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援边工程(1 / 2)

吴郡、日南忙着进行特区行政改革,建国典礼之后,黄平等人也没在洛阳闲着。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不是洛阳一地,也不是中原的吃饭问题。

是整个新华夏一千八百万平方公里上,八千多万人的生存问题。

蒙东、蒙西两行省冬季漫长,牧业全凭天意,要怎么解决;

羌藏行省和益州行省南部山民的生机在何方?

各地新附部落、民族之间与汉民之间的相处问题应该怎么协调?

“对于第一个全国五年计划,大家都有什么想法?都谈谈!”

十月初一,第一个全国五年计划提案出来之后,在洛阳大会堂政议厅第一次召开部门首领和常务扩大会议。

探讨五年计划的合理性,研究稳步推进计划落实的方法。

会议统一总方案之后,各部门相继开始制定对应的计划。

此时,吴郡孙坚传来汇报,特区的法治整顿工作初见成效,并在之后提交申请,希望将吴郡特别行政区更名为东吴特别行政区。

对此,中央开会讨论之后,认为吴郡确实不是曾经的吴郡,同意了他的改名申请,同时发布文件通报全国。

没多久,曹操的工作汇报也提交了上来。

不止他们,进入冬季,各行省、各部门下属单位的第一次年度工作汇报都在有序的发往中央。

正好为各部门的计划制定提供切实可参考的数据。

到了冬月末,再次在当日的议政厅召开会议。

这次各部门都是准备充分。

其中文化教育部首先提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之内,要完成全国人民80%的脱盲率。

保证每一个治下的村或部落都有一个以上的识字人群,杜绝文盲的区域性特征分布情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新增至少30万教师岗位,同时需要全国实行至少三年的义务教育政策。

工业与商业部计划在五年内完成所有镇级供销社的搭建,将全国各地的特色产出精确到镇,将农工业产品建档造册。

在全国打造区域性经济合作试验点五十个,同时在这五十个区域兴建五十座钢铁厂,及其他配套基础工厂。

要提高农业产出,就需要就近解决区域性农机缺口问题,工商部的区域经济中心计划,是铸好农业生产之锄的关键一步。

农业与军事部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小型化肥厂配套到各区域的计划,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成,但有少部分人并不赞成。

究其原因就是化工厂的污染问题,这些年在常山——渤海这个双核经济政治中心区,化工厂的污染问题已经初见端倪。

对于将化肥、化工厂遍地开花到全国的计划,多数人其实都是担忧的态度。

甚至全国五十区域全体系自给自足工业的建设设想,不少人都保留了反对意见。

其中包括黄平,他清楚地知道,华夏人的经济思维核心就是自给自足,这不会因为统治阶级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对于工商部拿出这个计划,他并不惊讶,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是种地思维。

工业的发展模式,遵循的还是农业的思想指导,差什么我种什么,指导缺什么我造什么,主打一个品类齐全。

之所以没有反对,保留了意见,是因为黄平知道,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全国人民不饿死。

先要吃上饭,吃饱饭,才能考虑吃好饭的问题。

污染问题,只能说尽力处理。

空谈保护环境是不现实的,群众都要饿死了,谁还在意世界还好不好,环境被没被污染。

好在,现在的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外部力量需要应付,都是内部问题待处理。

所以工商部和农军部的区域建设计划,最终还是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