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刘庄继位立皇后(1 / 2)

济公传奇 王钟亭 3315 字 6小时前

却说明帝刘庄继承大统,即日正位,年已三十岁,命太尉赵熹主持丧事。时经王莽新朝战乱后,旧典多散佚无存,诸王前来奔丧,尚与新天子杂坐同席,藩国官属,亦得出入宫省,与朝廷百官无别。

赵熹独正色立朝,横剑殿阶,扶下诸王,辨明尊卑;复奏遣谒者,监视藩吏,不得擅入,诸王且并令就邸,只许朝夕入临;整礼仪,严门卫,内外肃然。不可谓非赵熹才能。尊皇后阴氏为皇太后,奉葬光武帝于原陵,庙号世祖。光武帝刘秀曾有遗言:一切葬具,俱如孝文帝制度,务从节省,不得妄费。因此多从朴实,屏去纷华。志此以见光武之俭。

山阳王刘荆,为汉明帝同母弟,光武帝的第九子。建武十五年,封山阳公;建武十七年,进爵为王。

山阳王刘荆个性刻薄阴狠,专喜暗害人,有才能而喜文法。当闻光武帝丧,入临之时,哭亦不哀。

光武帝刘秀驾崩,刘庄继位,刘荆对此很是不服气,他认为自己才是应该继位的第一人。在不满意中,蓄意造反。

刘荆认为他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是因为他有能力,“有才能喜文法”。刘庄虽然心含慈善,忠厚待人,可从小跟随父亲刘秀出入战场,也是颇为出色。刘荆明白自己的实力还不行,直接跟兄长刘庄对峙肯定不行。于是,他打算利用刘强合谋。

刘强是光武帝刘秀的长子,他母亲是郭圣通,当初刘秀为了创建基业,利用郭家的势力,与郭圣通结婚。后来,在郭家势力的帮助之下,光武帝刘秀统一了天下,就废了郭圣通皇后,而立阴丽华为皇后。刘强作为刘秀的长子,因为母亲郭圣通的后位被废,随之其太子位也被废了,被封为东海王,光武帝刘秀改立刘庄为太子。

刘荆认为大兄刘强一定是心存怨恨的,定会与自己合伙。于是伪作飞书,用函密封,嘱使苍头冒充郭况(刘强的舅父)的家奴,送交东海王刘强。东海王刘强将书信展开一阅,大为惊异。但见书中写着:

君王无罪,猥被斥废,而兄弟至有束缚入牢狱者;(指沛王刘辅事。)太后失职,别守北宫,及至年老,远斥居边,海内深痛,观者鼻酸。及太后尸柩在堂,洛阳吏以次捕斩宾客,至有一家三尸伏堂者,痛亦甚矣!今天下有丧,弓弩张设甚备,梁松饬虎贲吏曰:“吏以便宜从事,见有非法,而拘常制封侯,难再得也!”郎官窃恶之,为王寒心屏息。今天下方欲思刻害王以求功,宁有量耶?若归并二国之众,东海与鲁。可聚百万,君王为之主,鼓行无前,功易于泰山破鸡子,轻于四马载鸿毛,此汤武兵也。今年轩辕星有白气,星家及喜事者,皆云白气者丧,轩辕女主之位。又太白前出西方,至午犹现,主兵当起。又太子星色黑,日辄变赤,黑为病,赤为兵,请王努力从事!高祖起亭长,先帝兴白水,何况于王为先帝长子,本故副主哉?上以求天下,事必举;下以雪沉没之耻,报死母之仇,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当为秋霜,毋为槛羊;虽欲为槛羊,又可得乎?窃见诸相工言王贵天子法也。人主崩亡,闾阎之伍,尚为盗贼,欲有所望,何况王耶?夫受命之君,天子所立,不可谋也。今嗣帝乃人之所置,强者为右,愿君王为高祖先帝所志,毋为扶苏秦始皇长子。将闾,秦始皇庶子。徒呼天也。

是书却无署名,不过来人传言,谓是大鸿胪郭况亲笔。东海王刘强亦不暇仔细询问,但将来使执拿住,解送宫阙之下,并将原书呈入朝廷。

汉明帝刘庄命令将使人关押在监狱,不令穷治,惟留心访问观察。知道此事乃是山阳王刘荆所为,欲假借东海王刘强之手,除掉自己和刘强。汉明帝刘庄心中思想刘荆是为自己胞弟,未便举发,只是在刘荆身边安插了亲信,一是监视刘荆,二是警告。刘荆第一次谋反失败后,依旧不死心,汉明帝因为包容,暂从隐秘。但遣刘荆出止河南宫,至丧葬事毕,首先令刘荆还国。一面颁发诏令道:

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元功之首;东平王苍,宽博有谋;其以禹为太傅,苍为骠骑将军。弼予小子,钦哉惟命!

原来东平王刘苍,是汉明帝同母之长弟,自幼便好读经书,博学多才,颇有智慧。他的眉毛胡须长得很美,腰带长八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便对这位亲弟弟非常钦佩,继位后对刘苍更加器重,

永平元年(58年),东平王刘苍被汉明帝刘庄任命为骠骑将军,留在京师辅政,位在三公之上,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东汉四府的掾属都没有四十人,汉明帝特别设置来优待刘苍。刘苍因此成为东汉时期在朝辅政的藩王。同时汉明帝封刘苍的儿子为县侯,而且以东郡的寿张、须昌,山阳郡的南平阳、橐、湖陵五县来赠给东平国,位居三公上。

高密侯邓禹,年已垂老,自从关中东归,深居简出,不求荣利。有子十三人,各使学成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俱可为后世法则。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曾因他杖策定谋,足为功首,所以特加宠异。邓禹就职逾年,已是永平纪元,汉明帝刘庄因邓禹是先帝元勋,拜为太傅,朝见时令他东向站立尊如宾客,甚见尊宠。居岁余,卧病,刘庄几次亲临问候。

小主,

朝贺以后,邓禹即患癃疾,好容易延至五月,禄寿告终,享年五十七岁。汉明帝优加赙赠,予谥曰元侯。分邓禹封为三国,令邓禹长子震嗣爵高密侯,次子袭封昌安侯,三子珍封夷安侯。接连是东海王刘强,亦已病故,讣至阙下,汉明帝从阴太后出幸津门亭,遥为举哀,使司空冯鲂持节至鲁,护理丧事。诸王及京师亲戚,一体会葬,予谥恭王。刘强本封东海,嗣加鲁地。见前。从前鲁恭王刘余,景帝之子。好筑宫室,建造灵光殿,规模宏敞,虽经变乱,此殿独存。光武帝怜刘强无罪,自愿逊位,故特加给鲁地,令他徙居鲁殿,安享天年。偏刘强寿命不永,殁时只三十四岁。遗疏以子政不肖,未便袭封,愿仍还东海郡,让还鲁地。汉明帝不忍依从建议,仍使政承袭旧封。

且说西海一带,西海即青海。向为羌人杂居地。

秦初有无弋爰剑的人,原为秦国俘虏的羌人奴隶,因“无弋”为羌语对奴隶的称谓而得名。逃亡时藏匿于岩穴,秦军放火焚烧洞口但未致死,传说有虎形影像护其逃生,羌人见此异象视为神迹而拥戴为首领。

无弋爰剑逃亡期间与遭劓刑的羌女结为夫妇,其妻以散发覆面遮蔽伤残容貌,形成羌人披发的风俗传统。定居于河湟流域(今青海湟中至甘肃兰州西部),将活动范围扩展至洮河源头、西倾山与尕海湖区域。

无弋爰剑将中原农耕技术引入羌人社会,主要变革包括:

教授五谷种植技术,推动河湟地区从游猎采集向农业转型,传授牲畜蓄养方法,发展牛羊马等六畜规模化畜牧和推广定居生活方式,促进部落人口快速增长,其治理下羌人部落形成二十六个主要部族,至秦汉时期发展为一百五十余支,分布范围涵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秦汉时叛服靡当,汉武帝始遣将军李息,讨平群羌,特置护羌校尉。汉宣帝因先零羌寇边,复使后将军赵充国,击破先零,屯田设戍。汉元帝时又有叛羌,再遣右将军冯奉世出剿,才得平定。自从爰剑五传世至研,颇称豪健,威服诸羌,子孙遂以研为种号。再传八世,又出了一个烧当,雄武与研相同,子孙更自名为烧当种。王莽末年,中原大乱,四夷内侵,羌人亦还据西海,入寇金城。当时隗嚣据有陇西,不能平羌,索性发粟接济,诱他拒汉。嗣经来歙马援两将军,一再征讨,羌势少衰。独烧当玄孙滇良,为先零卑湳诸羌所侵,发愤图强,招携怀远,竟得收集各部,袭破先零卑湳,据有两羌土地。滇良死后,子滇吾嗣,辗转收抚各羌种,教他攻取方略,作为渠帅。羌种沿革,已见大略。中元二年秋间,滇吾与弟滇岸等,带着步骑五千人入寇陇西。陇西太守刘盱,出兵拒战,为羌所败,丧亡五百余人。滇吾得了胜仗,趁势号召诸羌,于是为汉役属的羌人,亦起应滇吾,相率犯边。明帝方才嗣立,忙遣谒者张鸿,领兵出塞,会同陇西长史闲飒,共讨滇吾。哪知到了允吾县唐谷间,中了滇吾的埋伏计,四面兜击,全军覆没。于是再起马武为捕虏将军,使与监军使者窦固,中郎将王丰,右辅都尉陈欣等,调集兵士四万人,大击滇吾。行至金城郡浩亹才,正值羌众前来,马武系百战老将,便当先冲锋,奔杀过去。羌众不能抵敌,向后退去,马武得斩首六百级,乘胜追抵洛都谷。谷中两面削壁,不便驱驰,羌人却得依险返攻,来战汉军,汉军措手不及,前队多死。还亏马武行军有律,不致自乱,徐徐的退出谷外,安就坦途。羌众却也狡黠,掉头自去,相引出塞。武检点军士,已伤毙了千余人,尚幸全军锐气,未尽消失,乃复整阵追击,直抵塞外。羌人总道汉军败退,不致再追,乐得放心安胆,解甲韬弓,信口唱着番歌,向西归去。不意汉兵从后杀到,吓得羌众魂散魄驰,人不及甲,马不及鞍,又没有山谷可以暂避,偏偏在东西邯间,碰着大敌。东西邯有水分流,中央筑亭,叫作邯亭,邯亭左右,邯水分绕,因名东西邯。这乃是往来大道,并无险阻,汉兵正好纵击,大杀一阵,剁落四千六百颗头颅,擒住一千六百个生口。滇吾滇岸拼命逃生,余众或降或奔,不在话下。马武乃振旅还朝,得增封邑八百户。越二年,马武即病终。垂暮得功,比伏波福运为优。

同时辽东太守祭彤,亦遣偏将讨伐赤山乌桓,斩将搴旗,大获胜仗,威声四震,绝塞无尘。所有沿边屯卒,各请罢归,俾得休息。明帝因羌胡远遁,四海无惊,正好追承先志,修明礼教。乃与东平王刘苍等,议定南北郊祀礼仪,及冠冕车服制度,宗祀光武帝于明堂,登灵台,望云物,临辟雍,行大射礼。总算是父作子述。嗣复援照古制,就辟雍养老,创设三老五更;三老知天地人三事,五更知五行更代,并不是有三人五人。当下拜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三老服都纻大袍,织纻为美布,故曰都纻。戴进贤冠,即古淄右冠。扶玉杖;杖端刻玉为鸠,故称鸠杖,亦号玉杖。五更衣冠,与三老相同,惟玉杖不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明帝先至辟雍礼殿,就坐东厢,遣使用蒲轮安车,前往迎接三老五更。待他到来,由宾阶升堂,明帝亦起座相迎,作揖如仪。三老就东面,五更就南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汉明帝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实行那夏商周的遗制。及养老礼成,始引太学弟子升堂,由汉明帝自讲经义,徐为引伸,诸儒执经问难,冠带缙绅,都来观听,环列桥门,以亿万计。于是赐荣爵关内侯,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身。李躬事不见列传,且未得侯封,不知何故令为三老?桓荣年已逾八十,屡因衰老乞归。明帝刘庄但加赏赐,不令告退,且始终以师礼相待,未尝失敬。桓荣由少傅调任太常,明帝刘庄犹随时存问,往往亲临太常府中,使桓荣就东面坐着,特设几杖,召集公卿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向桓荣问业。诸生或向皇帝请益,汉明帝辄谦让道:“太师在是,不必问我!”至罢讲散归,尽把太官供具,移赐与桓荣。桓荣有疾病,太官太医奉诏前往视看,陆续不绝。既而疾笃,由桓荣上疏谢恩,让还爵土。汉明帝又亲自前往问候,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桓荣垂涕,面赐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好多时方才别归。自是公卿问疾,不敢复乘车到门,步至桓荣室,悉拜床下。及桓荣寿终,汉明帝亦亲自变服,临丧举哀,赐葬首阳山。桓荣长子桓雍早殁,少子郁应当袭爵,桓郁愿让封与兄之子桓汛,明帝不许,郁乃受封,所得租赋,仍畀兄子,明帝甚以为贤,召为侍中。郁之贤,实过乃父。

惟汉明帝刘庄既尊礼师傅,复追忆功臣,特就于南宫云台中,图绘遗像,共得二十八将,再加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侯,合成三十二人。当时诸人多已亡故,赖有云台遗迹,表着千秋,特将官爵姓名,照录如下:

太傅高密侯邓禹 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

大司马广平侯吴汉 河南尹阜成侯王梁

左将军胶东侯贾复 琅琊太守祝阿侯陈俊

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 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

执金吾雍奴侯寇恂 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