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轨车试运,开铺轨道(三)(1 / 2)

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让朱有建及在场众人备受振奋。

他们深知,眼前的轨车不仅是一款交通工具,更是一款潜力巨大的高科技产品。

其设计与制造标准远超传统马车,实现了从畜力、人力到燃料驱动的转变。

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燃料热力的不断提升,轨车的运行效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五、为全面测试轨车性能,实验距离需延长至五百里。

在这样的长距离测试中,风阻推进系统将全面启用,备用蒸汽轮机也将投入使用。

初步估算,轨车速度有望达到每时辰一千五百里,但该速度能否长时间稳定保持,目前尚缺乏足够实验数据支撑。

这既是对轨车性能的极限挑战,也是对未来交通速度的大胆预估。

朱有建认为,当前应优先保障运输安全,毕竟钢材强度仍有提升空间,若一味追求速度提升,可能导致车体无法承受。

对此,鲁总监认真记录,表示回去后会告诫卫匠保持清醒,切勿因得意忘形而弄巧成拙。

六、承载能力的测试也得在五百里距离的实验中同步进行。

根据轨车工坊的静止载重数据,单节车厢的最大载重量能达到自重的三倍。

眼下每节车厢自重三百石,照此算来,最多能装九百石货物。

机车的分量就重多了,自重一千二百石——

这是因为耐火层用了瓷膛、陶砖,外面还包着铸铁箱体,再裹上一尺厚的耐火泥和铸铅合料,光这些“防护甲”就占了不少分量。

不过轮机转轴等关键部件用了钢混铝材,总算轻了些。

为了再给机车“减重”,鲁总监已经让轨车工坊做水墙冷却实验,要是成了,铸钢部件能换成更轻的材料,机车重量有望降到八百石左右。

重工那边也觉得这法子靠谱,实验工坊正在搭建,工匠们也接到调令,很快就能动手试。

七、机车和车厢之间用的是墨家传下来的公输扣,这榫扣设计得极巧,越受拉力咬得越紧,跑起来绝不会松脱。

它分三层结构,解锁时得三人手动配合才能打开,既保证了运行时的安全,拆修起来也方便。

朱有建点头赞成:

“这设计好。

将来轨车要通到西域、大食,保不齐有人想搞破坏,榫扣复杂点,能防着些。”

鲁总监补充道:

“不如再加一节保卫车厢,装上组炮和连珠铳,远程就能对付图谋不轨的人,十几个人就能守住,提前制止危险。”

这法子简单实用,很快就定了下来。

八、转向轮用了四层簧片榫结构,能灵活调整零到五十度的角度。

但轨车的爬坡本事还没摸透,工坊测试显示,遇上三十度坡,速度会慢上一成。

鲁总监琢磨着:

“可以提前开备用蒸汽轮机,多给点动力助爬,等爬完坡再关掉。

具体效果得试过才知道,到时候再定标准。”

九、道床结构体的表现同样让人放心。

沉压测试里稳如泰山,减震层像厚实的棉垫般化解着震动,覆面层更是完好无损,连细微的裂纹都没出现。

限制方槽也牢牢锁住了各部件,整个道床就像长在地里的磐石,稳稳托住轨车的高速运行——

这设计和施工,确实经得起考验。

这些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把轨车的速度、载重、制动、连接、转向乃至道床稳固性都剖解得明明白白;

既给出了亮眼的成绩,也指明了能继续打磨的地方。

这场试验,不光是一次成功的验证,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未来交通的大门。

别看朱有建刚才还能插上几句嘴,其实听到第四条分析时,已经彻底懵了,眼睛瞪得像铜铃,脸上写满了“不敢相信”。

他在心里疯狂呐喊:

“你们是真有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