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幡地斤探营,朝堂风云涌(2 / 2)

同一时刻,建康含章殿的铜鹤香炉里,龙涎香正袅袅升起。

宋文帝刘义隆攥着辛弃疾的急报,绢帛上 “北魏二十万铁骑压境” 的字迹被指腹磨得发亮,显然这段文字让文帝那段死去的记忆又开始攻击他脆弱的心灵了。

殿内文武百官的窃窃私语像潮水般涌来,吏部尚书江湛的朝服下摆扫过案上的《淮泗防务图》,图上的红点已从濉口蔓延到盱眙。

“陛下!请陛下依辛弃疾所奏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之计,让臣率大军驰援前线诸城!” 沈庆之的铁刃甲擦过蟠龙柱,发出刺耳的声响。

这位鬓发霜白的老将捧着虎符,甲叶间露出的箭疤在烛火下明暗交错,“臣与沈璞、垣护之等将共事多年,具是能攻善守之辈,且熟知北魏攻城战法,臣愿率五万精兵北上驰援增兵前线各城,定能守住淮泗!”

御史中丞袁淑突然出列,紫袍上的金线云纹在晨光中闪烁:“沈将军勇则勇矣,可北魏势大,需多路驰援。微臣自荐率一路援军,其余两路则是沈将军、臧质将军,分兵三路驰援:沈将军守盱眙,垣护之守寿县,再令萧道成率水师沿淮水布防,形成犄角之势。”

小主,

袁淑顿了顿,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当年檀道济孤军深入致败,今日万不可重蹈覆辙。”

文帝望着殿外飘落的梧桐叶,忽然想起十日前辛弃疾派快马送来的《九议》续篇,其中 “守淮如守家,需聚兵扼要” 的字句此刻格外清晰。

“袁爱卿,且随朕坐镇中枢,着张兴世将军做一路驰援,其他就依袁爱卿所言。”

他将急报递给内侍,“传朕旨意,着沈庆之、张兴世、臧质分三路驰援前线各城;袁淑掌粮草转运,务必保障前线供给;江湛拟讨虏诏,晓谕天下,共御外敌。”

退朝时,沈庆之捧着虎符走出含章殿,撞见袁淑正站在阶下等候。

“袁中丞今日所言,倒是与辛将军的谋划不谋而合。”

老将的铁靴碾过地砖上的烛泪,“看来你那趟冶山之行没有白走呀。”

袁淑抚着麈尾,脸上露出愧色:“往日是我短视。辛将军在榷场立的‘公平秤’,秤星里藏的都是治军之道。”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账册,“这是冶山铁坊的出铁量,每月能铸神臂弓千张,足够装备援军。”

沈庆之接过账册,指尖划过 “斩马刀三千柄” 的字样,忽然笑了:“有这些家伙事,何愁魏骑不破?”

他拍了拍袁淑的肩,铁甲碰撞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等退了敌,我请你喝盱眙的米酒。”

淮水的涛声在暮色中翻涌,辛弃疾站在盱眙城头,望着远处迁徙的百姓队伍。

一辆牛车上,那老农正小心翼翼地护着那袋留种的稻米,布袋上的补丁在风中飘动。

他想起沈庆之的援军不日便到,腰间的斩马刀仿佛也感受到了远方的呼应。

“将军,北魏斥候退了。” 薛安都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手中举着从敌营截获的令旗,“他们往盱眙沼泽方向去了,看来真信了咱们的假阵。”

辛弃疾望着北方的天际,云层正被落日染成血色。

“好戏才刚开始。”

他转身走下城楼,甲叶上的露水顺着鹘尾纹滴落,在青石板上洇出细小的水痕。

“告诉弟兄们,磨亮兵器,咱们要让拓跋焘知道,空粮车里藏的不是诡计,而是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