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尔注》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关于守道诫。《想尔注》认为“道”是专一、真诚、清静自然、好生乐善的,只要人们谨守道诫,就可以延年增寿,除灾得福。二是关于长生之法。《想尔注》认为善保精气就可以实现仙寿,主张和五脏五行之气,“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阐述房中术要领:“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认为得此要领,也可长生不死。为了自守,要做到无私欲、无为无名、不贪荣求宠、不争强好胜、不为恶事等。三是关于帝王行道问题。《想尔注》认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应行之,“道之为化,自高而降,指谓王者,故贵一人,制无二君,是以君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而且上圣君王都是师道行道,用以教化天下,故能实现太平之治,后世帝王渐渐失道,君臣行道,太平之世可以实现,民众安顺。这里的“道”,指生道,也就是清静寡欲,乐善好生之道;而战争是杀生的,故“兵不合道”,帝王应守生道,少起战事。
张道陵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并且经常去空旷的地方呼吸,排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时间一长,他居然修炼到了形神能够分离的境界。
有一次张道陵在山中打坐,突然有一只狐狸跑了过来,朝着他摇尾乞怜。张道陵见此情形,微微一笑,心想:“这狐狸是不是想让我给它讲讲道理?”
想到这里,他看着狐狸,对它说:“你莫非也想修炼?”眼前的狐狸听了张道陵的话,居然向他点了点头。张道陵于是就开始为狐狸讲道德经里面的文章和道理,结果狐狸听得入神,最后竟然成了张道陵的徒弟,跟着他学习道理和修行。狐狸就这样成了张道陵的小助手,为了报答张道陵,这只狐狸会到山里给张道陵寻找延年益寿的草药。张道陵给这个狐狸徒弟取名叫洛灵。
张道陵在洛阳的北邙山隐居修行了几年之后,回想起道祖太上老君说的话。认为自己应该不要光想着自己修道长生,应该到人间去经历锻炼,在人间多多行善。为此,张道陵下山,回到城村中,或替人治病,或替人解难。
在汉章帝、汉和帝在位时期,张道陵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来与弟子王长和赵升一起渡江南下,来到了江西贵溪县的云锦山。
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于是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
三年后的一天,九天神丹炼成,张道陵忽然听到响亮的仙乐声,一抬头,看见空中祥云飘着,霞光四射,天上飞过来青龙和白虎,空中发出声音:“结丹已成”。
张道陵打开丹炉,取出神丹,吃了下去。当时,张道陵已经六十多岁了,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还童”,像三十多岁左右的人。正如葛洪在《神仙传》中所述:“陵初入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可见他那时的道学功底已经相当深厚了。
因为有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
接着张道陵在天上看到太上老君和太极左宫真人驾着仙鹤飞来,张道陵赶紧就跪下磕头。太上老君对他说:“你丹道已成,应该到人间游历一番,帮助百姓生灵,扶危济困,不可光想着隐居山中,只做自了汉。我和太极真人要去各个地方逛逛了,你丹成就下山历练去吧。”说完,就骑着仙鹤走了。
张道陵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于是移居到四川的鹤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