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长乐太官亟。王康 黄龙 彭恺 孟叔 李建 王成 张贤 史泛 马国 王道 李元 杨佗 陈予 赵封 李刚 魏猛 苗光以上并为中黄门。
十八人聚集一处,与孙程议定密谋,截衣为誓。待至次日夜间,各持利械,闯入章台门,直登崇德殿。内侍江京刘安李闰陈达四人,守卫殿中,蓦然看见孙程等人拥入,不知何因。
江京仗着累年威势,出来呵止,才说一语,已被孙程拔出短刀,砍落江京首级。刘安、陈达、李闰,惊慌的了不得,连忙向内逃入;偏是心下愈急,脚下愈慢,走了几步,即为孙程、王康追及,一刀一个,杀毙刘安、陈达。凶狡何益?只有李闰还是活着,抖做一堆,众人又欲将他杀死,独孙程向众人摇手,但用刀搁住李闰脖肩处,厉声与语道:“今日当迎立济阴王,汝若赞成,无得摇动,否则立诛!”
李闰已吓倒地上,浑身乱颤,忙应了几个诺字。原来李闰在宫中,颇有权术,为宫廷内外所畏服,所以孙程胁使同事,不愿加刃。既得李闰连声允诺,乃扶李闰起来,共至德阳殿西钟下,迎入济阴王刘保,拥他登位。刘保年才十一,是为顺帝。
孙程等宣传诏命,遍召尚书仆射以下,扈从帝驾,转幸南宫云台;程等留守省门,扞蔽内外。阎显时在禁中,听报汉顺帝即位,惊愕失措,不知所为。实是没用的东西。小黄门樊登,见阎显双眉紧蹙,局蹐不安,便向前献计,劝即用太后诏旨,传入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守住朔平门,调兵御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阎显如言颁诏,当即来了校尉冯诗,阎太后授诗符印,且与语道:“能得济阴王,封万户侯;得李闰封五千户侯。”
冯诗受印即出。阎显尚忧虑冯诗士兵寥寥,特使樊登与冯诗偕行,到了左掖门外号召吏士。哪知冯诗阳奉阴违,一出禁门,遽然将樊登格杀,扬长自去。
卫尉阎景闻报,急忙从省中回到外府,召集卫兵数百人,欲进盛德门。
孙程传顺帝刘保诏敕,令尚书郭镇,引羽林军出来捕抓阎景。郭镇方才卧病,闻命跃起,立刻点齐值宿羽林军,趋出南止车门,兜头碰着阎景,便扬声说道:“阎卫尉下车听诏!”
说着,即一跃下马,持节宣读诏书。阎景不肯下车,且怨叱道:“这诏从何而来?”
阎景一面说,一面即拔剑出鞘,来斫郭镇。郭镇眼明手快,早已闪过一旁,掣出佩剑,刺入车中,喝一声着,阎景即从车中扑出,一个斤斗,仰堕地上。郭镇左右士兵各持长戟,双管齐下,叉住阎景胸口,因即将阎景擒住。阎景士兵统皆溃散。当由郭镇送阎景入狱,阎景已受重伤,夜晚时分就死掉了。
越宿辰刻,复遣使入宫,向阎太后索取玺绶。阎太后无可如何,不得不将玺绶交出,转呈顺帝。
汉顺帝既得玺绶,便走出御嘉德殿,使侍御史持节收系阎显,及显弟耀晏,一并下狱,各处死刑;并将阎太后迁居离宫。又是一贵戚推翻,报应何速?尚书令刘光等,乘机上奏道:
昔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弃天下,陛下正统,当奉宗庙,而奸臣交构,遂令陛下龙潜藩国,群僚远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乡不永;汉德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策,左右扶翼,内外同心,稽合神明。陛下践祚,奉遵鸿绪,为郊庙主,承续祖宗无穷之烈,上当天心,下餍民望。
而即位仓猝,典章多缺,请条案礼仪,分别具奏,臣等不胜待命之至。
未几即有复诏颁出,准如所请,令有司参考旧议,规定新制。一面开南北宫门,撤销屯兵,大封功臣。诏书有云:
夫表功录善,天下之通义也。故中常侍长乐太仆江京、黄门令刘安、钩盾令陈达,与故车骑将军阎显兄弟,谋议恶逆,倾乱天下,中黄门孙程王康、长乐太官丞王国等,怀忠愤发,戮力协谋,遂归灭元恶,以定王室。《诗》不云乎?“无言不仇,无德不报”。程为谋首,康国协同,其封程为浮阳侯,食邑万户;康为华容侯,国为郦侯,各九千户;中黄门黄龙为湘南侯,食邑五千户;彭恺为西平昌侯,孟叔为中庐侯,李建为复阳侯,各四千二百户;王成为广宗侯,张贤为祝阿侯,史泛为临沮侯,马国为广平侯,王道为范县侯,李元为褒信侯,杨佗为山都侯,陈予为下隽侯,赵封为析县侯,李刚为枝江侯,各四千户;魏猛为夷陵侯,食邑二千户;苗光为东阿侯,食邑千户。朝廷量功加赏,无偏无私,尔众侯其因功加懋,毋忽朕命!
这就叫做十九侯。前时窦氏伏法,封侯唯一郑众,食邑只千五百户,已为有识所忧;此次多至十九人,推孙程为首功,封邑竟至万户,阉人得志,无逾此时。从此汉朝与宦官共天下,眼见得贻祸无穷,不亡不止了!扼要语。李闰先未预谋,故不得加封。
孙程且迁官骑都尉,并得了许多金银钱帛的赏赐;就是王康以下,亦量 予 金帛有差。做着一 注。大买卖。又诏谕司隶校尉,除阎氏兄弟及江京等私亲外,悉从宽贷。用王礼葬北乡侯,起来历为卫尉。赦免王男邴吉等家属,尽令还京,各给钱币。光禄勋祋讽、宗正刘袆、侍中闾邱弘等,均已去世,诸子皆选入为郎;侍中施延陈光赵代,及大中大夫朱伥等,皆见拔用。后至公卿,安平人崔瑗,前由阎显辟为掾吏,见显迎立北乡侯,有失众望,免不得代为寒心,意欲乘机谏阎显,劝他改立济阴王,捕诛江京刘安陈达等人。
怎奈阎显终日沈醉,始终不得进言,乃告长史陈禅,邀与共入求见。陈禅恐难挽回,迟疑未决,遂致崔瑗孤掌难鸣。迁延了好多日,阎氏果败,崔瑗亦坐斥,门人苏祗,欲上书陈述前情,替崔瑗解免,崔瑗止令勿为。
陈禅已进署司隶校尉,召崔瑗与语道:“君何不听门生上书,乃自甘坐废呢?”
崔瑗答说道:“前时虽有此论,未曾举行,譬如儿女子屏人私语,怎得当真?愿使君不复出口,瑗从此告辞了!”说毕遂行,还至安平,杜门绝迹。
州郡闻他狷介,再行辟举,屡征不起,韬晦终身。
惟杨震的门人虞放、陈翼,闻知樊丰、周广等诛死,却回忆师恩,诣阙陈书,追讼杨震之冤。
朝廷中人亦共称杨震之忠,乃下诏除杨震之子牧秉为郎,杨震有五子,牧秉最为着名。赐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改葬这天,百姓纷纷前来祭奠。远近毕至。
杨震下葬前十几天,有只大鸟高一丈多,飞到杨震丧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直到下葬,那只大鸟才飞去。此鸟乃是当初杨震的父亲杨宝救下来的西王母的使者黄衣童子变的,得知救命恩人的儿子杨震惨死,故飞来此处悼念,也好让世间的人都知道杨震遭受到的冤情。
郡里将这一情况上报。当时灾异连续出现,汉顺帝感悟到杨震的冤屈,于是下诏说:“已故太尉杨震,正直为怀,使他辅佐时政,而小人颠倒黑白,谄害忠良,上天降威,灾害屡作,求神问卜,都说是杨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这种罪过。山岳崩塌,栋梁折断,是多么危险啊。现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灵魂显灵的话,请来享受这些祭品吧。”
杨震冤情既雪,舆论益伸,当时的人们更为立石碑于墓旁,图刻大鸟形状,留作纪念。忠臣义士,到底流芳,比那一班权戚幸臣,死且遗臭,相去不啻天渊呢!后人其听之。就是如阎后一流妇女,位正椒房,身为国母,也算巾帼中的第一领袖,只为了贪心不足,弄得声名两败,徙居离宫。司隶校尉陈禅,更指斥阎太后生性妒忌,与汉顺帝刘保无有母子恩,请再将她徙居别馆,不当复行朝见礼。此议一倡,群臣相率赞成,好好一位太后娘娘,几乎要贬入冷宫,不见天日了。也是自作自受。有诗咏道:
乾道主刚坤道柔,骄痴妒悍总招尤;
机关算尽徒增慨,十载雌 风一旦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