艳,反面看也一样好看” ;竹编摊位的花篮,编得精巧细致,竹香悠悠,正好装新买的花,买花的人顺道挑些手工艺品,花篮装花添美,蜀绣手帕实用,民俗商贸与花事,就这样缠成生活的彩线,让庙会有趣又丰富,成了成都人春节期间感受传统、品味生活的好去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东郊花会:工业与花的新碰撞
(一)兴起:工业里的花会新芽
近现代以来,成都东郊因工业发展,工厂聚集,机器轰鸣中,衍生出独特的东郊花会。它的兴起,源于工厂对职工生活的关怀,也带着带动区域文化商贸、展示工业与生活融合成果的期许。不同于传统花会严格守着春季花期,东郊花会跟着企业庆典、节假日灵活安排,有时在繁花似锦的春日,有时在金桂飘香的秋日,甚至在辞旧迎新的冬日,带着工业城市发展的新气息,成了老成都花会家族里 “年轻有活力” 的成员,为老成都花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二)内容:工业风与花事的奇妙融合
1. 工厂花卉景观:创意与生机的绽放
东郊工厂厂区,本就重视绿化美化,把工厂变成 “花园式厂区” 是追求。花会时,各工厂更是 “亮出家底” ,把车间旁、办公楼前的花卉景观精心打扮,变成创意与生机绽放的舞台。国营纺织厂,巧妙利用纺织废料,彩色丝线、布片,与花卉结合,打造 “纺织花语” 景观。月季花旁,丝线编的蝴蝶像要起飞,翅膀上的花纹与月季花瓣相映成趣;布片剪成的花朵造型,挂在枝头,随风飘动,仿佛在诉说纺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