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英雄归来,论治河套(六)(1 / 2)

孙守法却压根没提升官的事,腰杆一挺:

“陛下,末将确实有话要说——

治理河套三策,请陛下容臣进言!”

看来这一路,他没少琢磨怎么收拾鞑靼。

“准了。”

朱有建也好奇,这位能想出什么招。

“回陛下……”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低了一度,

“末将的三策,只够把鞑靼赶走,却留不下草原。”

朱有建微微颔首,目光像两口深井,等他继续说。

“皇上,末将跟着这群好汉过河套时,瞧他们战法里有不少狠招。”

孙守法沉声道,

“对付河套鞑靼,末将以为三策可行:

一、焚尽草原,断他们粮草;

二、每三月派散兵偷袭,搅得他们不得安宁;

三、毒杀他们的马羊,绝其根本!”

说完,他便垂首侍立,眼神里透着一股狠劲。

朱有建听得心里直咋舌:

好家伙,这哪叫“守法”?

分明是狠辣!

焚草、毒马、一年四次偷袭——

鞑靼是能打跑,可河套草原烧光了会沙化,大明能得着啥好处?

这法子搁从前或许还行得通,现在嘛……

他话锋一转,笑着反问:

“孙总兵的想法很有见地。

不过朕想让河套为大明所用,不止河套,整个鞑靼草原,朕都想收过来。

依卿之策,该怎么弄?”

他倒想看看,面对这更大的盘子,孙守法能说出什么来。

孙守法眉头拧成个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腰间的刀柄。

大明二百七十余年,河套这块地就没安稳过——

初时成祖杀得鞑靼人躲进大漠,河套确是大明的;

英宗之后,瓦剌人占了去;

宪宗时好不容易夺回来,却不敢迁汉民实边;

孝宗朝,卫拉特人扎了根,再也赶不走;

到嘉靖朝,朝廷干脆放弃了,不是打不过,是耗不起——

大明强了他们就跑,弱了就卷土重来,还总来叩边抢人。

后来朝廷没辙,搞起“坚壁清野”,愣是跟河套断了往来。

孙守法抬头,看见皇帝背后那幅巨大的坤舆图:

中套只是弯月似的一抹,而草原向北一直铺到纸边,像一匹摊开的狼皮。

“末将斗胆——

若要把草原收进来,就得换一副牙口。”

他忽然单膝点地,抱拳过顶,语速放慢,却字字带钩:

“第一牙:以河套为砧,以屯田为刃。

沿黄河建十座军镇,每镇三千新军,配六千屯户。

春播秋收之际,兵即民、民即兵;

鞑子若来,先碰到的不是哨骑,而是耕牛后的火枪阵。”

“第二牙:以商贾为饵,以互市为笼。

开马市三处,却不止易马——茶叶、生铁、烈酒、药材,样样限量。

鞑子要过冬,就得拿部众的牛羊、皮毛、人口来换。

换得多了,他们的刀口卷刃;

换得少了,冬天替咱们杀人。”

“第三牙:以子嗣为钉,以教化为锤。

凡互市所得幼童,十岁以内者,悉入‘归义学堂’,学汉字、习骑射,学成后编为‘飞鹰骑’,仍归本部,却为大明羽翼。

十年之后,草原上跑得最快的,是会说汉话的蒙古少年;

最锋利的刀,是握在咱们手里的‘自己人’。”

三条说完,议事厅里静得能听见灯芯爆花。

游击小队的十二人听得眼珠发直:

这哪是副总兵?

分明是把三十六计拆骨熬油,又掺了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