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使团离京,明蕃国策(一)(1 / 2)

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于,圣主需要把大明各府的“耶稣会”成员悉数收拢,让他们转投“神谕会”,将来好派去掺和欧罗巴的宗教战争。

高宇顺不由得心生佩服——

圣主这一石下去,究竟要惊起多少飞鸟?

又会有多少势力被卷进来,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事实果然如他们所料。

荷兰人离开演武场时,顺手带走了一把石垛的灰烬,鸿胪寺的官员瞧着,并未上前阻拦。

这些官员对崇祯皇帝已然心生失望——

在他们看来,这位皇帝昏招迭出:

土地分配失当,坐视藩王势力衰败,竟还解散了御史台,一边大兴土木、奢靡无度,不顾百姓疾苦;

一边任由国库见底,自己却流连皇庄,迟迟不愿回紫禁城理政。

鸿胪寺的官员们虽官职不高,心中却存着报国之志,可皇帝这般做派,只让他们觉得有心无力。

更可笑的是,竟还有人对皇帝那套“天下行走”的说辞深信不疑,真是既可悲又可叹!

鸿胪寺卿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在迎宾楼等待着皇帝对各国使节后续的安排。

外邦使团的安置折子递上去一整日了,龙椅上那位依然没有给出答复,各国使节也不安分,侍卫阻拦的越发无力。

曹化淳客串传旨,喉间滚出一句冷硬的话:

“圣上口谕:

安排他们哪来回哪去!”

话音飘在空中,比冰碴子还冷。

鸿胪寺卿愣在原地,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接待厅里的香炉正飘着沉水香,明明是暖香,却让他脊背泛起寒意。

他张了张嘴,想提醒陛下这是崇祯十七年来头一遭南洋使团齐聚;

最远的锡兰甚至从西洋跨海而来,带的象牙、胡椒堆了半座太仓乙二间;

按例应巡游顺天府,乃至南直隶、各处风景,以待来年。

然而皇帝的意思居然是一个字——

滚!

鸿胪寺人等,都是熟悉礼节规矩的外交人才,对此实在难以接受!

鸿胪寺卿级别不高,无法直达天颜,望着天边沉沉压下的乌云,喉头一阵发涩。

天朝上国的体面,原该是朱红宫墙里漫出来的底气,是回礼清单上足以让外邦惊叹的云锦、瓷器与茶叶,是送使团至通州码头时那句“明年再携珍奇来”的温言。

可如今,一句“哪来回哪去”像把钝刀,割得连最后一点体面都露了棉絮。

他想起使团里那个高鼻深目的暹罗使者,昨日还捧着国书反复确认:

“大明的天恩,会让船队载着荣光回去吗?”

此刻想来,真是刺得人眼眶发酸。

消息传到迎宾楼值房时,钱谦益正对着一幅《海疆图》出神。

案上的茶早凉透了,他指尖划过标注着“旧港”“满剌加”的地方,那里本该是大明商船扬帆的去处,如今却只剩寥寥几笔“敌夷盘踞”的批注。

旁边的主事小声复述着陛下的旨意,末了又补了句:

“大人,咱们要不要再递个折子?

南洋诸国久未朝贡,这次来了三十国使团,理应厚礼返之……”

钱谦益缓缓放下笔,笔锋在宣纸上洇开一小团墨渍。

他抬头时,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泛着霜色:

“递了又如何?”

话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