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设想似乎很合理,但是这样会增加更多车厢,轨车工坊将配合做承载实验,相信很快就会得到实验数据。
当朱有建亲眼见到这门巨炮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他忍不住呢喃道:
"照这样研发下去,干脆直接叫'导弹'算了!
哪有大炮能轰出五六十公里的?"
实验数据显示射程达七十公里,但这只是理论值。
实际射程仍是未知数——
因为测试时装填的是普通发射火药,而非改良型火药(当时卢大匠正全力赶制增雨弹,改良火药库存不足)。
更关键的是,炮弹中尚未添加硝化甘油。
朱有建暗自推算,若加入这些改良成分,实际射程至少在一百公里以上,也就是明朝的二百里。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不寒而栗,看来远望筒的倍数还得加高,否则巨炮射程再远也没有用,看不见目标怎么发射?
薄珏与李天经都很自信,认为高倍数的远望筒完全就不是事,定然能够达到要求,请皇帝陛下放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有建甚至怀疑,鲁总监他们可能已经在秘密研发火箭技术。
这个团队似乎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不到最后成功绝不会上报。
他对此也无可奈何——
工技发展日新月异,不可能事事都向他汇报。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最终成品的问世。
其实他纯粹想当然,火箭研究出来怎么运行?
连雷达都没有,怎么观测?
不可能载人实验,谁知道能够飞到哪去?
这让他想起了许大匠最近的内河战船设计。
那艘船居然采用了轮船原理!
虽然最初听到这个想法时觉得荒谬,但实际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
八对水轮的设计确实让航速大幅提升,远超传统的桨叶传动。
对于内河,存在逆流而上,使用船轮踩水,效果是真的好,特别是承载重物,再加上轮桨,就像在同一平面运行一样。
唯一不好的地方,纤夫得失业了,不过那是过去,现在有田地分配佃种,相信没有谁还愿意拉纤。
想到这里,朱有建终于释然——
既然许大匠的创新已被证明有效,那鲁总监他们的"疯狂"想法或许也值得期待。
他决定不再干涉,随他们去搞吧,只要最后能拿出来管用的成果就行。
十月十六日,鸿胪寺传来急报——
安南国与占城国使团联袂进京,请求觐见大明天子。
皇帝陛下批复:
"妥善安置,朝觐时辰另行通告。"
对于朝贡使团的事,朱有建是真不想搭理;
安南那地儿不是好东西,本来就是大明的疆域,居然反复闹事,终于令大明彻底放弃管理。
这货重新立国后,居然自称“南朝”,称大明为“北朝”,以朱有建的想法——
啥玩意儿!
没办法的是,人家每年来朝贡,占城稻每年都是一万石的敬献。
大明还得回重金,相当于高价买占城稻,委屈地不好发作,纯粹就是赔本赚吆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