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皇帝宠田贵妃,她忍了;
田贵妃去了,皇帝又被民乱搅得寝食难安,她也体谅;
今年端午,她原以为能得些温存,皇帝却直接搬进了西苑,连坤宁宫的门都没再踏进一步。
“薇娖的婚事,您能不能……”
皇后话说到一半,又咽了回去。
她知道这是白问——
如今的皇帝,岂是想见就能见到的?
周奎看着女儿红着眼圈的模样,只能叹口气:
“再等等吧,陛下总有想起咱们的时候。”
可他心里清楚,这“等”字,怕是没个准头了。
宫墙深处,西苑的灯火亮到深夜。
没人知道皇帝在里面忙些什么,只知道那里的门,对勋贵、对后妃、对朝臣,都越来越紧了。
连宫墙外的风,都带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吹得人心头发沉。
钱谦益站在空荡荡的御史台旧址前,终于把“党争”二字琢磨透了。
所谓争斗,说到底争的是朝堂影响力,是对皇帝的摆布之权。
可当皇帝另起炉灶,把六部权责拆得七零八落,把地方官任免甩给股份集团,这党争便成了无根之木——
连能争的地盘都没了,还争什么?
东林党当年拼死护着的,无非是不征商税、延续海禁的规矩。
如今皇帝全依了,甚至做得更周全:
沿海百姓土地零碎,便干脆置换到湖广的沃野去,连迁徙的车马都备妥了。
可这份“体贴”,却让东林党没了立脚的由头,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更让人心慌的是学派分裂。
小主,
东林党里依着“阳明学派”,本就分言党与务实党。
言党费了十几年功夫,总算把御史台攥在手里,靠着弹劾、进言在朝争里占尽上风;
谁料御史台说裁就裁,从李邦华往下,全被打发回了家,连争辩的余地都没有。
务实党倒干脆,接了“天下行走”的差事,背着行囊往各地去了,管他朝堂风云,先把地方的事办了再说。
范景文没掺和这些纷争。
山西大旱的事还悬在他心头,便在彰德府、卫辉府扎了根。
这里离山西近,站在高处能望见太行山的轮廓,一旦那边有急报,他随时能赶过去敦促救济。
每日翻看各地送来的塘报,见潞州、泽州都浸在了雨里,麻鸭把蝗虫啄得干干净净,才算松了口气。
潞州的鸭群,这时正犯着“懒病”。
连日吃饱了虫卵,又赶上雨后天凉,竟一头扎进稻草堆里,缩着脖子不肯动,活像进入了假性休眠。
卫长佑没法子,只好让队员们把它们一个个抱进笼里,笼门一关,队伍便朝着京城的方向挪动——
再不赶回去,怕是要误了养殖场的活计。
高起潜的布雨队,正往平阳府赶。
泽州的雨刚歇,雨带便顺着水汽往东南走,夏县那边已见了雨丝,连河南府的边缘都沾了些湿润气。
谁知北面忽然变了天,临汾落下的不是雨,竟是雪。
鹅毛似的雪片打着旋儿往下落,不过半日,山川便裹上了厚棉絮,活像一群臃肿的白狗蹲在原地。
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闯进汾州,高起潜心里泛起一阵古怪。
山西向来少雪,更别说这样普降的大雪,汾州的雪尤其厚,没到小腿肚,脚下的路滑得像抹了油,连最壮实的马都打了趔趄。
队员们扛着炮身,棉袍被雪水浸得沉甸甸,走一步喘口气,嘴里的白气混着雪花往上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