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朝贡使团,上国气象(四)(1 / 2)

汤若望见此情形,认为机不可失,便向高宇顺提议:

"何不让更多的天主教徒参与进来?

他们熟悉教义,或可助我们一臂之力。"

作为大明“耶稣会”实际领袖,汤若望的提议很有说服力,只要皇帝陛下同意,他就可以发召集令!

朱有建对这群人的狂热颇感兴趣,当即令王德化持谕令前往各大城池,召集"耶稣会"成员前来研究院共同参研。

他将天文科旁的一座楼改名为"神谕科",作为《乾坤圣德经》的专门研究机构。

对于这项研究能否产出成果,朱有建其实并不抱太大期望。

说来讽刺,《乾坤圣德经》虽出自他手,但成书后他再翻阅时,竟发现许多繁体字已认不全,不少语句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

作为原着作者,这种感觉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只是这番心思,他却无处诉说。

与此同时,南洋使团的到来,对于大明这几年的了解,让他们看到了帝国衰微。

安南使团的表现尤为明显——

这个早已脱离大明、恢复蕃国地位的国家,其使臣仍以"明人"自居,他们居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北朝衰微,他们理应框扶大明。

交谈间,安南国主流露的忧虑更是直白:

"北朝这十五年来国力每况愈下,流寇四起,内忧外患。

我等虽已独立,却是大明正溯,不可让我大明衰落。"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高宇顺等人发热的头上。

交趾早就脱离大明自治,居然以正统自居,之前他们尚以为,是真将大明作为天朝上国朝觐。

占城使团的朝觐,与其他南洋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个饱受西洋殖民者蹂躏的国家,民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他们此次进京,表面上是例行朝贡,实则暗藏求援之意——

希望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能伸出援手,助他们摆脱西洋人的枷锁。

交趾独立后,经过几十年发展,一举吞并占城,将占城变成名义上的安南国土。

荷兰人的占领与扶持,如今占城好像又独立出去了,可惜占城人不这样认为,如果是为了稻米还好说;

偏偏荷兰人看中的是矿产与人口,大量的占城人被强制去开矿,令占城小王室很屈辱。

吕宋使臣的眼神则复杂得多。

这个由南宋遗民建立的政权,对故土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愫。

他们对大明内部的流寇之乱漠不关心,却时刻关注着关外鞑靼的动向。

"汉人当真失去天眷了吗?"

使臣私下议论时,眼中闪烁着忧虑。

他们愿意提供援助,可惜大明皇帝总是端着天朝架子,一次次拒绝他们的好意。

令他们一直都很苦恼,若是大明倒下,关外鞑子重新入主中原,吕宋该何去何从?

吕宋人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暴行记忆犹新。

大明万历皇帝的介入,曾让他们免于灭族之灾。

因此,这个国家的使臣最是热切,期盼大明能重现三宝太监时代的辉煌——

那时南洋海域,何曾见过西方人的踪影?

话确实不假,可惜三宝太监沉迷于万邦来朝的虚假繁荣里,只要是有人的海岛,就给人家落蕃立司;

记录下来的蕃国三百多,其实很多蕃国地盘与州县差不多大。

为了欧罗巴人,居然从好望角翻过去,从西班牙到挪威,都给了蕃国待遇,英吉利居然是宣慰司,真是太离谱了。

南洋有永乐大陆,极东黄金洲碰到宋人遗民,居然给了夏宋的属国待遇;

也就黄金洲没绕过去,要不然早就有了地球环形壮举了。

渤泥使团则一如既往地单纯。

从北宋至今,这个国家年年来朝,风雨无阻。

在他们看来,上国就是上国,谁主政都无所谓。

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他们的国土?

无所谓,只要不灭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