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 / 2)

几位江南士族出身的大臣纷纷附和,殿内顿时响起一片 “请陛下严惩” 的呼声。

“一派胡言!” 右卫将军沈庆之的铁甲突然碰撞出惊雷般的巨响,老将拨开人群,鬓角的霜白在烛火下颤动。

“王尚书可知河北战局?拓跋焘此时已将襄阳城围定,又派出拓跋翰取江夏,若辛弃疾奉旨回朝,河北三郡旦夕必失!届时魏骑继续的增援将无穷尽,到时谁能挡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捡起地上的奏疏,展开时羊皮纸发出脆响:“辛将军在疏中写得明白 ——‘臣留河北一日,拓跋焘便需分兵防备,建康可安;臣若回,河北必失,建康危矣’。此乃以一己之身系天下安危,何来‘骄纵’?”

沈庆之猛地顿首,甲叶磕在金砖上迸出火星:“昔赵奢救阏与,违赵王之命而破秦军;韩信背水一战,逆刘邦之令而灭赵国。兵家奇谋,岂容庙堂遥制?”

说话间,老将军老泪纵横地跪倒:“陛下,辛王爷的计策可行!铁壁预警,烽火诱敌,皆是妙策啊!臣愿以百口担保,辛弃疾绝无反心!”

袁淑捧着辛弃疾附在奏疏后的《淮泗防务图》上前,紫袍上的金线云纹因疾行而紊乱:“陛下请看,辛将军已令萧道成沿水路布下‘铁壁营’,每营相距二十里,以烽火为号,可互相驰援。又令萧道成率水师沿途骚扰,断魏骑粮道。此等部署,周密如织,绝非妄言抗命!”

他指向图中朱砂标注的 “飞虎军动向”:“待休整后,他要亲率精锐自邺城向北奔袭,直捣拓跋焘老巢,此乃‘围魏救赵’之计!若此时召回,岂不是前功尽弃?”

王弘捋着花白胡须,缓步出列,声音沉稳如钟:“陛下,臣以为辛将军之策可行。《孙子》有云‘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此乃兵家常理。”

老臣顿了顿,目光扫过躁动的群臣:“当年武帝伐南燕,亦曾违朝议而越大岘山,终成大功。今辛弃疾孤军深入,若事事请旨,必失战机。何况他已立军令状 ——‘若江淮失守,提头来见’,其忠可鉴啊!”

王歆之仍不甘休,厉声反驳:“王仆射此言差矣!武帝乃我大宋开国之君,辛弃疾不过区区一北归将领,岂能相提并论?且河北地形复杂,拓跋焘狡诈多端,他区区三千飞虎军,如何能敌北魏腹地的十万铁骑?这分明是自取灭亡之道,还想拉着朝廷陪葬!”

“你!” 沈庆之怒目圆睁,按在剑柄上的手青筋暴起,“某亲历濉口之战,亲眼见辛将军以八百飞虎破北魏五千铁骑!他的飞虎军,哪一次不是以少胜多?王尚书若不知兵,便休要妄议!”

殿内争论如沸,刘义隆的脸色由红转青,又由青转白。

他抓起一枚金牌,指尖摩挲着上面 “如朕亲临” 四个篆字,忽然想起檀道济被收狱时,也曾掷还过象征兵权的节钺。

“够了!” 帝王猛地起身,龙袍扫过御案,将二十四枚金牌撞得叮当乱响。

刘义隆盯着沈庆之手中的奏疏,目光扫过奏疏上 “臣以死谢” 四字,在 “再回建康看一眼石头城春色” 那句上停留许久,忽然冷笑一声:“准他所奏。”

群臣皆惊,王歆之张口欲言,却被文帝凌厉的眼神制止。

“传朕旨意,” 刘义隆的声音冷得像寒冰,“各州郡粮草军械,悉听辛弃疾调度,违者以通敌论处。” 他顿了顿,对黄门侍郎补充道,“再赐他十坛御酒,告诉他 —— 朕在石头城,等着他凯旋。”

旨意传出时,殿外突然传来急报:“陛下!拓跋翰的先锋已过江夏,正沿长江东进!”

刘义隆望向窗外,秦淮河的画舫仍在笙歌,全然不知遥远的西边,烽火也已燃起。

此时他不知是该盼着辛弃疾得胜归来,还是该惧着他真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殿外的落叶被风卷起,落在二十四枚金牌上,像给这场无声的较量,盖上了一层萧瑟的印记。

退朝后,刘义隆独自留在殿内,抚摸着那二十四枚金牌。殿角的阴影里,他对心腹内侍低语,声音轻得只有两人能闻:“派密探盯紧飞虎军的动向,若辛弃疾真能击退拓跋焘,便在他班师回朝的路上将他拿下。。。” 话音未落,已被远处传来的钟鼓声淹没。

大殿之外,沈庆之与袁淑、王弘并肩走出含章殿,树叶落在三人肩头。

“辛元帅此去,凶险万分啊。” 袁淑望着北方天际,忧心忡忡。

王弘捋须长叹:“自古名将多坎坷。希望他能得胜,也希望陛下能念其功,不再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