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1 / 2)

41

第41章

◎暴雨中的酒店◎

编辑清点人数时没找到关鹏。他的房间里也没人。

“没有。”大部分人回答。

倒是坐在前厅跟人打游戏的作者抬了抬头,“我好像看到他出去了。”

“他有说去哪里吗?”

“没有。也可能是我没注意听。”

“大概什么时候出去的啊?”

“走了有一会儿了。编辑老师你也别太担心,关老师是个成年人,他有数的。他应该就是觉得里面有点闷,在附近随便走走吧。”

编辑只能先给关鹏留言。

山上信号本来就没那么好,再加上这种鬼天气,电话打不通实属正常,留言反而可能更早被他看到。

但就在这时,编辑收到了一条新信息。

正在打游戏的那几个作者同样收到了新消息提醒。

是群发短信。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大家就是一个团的。可能主编安排了什么集体活动。可编辑点开一看内容,就皱起了眉。

他看了眼还在打游戏、直接忽略了短信的作者,匆匆离开了大厅。他知道,有些人可能暂时没空看短信,但肯定也有人第一时间看到了!

那是一份对十五年前的惨案的报道。当事人正是这次采风活动的参与者秦闻。

除了报道外,还有一段额外的臆测:

当时街坊都有传言,秦家有遗传精神病,夫妻死于彼此互砍。警方无法下定论,是因为找不到凶器。

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在警方赶到之前就在现场的还有秦闻。他将凶器隐藏,将自己塑造成了受害者家属的形象。

秦闻为什么要这么做?那当然是因为他的精神也不正常。

“看看他写的小说就知道了!他塑造了不止一个暗黑的主角了!也洗白了不止一个反派!天知道这是不是他内心的映射!跟他走得近的人,请务必小心!”

这种内容……不管是真是假,无论是对秦闻个人,还是对团队,都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果然,就一会儿的工夫,编辑就收到了好几个小窗消息,“编辑大大,你有收到奇怪的短信吗?”

“上面说的不会是真的吧?”

“……”

感觉棘手的编辑正好在四楼走廊上看到了闲逛的施亿,眼睛顿时一亮,就像看到了救星。

虽然他是秦闻的责编,却也不知道该怎么跟秦闻开口谈论这么糟糕的事情。两人以工作关系为主,没有多少私交。施亿性格亲和,又与秦闻关系密切,起码能作为沟通的桥梁!

编辑将她拉到了一边,“施亿,你有收到短信吗?”

“什么短信?参加活动的吗?还没有。”像是在神游的施亿被拉回了注意力。

“不是。或许你该看看这个。”编辑将手机递了过去。

看目前的情况,除了秦闻施亿两人,参加采风活动的全员都收到了短信,但又仅限于这些人,消息还没有传出去。

想要拿到他们全员的联系方式,要么是这次参加活动的人,要么是酒店工作人员。

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作者圈里既有玩得好的,也有撕得厉害的,毕竟利益相关。

但也不排除酒店工作人员中有秦闻黑粉的可能性。

“我查了这个号码,是那种网络电话。”

这种类型的电话很难追索,就是用来发送各种垃圾短信、进行电话轰炸的号码,网上一搜相关服务就能找到,专门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打擦边球。

“很抱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已经在第一时间给大家群发了消息,让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但谁都知道,编辑部的提醒效果恐怕有限:大家明面上不说,私底下还是会讨论,更免不了用一些异样的眼光看待秦闻。

网站可不想因为一次失败的活动失去秦闻,把他推到竞争对手那里去,“我们也想知道你和秦老师的想法和态度,如果有什么是我们能帮上忙的,请务必联系我。”

这件事情里还有不少问题。报道中并未直接提到秦闻或秦闻父母的名字,如果这真的是秦闻的身世,发消息的人是怎么知道的?

想将十五年前的案件跟他联系起来并不容易。

秦闻很少跟人闲聊,一向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捂得严严实实,他身为责编都没听说过这件事,那或许、秦闻本人是否知道有谁可能是发消息的人?

总之,当事人秦闻的态度和想法很重要。

施亿看着短信内容,嘴角抿成了一条直线。

好说话的施亿也会有生气的时候!

她知道,臆测部分毫无依据,但报道很可能真的在描述秦家的案件。

因为秦闻在反复做噩梦,现实带来的噩梦总会更加持久、深远;因为玲姨无意中提起过秦闻父母去世对他的影响。

施亿没有深究过他们都不愿提起的话题,她只是在催更的时候不做人了一点,却不会刻意去揭开别人的伤疤。

“我会跟他说的。”施亿忘记了自己原先要做的事情,她尽量用平静的口吻说,“可以把这个短信发我一份吗?”

“好的。”编辑莫名地抖了一下。

明明施亿看起来挺平静的,为什么他突然觉得有点冷?可能是暴雨裹挟着冷风的影响吧。

501房间。

秦闻一听门外传来施亿的声音,立刻将电脑桌面切换到了word文档,熟练地回应,“在写了在写了。”

虽然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没办法,为了应付施亿“暴雨天气、灵感如注”之类的碎碎念,秦闻自有一套技巧。

不过这回施亿不是来催更的。她得将情况告诉秦闻,不能只让他一人被蒙在鼓里。

见秦闻盯着短信内容出神,施亿碎碎念着,“我要顺着网线把人揪出来!”

秦闻结束走神,微妙地看向施亿,“所以,你果然有顺着网线爬的能力?”

施亿睁着无辜的眼睛看他,“现在的重点是这个吗!”

秦闻认为,【有人能顺着网线爬】这种事情,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成为重点。

“我就是随便说说。正常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是一种夸张的说辞,你懂的。”施亿嘀嘀咕咕,表现得无比正常。

要不是秦闻清楚地记得施亿是怎么出现在他家里的,他差点就信了。

施亿观察着秦闻的表情,却看到他脸上竟挂着一丝笑容。

在当前情境下,这笑容显得有点违和。若被其他人看到,恐怕会将短信中的谣言当真。

“你不生气、不难过吗?”施亿不解。

生气?难过?刚看到短信内容的时候,这些情绪他都有,他甚至差点分不清这是噩梦还是现实。

但“想要顺着网线找人”的施亿成功将他带回了现实。

施亿,一款情绪打岔神器,你永远值得拥有。

冷静下来一想,秦闻就发现他该感到惊喜,虽然在别人看来这不合时宜,“但施亿你知道吗?这很可能意味着新线索!”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信息传播范围也有限,而且秦闻是个未成年,个人信息被保护得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能挖出这种陈年旧案?

凶手?还是说其他知情人?

这不是新线索是什么?

“施亿,我以前没跟你说这件事,是不想把那种无望的情绪传染给你。可现在都有人搞这种事情了,或许你愿意听听那个案件的详情?”

“嗯嗯!”施亿握住了他的手。

她不会强迫他揭开伤疤,但当他想说的时候,她就在这儿。

秦闻尽量按照案卷的客观口吻描述了当晚的详情,也对该案件的几个疑点做出了说明。

他很清楚,这些疑点的存在给案件侦破造成的难度。他无法从中解析出线索。

秦闻的声音幽幽,“你知道陈年悬案是怎么被侦破的吗?”

施亿摇摇头。

“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不会被侦破。破案的最佳时机永远是它还是现案的时候。因为那是警方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时候。”

如果变成了陈年旧案,就很难有重启的时候。

除非,突然有了个技术突破,如指纹比对、DNA检测的出现和普及(所以办案时,都会尽量做好物证留存,即便现在破不了案,也可能成为以后破案的关键点)。

或是有了关键的新线索,比如,犯罪者又犯下了一起相似的案件,由现案牵扯出旧案。也有嫌犯因为A案件落网,正好牵扯出B案件来。

【因为我想破我父母的案子,就希望凶手继续作案、留下更多线索、露出马脚】这样的心理太过卑劣,秦闻只敢埋在心中。

所以,他假装忘记这个案子,让生活继续下去。

这么多年过去,也许凶手早就死在了某个他不知道的角落里。

这是第一次,该案件的相关线索*主动找到他。

秦闻甚至希望施亿真的能帮他顺着网线找过去,但他用理智克制住了这种冲动。

施亿会说这种话,是因为她站在他这边,为他感到愤怒。施亿一直有在“努力做人”,秦闻不想戳破她的人皮,也不想动摇他们相处的平衡点。

再说了,他也不是只能靠施亿的非正常手法才能抓住这条线索。对方群发这种报道和臆测,肯定有目的。动摇他的声誉?让他陷入恐慌?

无论是什么,当那人发现这对他没什么影响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做得更多。

他都等了十五年了,这时候更该保持耐心。

出了这档子事情,编辑部没再组织集体活动。这种时候不管秦闻参不参加,都会很尴尬,不如就先自由活动好了。

午餐过后,暴雨没停,情况反而变得更糟糕:打雷闪电造成了断电,需要等雨停后进行抢修,通话信号也变得更加糟糕。

“关鹏还没回来吗?”编辑没有收到他的任何回复,也没再看到他。

“没有。”回复格外一致。

此时,本来没把关鹏出去当回事的众人难免忧心起来:刚看了一个凶案报道,关鹏又在这种天气不见踪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

虽然在场的作者中写悬疑的是少数,可多少看过一些类似暴风雪山庄的作品。极端天气、停电、外面的救援无法及时抵达……这些元素的既视感都太强了。

大家决定组队去附近找人。

他们本来没准备喊上秦闻和施亿。出了群发短信一事,秦闻或许需要休息,大家哪好意思麻烦两人?

但秦闻却主动站出来说:“既然是一起来的,我也该出一份力。”

对上众人的视线,秦闻的神色似乎比任何人都要坦然,“不用担心我。我没事。”

采风团算上作者和工作人员以及施亿,一共五十三人。关鹏不在,就是五十二人。

“我们正好四人一组,互相照应。别走太远,别进没修过的山路里,不管有没有消息,半个小时内回来。以自身安全为第一优先级,知道吗?”

“大家别太担心,他可能就在某家店铺里躲雨。”

他们找人主要也集中在商业街和有平稳台阶步道的这一片。

十三组人陆续冲进雨幕中,然后陆续无功而返:商业街确实有服务员见过关鹏,但那是早上的事情,他早就走了。

再然后,关鹏的尸体出现在了秦闻的房间里。

42

第42章

◎凶手就是秦闻◎

酒店大厅里放置着一个生着火的炉子。

无烟炭火没有带来多少烟尘,却散发着暖意。

在这种停了电的鬼天气里,这种取暖方法原始但有用。

刚从雨幕中冲回来的大家也不着急回自己的房间了,脱下湿漉漉的雨衣后,就坐在大厅里烤火,顺便交换一下信息与情报。

“妈耶,这雨也太大了,砸在身上就跟冰雹似的,我一米外的环境都看不清,更别说找人了。”

还有人一边擦着沾满雨水的眼镜,一边说:“别说一米了,我连面前的台阶都看不清,差点摔了。幸好施亿扶了我一把。”

有了一起出去找人的经历,大家对秦闻的微妙眼神都不自觉地收敛了许多。尤其是跟秦闻施亿组队的那两个作者。

找人期间,他们其实没有太多的交流。

雨声太大,哪有聊天的环境?说话可能都得靠扯着嗓子喊。真有力气,不如留着喊关鹏的名字。

但有些时候,无需太多语言,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同进退,就是最好的消除偏见、交流感情的方式。

当然,大家不再关注秦闻的“隐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闻家的案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与他们没什么关系,可关鹏是跟他们一起来参加活动的,他的失踪就发生在当下。

他们都很清楚哪个才是重点。

“这种天气山上人很少,如果见过、或者关老师在店里买过东西,应该都会有印象。但大概十点之后,就没人见过关老师了。”

“我们打听到,有些店铺开门后没生意又关门了。他们可能有关鹏的更多消息,或者关鹏人就在那里面。情况没那么糟糕。”

编辑部已经跟酒店方面沟通过,酒店有那些店铺的联系方式,一旦信号恢复,酒店会立刻联系景区管理方求助,也会联系那些他们找过去时没开门的商铺询问情况。

众人一阵沉默。这种时候说【情况没那么糟糕】,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

就在这时,有个穿着酒店制服的工作人员跌跌撞撞地出现在了一楼的楼梯口,脸色煞白,大喘气地说:“501房间、有、有人死了……”

大厅一片哗然。

而采风团的所有人在愣神之后,不约而同地看向了秦闻。

酒店的四楼五楼几乎被采风团包下。团里的人都知道,501房间是秦闻的房间!

可秦闻好端端地在这里,那他房间里的【尸体】又是什么情况?

不少人的心中已经有了不好的联想……

酒店经理忙不迭地出来主持秩序,“各位不必惊慌,可能是我们的工作人员看错了,我们马上就去确认情况。”

说着,经理狠狠瞪了惊慌失措的工作人员一眼:这家伙太蠢了!他这么嚷嚷,是恨不得整个酒店的客人都知道这件事情么!影响到了酒店的名声和生意咋办!

就算真的看到了尸体,就不能冷静一点么!先用对讲机联系他们啊!

没错,现在手机通话没信号,但对酒店内部联系的对讲机没啥影响,毕竟它不需要借助通信基站进行信号传输。

可工作人员明显被吓到了,忘记了他可以直接用对讲机摇人,电梯停运的情况下仍然从五楼跑了下来。这一路上不知道要惊动多少客人!

就在经理准备安排人手的时候,秦闻却越过人群走了出来。他无视了各异的目光走到经理面前,要求接管人员安排权限。

“酒店只有两条楼梯通道对吗?让每一层楼的工作人员分别在对应楼层的两个楼梯口集合,不用去五楼、不要乱动任何东西。工作人员集结后,若有其他人想要前往其他楼层,暂时劝退。”

“您是?”经理惊疑不定地看着他。

经理自然不想将指挥权交给一个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人。可对方的一通安排又让人感觉很熟练、很合理的样子。

“我是501的客人,也在为警方工作。断电之后酒店内监控应该无法正常工作吧?如果有命案发生,这些都是必要措施,可以暂缓人员流动、保留现场证据。”

“请提醒拒绝遵守规则的人,警方抵达后,他们会因为可疑行为被列为嫌疑人被调查。”

“如果有鞋套、手套,请为我们准备几副。”

秦闻不给他反驳或质疑的时机,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经理晕乎乎地就按照秦闻说的办了。

最后,秦闻、施亿、经理、责编、还有一个胆子比较大的作者,一行五人一起去了501房间。

这是为了相互监督,相互见证,避免有人破坏现场,转移罪证之类的。这里的【有人】,特指秦闻和施亿。

经理被秦闻唬住了,大有对他言听计从的趋势。可责编和另一个作者却觉得秦闻施亿的嫌疑很大,所以绝对不能只让酒店工作人员和这一对过去查看现场情况。

他们心里慌慌:刚看完秦家惨案,秦闻的房间就出事了,万一谣言其实不是谣言呢?

编辑干巴巴地说:“我的手机还有电的,会记录下去现场的全部过程。”

那个自告奋勇一起去的作者立刻跟上,“我也是。我刚给充电宝充满电。”

秦闻能猜到他们在防备什么。但完整记录现场情况,正是他所需要的。

前往现场的五人都穿戴好了鞋套、手套,在沉默中赶到了五楼。

还没看到房间,他们已经嗅到了刺鼻的血腥味。

几人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脚步。

血腥的场面映入眼帘。

关鹏仰面躺倒在地上,胸腔被剖开,器官散落一地,血色顺着客房地毯蔓延。

难怪刚才酒店工作人员慌不择路地要跑下去,可能只有人多的地方才能给他带来一点安全感吧。

秦闻的手指轻颤,眼前的画面几乎与他十五年前的记忆重叠。他就感觉会出现新的线索,却没想到这线索会来得如此干脆与血腥!

施亿握住了他的手,将温暖的触感传递了过来。

除了第一次触碰到他的时候秦闻觉得摸到了冰块,那之后施亿的体温一直很【稳定】。秦闻怀疑她模仿了之后,一直维持着那个数值没变过。

在一片死寂之后,两人的身后就响起了编辑想要呕吐的声音。这声音仿佛会传染,作者和经理都开始想吐了。

照片或视频,哪里比得上现场的冲击力?

就连经理也是面色青白。在酒店工作的,他不是没见过各种糟心的场面,甚至也见过尸体,但没有哪个现场有这个可怕!

施亿贴心地将早就备好的几个塑料袋递了过来,“你们应该也不想吐在外面,污染现场,然后成为嫌疑人之一吧?”

三人默默憋住了呕吐的冲动,同时将视线从凶案现场挪开。虽然诡异的味道还是会直冲鼻腔,但看不到画面还是会感觉稍微好一点。

可这时,秦闻又提醒道:“麻烦你们的手不要抖,确保将每个人的行动都录进去。”

经理等人看着施亿和秦闻,就像在看两个魔鬼。

秦闻却已经开始检查起了现场的痕迹。

当他们抵达的时候,门直接敞开着,但没有门锁被破坏的痕迹。

被血打湿的衣服姑且不论,关鹏的头发和鞋底都是干燥的。也就是说,虽然早上有人目击他出去了,但在那之后缺少目击者的时间里,他有挺长时间都是呆在室内的。

尸体还有余温,没有出现尸僵,关鹏刚死没多久。秦闻不是法医,无法更具体地判断他的死亡时间。

他身上没有束缚伤,也就是说,他是“主动”走进秦闻的房间然后被杀害的?嗯,不能排除他被胁迫的可能性。

没有找到凶器。

秦闻又对窗户进行了检查。出门前他把窗户也锁上了,以免有风雨漏进来。没有窗户被强行撬开的痕迹。

他房间里的东西没被动过的痕迹,就好像只是多了具尸体。但回头等技侦来了,也可以用指纹粉扫一遍确认一下。

“施亿、经理,麻烦你们先在这里守着,我有一些问题需要问其他人。”

责编虽然还想吐,但他仍觉得,他有必要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在这里守着,“那我也留在这里好了。”

“可以。有事就先用对讲机联系。”

已经漏掉了所有勇气的另一作者逃也似的与秦闻一起离开了五楼,并用力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酒店大厅,人心惶惶。

久久没下来的秦闻等人证明了命案的存在。而缓过来的酒店工作人员也结结巴巴地描述着自己看到的情况。

“我没看错的话,那个人就是我们酒店的客人……”

有人立刻从手机中调出了关鹏的照片,“你说的是他么?”

工作人员点点头。

如果说其他住客只是惊慌与不安的话,那对于采风团来说,气氛就有点诡异了。

“我、我知道是谁杀了关鹏。”这时,有个作者脸色煞白地开口了,“是秦闻。我们不该让他接管现场的。”

主编斥道:“没凭没据的事情,不要瞎说!有些事情我们已经做出过澄清了,都是谣言!”

“我没有胡说!因为那个群发短信,就是关鹏干的。秦闻……有动机。”

43

第43章

◎谁是最大嫌疑人◎

大厅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指控秦闻的作者李彬身上,又飘向了刚从楼上下来的秦闻。外面大雨瓢泼,里面气氛凝滞。

李彬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开口,看到秦闻瞬间噤声,整个人往远离他的方向缩了缩。

李彬没想到自己这么倒霉,刚才的指控恐怕被正主听了个正着。

但说都说了,他没有后悔的余地。

只有让所有人意识到秦闻的危险,想办法把他控制住,自己才能安全!

“我、我说的都是真的。他们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昨晚烧烤聚会,他跟关鹏起了冲突,很多人应该都看到了吧。”

这是事实。

跟秦闻一起下楼的那个作者脚步飞快地跑进大厅内的人群里,根本不敢看他的表情,唯恐下一秒被秦闻劫持当成人质。

与秦闻施亿一起出去找人的那两个作者却试图辩驳,“那点冲突说明得了什么?谁不知道关鹏喜欢搞小团体?别人不买账,他就搞排挤。我尊重死者,但那显然是小人行径。”

关鹏擅长搞人际关系,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

反过来说,秦闻虽然没结交过谁,却也没有主动得罪过谁,像关鹏那样与他交恶的作者其实挺少。再加上暴雨找人时建立起来的友谊,自然有人愿意为他说话。

“就是啊。秦闻和施亿不计前嫌地冒险出去找他,什么样的人品显而易见。期间要不是他们帮忙搭把手,我们会摔得很惨。反正我反对这种毫无根据的中伤。”

但李彬并未气馁,“我还没说完。我的意思是,出了昨晚的事情后,关鹏很生气,他又跟我念叨了不少秦闻的坏话,还说迟早会找到他的把柄。”

李彬不是第一次听关鹏说类似的话,有时还会附和两句。他跟秦闻无冤无仇,但跟关鹏玩得比较好。当时他也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以为只是关鹏的又一次吐槽。

结果第二天,关鹏看起来就怪怪的。

“很多人应该知道,关鹏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你们不觉得他一个人行动这种事情,就很反常么?”

李彬这么一说,不少人就露出了沉思之色:

确实,以关鹏的性格,即便原来的采风活动取消,他也会主动张罗其他集体活动;即便只是出去闲逛,也会呼朋引伴。

但今天关鹏好像格外安静。

李彬继续说:“我约他去台球室打台球,可他说他有事,然后又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真的找到秦闻的黑料了。我不懂他在说什么,直到看到群发短信。”

这就是前后脚发生的事情,李彬很难不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但他没有声张,只在私下里追问关鹏是不是他干的,消息从哪里来的,是真是假等等。

“你们不信的话,可以看我的手机聊天记录。”李彬将两人的聊天界面调出来,将手机推至众人面前。

他只在今天早上的时候匆匆见了关鹏一面,也就是说,他所叙述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聊天信息得到验证。

对于李彬的一系列问题,关鹏没有给出正面回答,可能是担心留下直接证据会被捅刀子,也可能是当时没空,但他回了个【墨镜】的表情。

谁都看得出来,这种表情其实是变相的肯定。

在【墨镜】之后,关鹏又回了条消息:【现在有点忙,晚点跟你聊】

这是关鹏给他发的最后一条消息。

【李】:你到底在干啥啊?午饭吃了没?

【李】:你在哪?

【李】:我们出来找你了,还活着就吱一声

后续的消息如同石沉大海,再也没得到回应。

天地良心,“活着吱一声”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李彬没想到关鹏真的会死!

李彬本来没想将这些事情说出去的:卷进关鹏和秦闻的恩怨里对他又没好处。

但酒店工作人员描述的画面太瘆人了,秦闻又偏偏像是很懂行的样子,获得了调查主动权,天知道他会借此做什么事情!

李彬不得不将自己知道的所有信息和盘托出。

如此凶残的作案手段,绝不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干得出来的。这正好与关鹏的【臆测】不谋而合。

“他发现了你的秘密,还将这个秘密大肆宣扬,彻底地得罪了你,所以你就让他体验同款的惨死。跟我们出去找人,也是为了制造不在场的证明!”

李彬壮起胆子与秦闻对视,说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推论。

他可能还想做一个柯南的经典手势的。但又想到在一个精神病凶犯面前蹦跶不是个好主意,李彬弱弱地收回了自己的手指。

面对李彬的指控,秦闻并未进行辩驳,只是默默地录音。

他没有生气,甚至有点感谢李彬:在缺少监控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提供信息!甭管是出于恐惧还是别的原因说出来,线索多了,自然能从一团乱麻中找出正确的线头。

要知道,在收到群发消息时,可没有人站出来提供【我知道是谁干的】之类的线索。

“除了李彬老师外,还有谁能提供更多的关于关鹏的行踪的线索么?”

大家面面相觑,没有第二个人站出来。

可能是秦闻的淡定太过碍眼,李彬斥道,“都说了你是当前最大嫌疑人,凭什么主导调查?”

“当然是凭你提供的线索很有用,但推理漏洞百出。你所说的【最大嫌疑人】更像你自己。”秦闻摊了摊手。

李彬脸色涨红,“你还想栽赃陷害!”

秦闻没有看他,只是说:

“我可以告诉各位,你们之前收到的短信中,报道那部分是真的,臆测那部分是假的。但我从未跟在场的任何一个人提起过这个案子,也没查到是谁发的短信。可这时候,有个人却自称知道是谁发的短信,发短信的正好是死者……”

这也可以是凶手制造命案,栽赃秦闻的操作。李彬知道得太多,反而可疑!

不需要秦闻帮忙推理,大家顺着他的思路一想就明白了,又默默地拉开了与李彬的距离。

诚然,秦闻的嫌疑并未洗清,但李彬也没比他清白到哪里去。

李彬瞪直了眼睛,没想到秦闻三言两语就把自己拖下水,他越发惊慌,“不、不是这样的!”

这种辩白太过苍白。

但李彬像是想到了什么,连忙道:“如果能找到关鹏的手机,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聊天记录。说不定还有更多线索!比如找到关鹏网购群发短信服务的证据!”

如此一来,就可以证明他的清白。

可秦闻摇摇头,“即便找到了,与你的聊天记录的有效程度是一码事。你怎么保证那些消息不是你控制他、拿走他的手机后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有些凶案的出现,是情绪产物。因为各种原因吵架吵上头了,从动嘴演变为动手,动手又没控制好力道。

人一倒下,后悔、恐惧的情绪就会上来,犯罪者甚至可能无法面对自己制造的凶案现场,落荒而逃。由此造成的现场通常留有各种证据。

但有些凶案,却是有预谋的、甚至可以说是“熟能生巧”的。现场处理得干干净净,却又留下一个有着【重要证据】的手机,你确定要被这手机牵着鼻子走?

刚才的现场勘察秦闻以观察为主,没去翻关鹏的口袋,一方面是因为现场有施亿守着,他不信有其他人能去搞破坏,在的东西肯定还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觉得找到有效证据的可能性较低,优先级不高。

众人与李彬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他哆嗦着嘴唇,想为自己辩解,却不知道该从何着手,只能惶恐地咕哝着“我不是”“我没有”之类的话。

“不用紧张,刚才我只是按照你的逻辑演绎了一下你成为最大嫌疑人的可能。但这种漏洞百出的推理不是我的风格。”

事实上,如果李彬不是演技咖、故意示弱的话,他身上的嫌疑反而更小了。若他是真凶,本该有多个角度驳斥秦闻的推论,为自己脱罪。

秦闻观察着所有人的表情,“在我看来,在场的每个人,都是嫌疑人。”

44

第44章

◎第一轮嫌疑人的排除◎

“秦老师,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我刚才听你的分析,感觉挺有道理的,知道得最多的就是很可疑!但你为什么不针对最大嫌疑人李彬进行深入调查,反过来怀疑每个人?”

有人忍不住问。

找到嫌疑人然后进行深挖,这才是正经推理吧?

可秦闻的做法,就像往前走了一步,又主动后退了无数步,回到了案件的起点。

“因为概念化的分析似是而非,它就像一个套路,往谁身上搬都行得通。这种分析法得出的最大嫌疑人不是真的嫌疑人,嵌套进客观事实中就会发现,很多细节对不上。”

秦闻举了个例子。

他之前说:这可能是李彬控制住关鹏后,用他的手机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但从时间线和尸体状态来讲,这个推论都有很多疑点。

其一:采风团众人收到群发短信的时间在九点半左右。这个时间点,商业街有店员看到过关鹏。那时候他一个人坐在一家奶茶店里玩手机(这是大家出去找人之后得出的时间线)。

这时候与李彬互发消息的应该是关鹏本人吧?那自导自演就不成立了。

其二:尸体上没有束缚伤,李彬是怎么控制的?

……

关于案情的进度,秦闻并不是往前走了一步后退回原点,他一直都在原点,且蓄势待发。

听到秦闻主动为自己洗清嫌疑,李彬的表情先是恍然:对哦,这种分析是有问题的!

随后变成了茫然无措:如果秦闻真的是他想象中的杀人狂魔,为什么还要帮自己脱罪?可不是秦闻,又该是谁?

秦闻瞥了李彬一眼,继续扫视全场,他希望用【尸体状态】和【时间线】这些关键词勾起某些人的表情变化。

在场众人神色各异,但很遗憾,秦闻没有看出明显异样。

好吧,想用这种方法将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诈出来,还是有些天真了。

秦闻收回视线,决定按照流程来:他需要对时间线进行重新梳理,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询。

原本滞留在各楼层的客人,在值守在各个楼梯口的酒店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被有序疏散到了大堂中。

这回,没有人再质疑秦闻的调查主导权,包括李彬。

秦闻也拿到了酒店工作人员及住客的名单。除了他们采风团外,滞留酒店的住客只有十八人。

当然,也有普通住客提出了疑问,“这件事跟我们这些普通住客没有关系吧?你们说的那什么【群发短信】,我们没有收到。问题应该出在你们采风团和酒店工作人员内部。”

其他住客接连点头:对!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只是局外人,不想当嫌疑人!

秦闻平静道:“【群发消息】和【关鹏被害】虽然有关联,但这是两个事件。”

如果不知道群发消息是关鹏发的,那拥有群发联系方式的酒店工作人员和采风团成员确实是秦闻的第一怀疑目标。因为这很容易让人将两件事并为一件事,认为只有一个凶手。

所以秦闻也说:李彬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在他的说辞没有明显漏洞的情况下,先认定关鹏群发消息为真,也就是说,凶手无需满足【拥有群发联系方式】的条件。那么,普通住客的嫌疑与采风团成员、酒店工作人员就一样了。

好吧,这下普通住客也没法儿反驳了,只能不安地在大堂内踱步,目光在一张张陌生的脸上游弋,仿佛在寻找可疑人员。

安抚情绪就不在秦闻的工作范围之内了。

将酒店内全员都与名单一一对上之后,他开始忙碌地收集各种信息。

首先是所有酒店工作人员。

“今天除了住客和同事外,你们有看到其他生面孔吗?或者,熟面孔也行。”商业街有些店铺会提供外送服务,有可能出现在酒店里。

“没有。我们酒店对访客管理一向严格。真有陌生人,我们肯定会认出来并做好登记的。”

像前台之类的岗位,基本上要做到客人的脸与房号对应起来,这是在高星酒店工作的必备修养。

“今天没有其他人入住,如果有生面孔的话,我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但一个都没有。”

“熟面孔也没有。这种天气,商业街的那些店铺也几乎不会提供外送服务。”

酒店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说着。

这是个好消息。

然后,秦闻单独将那个目击了现场并下楼报信的工作人员拎了出来。

“可以说说你发现尸体时的情况么?比如,你是怎么发现现场的?我记得我的门口挂着无需打扫、不要打扰的牌子。”

“你们采风团的人回来后,有的回去换衣服了。我在想你们需不需要额外的毛毯、毛巾,就去四楼五楼转了一圈——你们就住那两层楼。”

“五楼没有其他客人在。只有501房门虚掩着,然后我就闻到了一股诡异的味道。”

像是回想起了那股味道,工作人员一副想吐出来的样子,但他还是继续说了下去。

他过去敲了两下门,没有人回应,但他也将虚掩的门推开了一些,已经足够让他看到里面染血的地毯。

他惊慌地将门完全推开(就是秦闻等人去现场时看到的状态),终于看清了里面的惨状。

当时的四楼五楼除了他没有其他工作人员,所以他就一路狂奔下来了。

秦闻继续问:“我想了解一下你的具体工作模式。”

“呃,这个该怎么回答?有没有更具体一点的问题。”

“那你就先回忆一下今天的工作日程。”

……

问询过程消耗了秦闻大量的时间精力。

以前这些流程都有充足的警力配合,用不着他做这类笔录工作,如今却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可想而知会有多麻烦。

秦闻整理着已知线索:

从各个酒店工作人员提供的线索来看,酒店对外部访客的管理比较严格,但在电力瘫痪、监控失效后,内部管理就比较混乱了。

只要能进入酒店内部,谁都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五楼,每个楼层没有固定值守人员。期间凶手有多个机会拿走工作人员的房卡,刷开501的门禁。

不过部分人的嫌疑仍可以排除。

从创口和出血量以及尸体状态来看,501房间就是第一现场。

秦闻是一点二十分下楼跟大家一起去找人的,工作人员发现尸体的时间大约在两点零五分左右。即,关鹏的命案就发生于这个时间段。

酒店工作人员中,不在客房区域(如餐饮部、游戏室)工作且在时间段内从未离岗的人员可排除嫌疑;

采风团成员中,出去找人后,就留在大厅里没离开过的可排除嫌疑;

普通住客中,在该时间段内有第三方见证从未进入客房区域的人员可排除嫌疑。

酒店工作人员中剩下的嫌疑人有八人。

采风团成员中剩下的嫌疑人有四人(其中三人住四楼,一人住五楼)。

普通住客中剩下的嫌疑人有十五人(四人住在六楼,三人住在四楼,八人住在三楼,无人住在五楼)。

这个排除嫌疑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没想到的。

这场凶案不管怎么看都更像是采风团的“内部事务”,怎么采风团中的嫌疑人反而变成了最少的!

没办法,酒店工作人员大多岗位固定,突然消失在岗位上,你记不住,你的同事会帮你记住,排查起来很方便;

采风团众人的行动路线也比较明确;

可普通住客消失一段时间,没有人会特别注意。反过来说,很难有人坚定地帮他们排除嫌疑。

这也是秦闻坚决将所有人列为嫌疑人重新做排查的原因:被忽略的嫌疑人,比凶残的嫌疑人更可怕。

45

第45章 (捉虫)

◎死者关鹏的【消息来源】◎

对于排查结果,自然有人不服,“这样的结果真的客观吗?我看某人就是把自己摘出去,把无辜的人当成嫌疑人对待!”

这话立刻引来了其余十多人的赞同,“就是啊!我来这里不是找气受的!酒店经理呢?赶紧出来说句话!”

“……”

秦闻脑壳疼,来了,又来了,这种他不擅长应付的菜市场般的场面,“嫌疑人的多少不代表嫌疑的大小。”

但这种纯理性的发言很难安抚住惊慌的住客。

酒店工作人员不得不用对讲机联系正在五楼的经理。

经理同样被对面嗡嗡的声音吵得头疼。他忽然发现跟尸体待在一起的好处了,起码够安静。

施亿闲得慌,果断凑到对讲机前出主意。

“各位,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重点不是嫌疑人身份,重点是,秦闻可以当侦探,你们也可以当!他既没有隐瞒梳理出来的情报,也没阻止你们彼此交流信息、交换线索。”

在施亿看来,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完全可以想出其他推理路线并搜集证据。

“在他怀疑你们的时候,你们也可以怀疑他、怀疑我。只要证据充分,调查的主控权自然就会偏移。这就是一场谁先找出真凶的侦探……”

【游戏】两个字还没说出口,对讲机就传来了秦闻重重的一咳。

秦闻显然猜到了施亿的未尽之意。

有时候施亿总是很能融入环境、融入集体,但有些时候,她又像游离在外的看客,漠然地注视一切,所以才能把凶案现场当成侦探游戏。

这种特质放在一个人身上,秦闻肯定得怀疑她是反社会人格。但他又知道施亿不是人,所以这好像又没啥毛病。

可没毛病归没毛病,她这种【追凶是游戏】的想法也不适合当众表露出来,容易引起一些非议。

收到秦闻提醒,施亿闭麦了。她很遗憾,这么有意思的过程,她竟然不能参与。

这可不行。

真正的名侦探,就是要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施亿默默地在心里列起了自己的那一份嫌疑人名单,又积极地与编辑和经理探讨起来,“咱们仨也可以互换情报,对吧?”

编辑和经理默默对视了一眼,从彼此的表情中看*到了相同的意思:如果要让他们列个嫌疑人名单的话,施亿绝对榜上有名!

秦闻有没有精神问题不好确定,但这家伙肯定有一点!

正常人呆在尸体旁边,不说是一种折磨吧,起码不该像她这么兴奋!

酒店一楼。

秦闻不得不承认,施亿的提议虽然带着极具个人色彩的不靠谱,却意外的有用。

比起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宣判,给大家找点事情做可以有效转移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大部分人的重点从【我是嫌疑人】转移到了【谁是凶手】之上。

大堂内仍是闹哄哄的一片,但他们没有继续揪着秦闻抗议,要么盯着秦闻梳理出来的信息思考,要么按照自己的逻辑开始了推理与质询。

其实有些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不错,问来问去的,总会记录下一些有用信息:

“嫌疑人的多少与嫌疑的大小无关,我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嫌疑最大的是采风团剩下的那四个嫌疑人!”

尤其是住在五楼的那个。

他们那一组去找人后是最早回来的,回来后他就回了自己房间,后来又下楼了,期间没跟那个目击了现场的酒店工作人员打过照面。

越接近凶手动手的时间,越可能听到动静。

“你真的什么都没听到吗?”

“真的!下雨的声音那么大,我也不知道那边发生了命案,怎么可能特别留意!”

“可按照第一个目击者的说法,501房间门没有关拢,飘出来的味道也挺明显,你却什么都没发现,这不太对吧?”

“我、我只是去换了一身衣服!”

住在518房间的作者脸色涨红,努力为自己辩解:

“我跟501房间相距那么远,走的是另一边的楼梯,不会从那里经过!我还有一点鼻炎,闻不到味道很正常!”

他的解释倒是说得过去。虽然大家没有完全放下疑虑,但暂时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有些人将怀疑的重点放在了李彬身上。

这个【知道得最多】的家伙,好巧不巧是采风团剩下的四个嫌疑人之一,他的房间在四楼。

每当出现疑点,他都值得怀疑,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我也是回去换衣服的!”李彬辩解道。

可这时,跟李彬同组出去找人的作者却也将怀疑的目光放在了他身上,“等一下,我没记错的话,你的衣服好像没换吧?”

同样上楼了的另外两个住在四楼的作者若有所思,“你的房间在406,但我好像有在420附近看到你。”

420房间,是死者关鹏的房间。

还有人狐疑地看着李彬,小声嘟囔,“其实你跟关鹏的关系没你说的那么好吧?之前我还听到你吐槽他。”

这一条条新线索砸下来,李彬再次成为所有人的焦点。

李彬的脸色越发僵硬,他没想到这些事情挖来挖去又挖到了自己身上。

:=

就关鹏的行事作风,背后吐槽两句多正常啊,需要在这种时候特意拿出来强调么!

李彬懊悔不迭,却不得不忙急忙慌地开口,“好吧,我不是去换衣服的,我是去找关鹏的。消息没回,这么多人找他也没找到人,我很担心,就想去他的房间碰碰运气。”

他变成了采风团仅剩的四个嫌疑人之一,心里自然慌乱,所以才会脱口而出“我也是去换衣服”。他想尽量撇清嫌疑,却没想到这只会让他显得更可疑。

“真的是这样么……”

怀疑的视线仍久久在他身上徘徊,试图找到他的更多破绽与证据。

各异的眼神扎得李彬如坐针毡。

这时,他的脑海中闪过了施亿的提议,忽有所悟:对啊,洗白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找出真凶!找到比他更可疑的家伙!

李彬的视线飘到了秦闻身上。

秦闻利用【作案时间在一点二十分到两点零五分之间】排除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很多人的嫌疑。

可如果作案时间早于一点二十分呢?

那呆在房间里的秦闻才是那个最大嫌疑人!大家都被他牵着鼻子走了!

李彬感觉自己再次窥见了真相!

他开始询问住在五楼、且在501房间附近的作者,“你们下来找人之前,有没有听到501房间的异常动静?或者气味?”

可惜,李彬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但他并未气馁:大家只是没有留意,这不能证明秦闻的清白。

唯一一个在大家下楼时见过秦闻房间状态的就是施亿。但施亿跟秦闻是一伙的,她的证词不可信。

秦闻这边难以找到证据,他还可以从关鹏那边着手!

关鹏早上从商业街离开到他被害,有一段空白的时间。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有没有留下什么证据?

有没有看到关鹏的证人?

关鹏的最后一句回复说是有点忙,他在忙什么?

……

虽然秦闻与李彬的调查目的截然不同,但很巧的是,秦闻也在试图补全关鹏这期间的行动路线。

行动路线越清晰,越能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不得不说,每个人都在做调查的模式虽然混乱,但确实帮秦闻省了不少力。

不过看到李彬把人一一问过去,都没能得到特别确切的答案之后,秦闻就意识到,用这种方法将关鹏的行动路线补齐恐怕有些困难。

有些人本来就记忆不清,一会儿说见过,一会儿又说可能记错了。

这一类证词很容易把人带错方向。

秦闻觉得自己需要另辟蹊径。

或许,他应该从关鹏留下确切踪迹的部分行程考虑问题?

李彬的论点是【关鹏发现了秦闻的秘密,导致他恼羞成怒,并发疯地痛下杀手】。

秦闻很清楚自己没有杀害关鹏,但他又认同李彬的部分观点:关鹏很可能就是因为发现秘密才招致了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关鹏是从谁那里打听到的十五年前的案件信息?

再回溯关鹏的行踪,秦闻脑海中又冒出了一个新问题:关鹏为什么要去商业街?

就像李彬说的那样,关鹏不是一个喜欢独自行动的人。

按照两人的聊天记录,关鹏自称很忙,总不能是忙于逛街吧?而无论是查证十五年前的命案报道,还是群发短信,都不需要他特意跑出去完成。

答案逐渐明晰:关鹏在跟踪别人。

他的跟踪对象就是他的【消息来源】。

46

第46章

◎凶手再次行动!◎

秦闻先问之前在大厅里打游戏的作者,“你看到关鹏出去的时候,他前面是不是也有人出去?”

“好像有吧……但我在打游戏,没有特别注意……”

于是,秦闻将这个问题抛向每个人:

今天早上,有没有看到关鹏在跟着谁?

或者,除了关鹏外,有没有看到任何行踪可疑的人?

他让酒店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纸笔,这样方便收集回答,省得一一问过去。

秦闻本人则准备再去一趟商业街。

这回,他要问的不是关鹏的行踪,而是除关鹏外,商业街的店员还见过哪些酒店里的人。

“秦闻大大,需不需要我陪你去?”施亿在对讲机中问。

“不用。现在雨小多了。你帮忙看好现场就行。”秦闻回道。

其实秦闻心里也在同步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未曾露面的凶手会恰好和他同一个酒店里?只是巧合?还是说,对方一直在暗中注视着他……

想到这里,秦闻的后背就覆上了一层凉意。

由这些问题,他已经得出了一个更精简的嫌疑人名单。但他没有声张,因为这里面还有不少细节需要确认。他不想先入为主导致错过真凶。

虽然施亿没有陪着秦闻一起出门,但其他人不可能放任他独自行动。

与秦闻一起出门的队伍配置变成了主编和一个普通住客吴青。

吴青于昨晚与他的妻子一起入住,房间号为421,据说是来过结婚纪念日的,没想到会遇到这一遭。

一点二十到两点零五这个时间段,他们自称因为下雨无法出门,就在房间里休息,但因为缺少第三方证人,两人也在嫌疑人名单中。

吴青主动请缨跟他们一起去商业街继续收集信息。

用他的话说就是:他想早点洗清夫妻俩的嫌疑;以及他信不过秦闻,他一起去才能避免他们篡改那些店员的说辞。

感谢变小的雨势,现在出门的体验没那么糟糕,他们还能边走边聊两句。

“主编老师,我没记错的话,我刚开始连载的时候,你就已经在网站工作了对吧?”

“对啊!你一开始还是我签下来的,忘记了?”

“没忘。不过你有没有去过K市?”

“去过啊。我知道你家在K市,去那边出差过好几次,还问过你要不要出来吃饭,你都拒绝了。怎么突然提起这些?”

一旁的吴青发出一声嗤笑,“因为他在试探你。我们两个都是他怀疑的重点。”

主编愕然道:“不是,秦闻,我都不在那张嫌疑人名单上!”

“可你是第一组回来的,然后说是去找酒店经理安排火炉了。期间工作人员忙忙碌碌,不一定能确定你的行踪。抱歉,我必须尽量严谨。”

一口老血哽在主编的心头。

虽然理性上来讲,这种严谨对抓到真凶有好处。但自己成为被怀疑对象,那感觉肯定不舒服啊!

偏偏这家伙一句多余的安慰都没有。哪怕来一句“我心里是愿意信任你的”也好啊!

算了,他不该对秦闻的情商抱有太大的指望。

秦闻又将闲聊的重点放在了吴青身上,“吴先生,你的身体好像很好。”

虽然吴青的肌肉都隐藏在宽松但又非常合身的运动装之下,让他看起来不怎么显眼,但长期锻炼的人的精气神跟一般人不太一样。

做出这个案子的凶犯必然拥有卓越的体能。

“我是一个登山爱好者。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你的身体也挺好。”

“你们是昨晚入住的?”

“没错。不过我从来没去过K市,你大可放心。我看到你出来前好像跟那个叫李彬的嫌疑人说了什么?”

吴青特意在【嫌疑人】一词上加了重音,同时怀疑地看着秦闻。反正在他看来,采风团内部的人肯定比他们这些外人更可疑,谁知道这些家伙是不是贼喊捉贼呢?

“嗯是的。我跟他说了一些有助于找到凶手的话。回头你会知道的,大家都会知道的。”秦闻卖了个关子。

就在这充满锋芒的一问一答间,三人走下台阶。

可这时,秦闻的话音突然停顿,他感觉……地面好像在震颤。

错觉吗?

不对!

秦闻扭头一看,一米多宽的巨石从石阶上滚落。落石如惊雷,石阶的震颤变得更加明显!

“快躲开!”

吴青不愧是练过的,几乎跟秦闻是前后脚发现的异常,反应迅速地与秦闻一左一右拖着吓傻了的主编扑向步道旁边。

步道两侧就是未经修的山林,坡度有点大,像他们这样慌忙地扑过去的下场就是:三人一带一地狼狈滚落,幸好有树木接住了他们……

酒店内。

在秦闻三人离开后,大厅内安静了不少,倒是笔尖与纸张接触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在写秦闻留给他们的问题的答案。

守在五楼的三人中,经理和责编也在奋笔疾书,只有施亿仍无所事事。

责编试探地问:“施亿,你不写吗?”

“我已经推理出凶手是谁了。如果我写出线索的话,相当于告诉大家我的答案。”

施亿的表情充满了智慧:抱歉了秦闻大大,这回她只能独当神探之名了。

“好吧。”责编干巴巴地应了一声。

当然,他没在施亿脸上看出什么智慧来,只是不动声色地将纸张往自己这边挪了挪,免得被施亿看到上面的内容。

施亿没发现、或者说、她根本不在意。

她忙着呼叫楼下的工作人员,“是不是该准备晚餐了?”

今天的天色一直很暗,再加上停电影响,再拖下去,晚餐可能就要变成泡面了。还是趁着天黑之前吃点好的吧。

对讲机那头好一阵沉默。

大家大概都想吐槽:都这个时候了,谁还惦记着吃饭呐!

可被她这么一提醒,众人回过神来,就发现自己确实饥肠辘辘。

长时间呆在紧张高压的氛围下思考,消耗的热量不比运动少。

有工作人员立刻去备菜做饭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马上就开饭了】的影响,紧绷的气氛再次松弛了不少。

但突然,表情轻松的施亿原地蹦了起来,“你们有听到什么声音吗?”

“什么声音?……唔,好像有一点闷雷声。”

可刚才的雷声比这吓人多了,似乎也不见她紧张?

然而,施亿没理他们的回复。

她好像在问他们,实际上只是在自言自语。她不需要其他人的回答。

施亿考虑直接从窗户跳下去看看。但又停住脚步。不对,秦闻大大让她看好现场!

她的耳朵动了动。

“这里先交给你们了。有事呼我。”她抄起一个对讲机,直接从楼梯扶手滋溜一下滑了下去。

当经理的“危险”两个字冒出来的时候,施亿早已消失在他们的视野中。

五楼的两人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