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人类瑰宝(1 /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座城市叫崇左市,崇左市有一座县城叫宁明县,宁明县有一个风景区叫花山岩画风景区。

花山岩画,顾名思义就是把画画在岩壁上。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岩画,你根本就不知道古人是如何把这些画画到上面,又用了什么样的颜料让这些画能够经历上千年的风雨而不褪一点点颜色。

实际上,花山岩画不仅仅是在宁明县,在崇左的龙州县、扶绥县、江州区均有分布。岩画主要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宁明县为第一遗产区,龙州县为第二遗产区,江州区和扶绥县为第三遗产区。系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岩画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罕见,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

花山岩画因其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风格古朴,笔调粗犷,场面十分壮观。图像18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形体高大,最大的高达2米以上,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作跳跃状。

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向,作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刀、剑一般佩戴在正身人腰部。铜鼓数量多,只画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个别鼓面侧边有耳。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排满整幅画面。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岩画由于长期暴露,许多画像颜色逐渐减褪,模糊不清,有的画壁已崩落,现正在研究保护措施。

花山岩画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其融整体的规模宏大、单体的气势雄伟、个体人物体形硕大之“三大”特征于一体,从而形成的雄阔气势为其他岩画所不能比拟;花山岩画的图像大多采取平面塑造即投影单色平涂的创作方法,用特制的软笔在岩壁上涂抹图像轮廓,形成“剪影”般的艺术效果,造就了花山岩画粗犷的外貌及活跃的动感,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壮民族先民绘画艺术的不朽杰作及传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