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蒸汽轨车,新型棱堡(四)(1 / 2)

朱有建眉头微皱,心中思索着其中的利弊。

考虑到隧洞黑暗的环境,可能会造成人员幽闭恐惧症,他决定重新规划路线。

经过一番权衡,他觉得尽量避开大山,采用栈桥的方式或许更具性价比。

朱有建了解到,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秦驰道与直道就曾广泛使用栈桥;

这些栈桥存在了几百年之久,为当时的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有了混凝土结构,他认为撑个几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所建造的桥梁不仅要能承载轨车连货的重量;

还得兼顾河运的正常漕运,这就意味着桥梁必须有足够的高度。

“这桥梁高度的问题,着实令人头疼啊!”

朱有建皱着眉头说道,

“桥梁越高,承载墩就越长,将混凝土弄到地方现浇很不现实,看来只能采用预制的方式了。

可这预制到底要怎么弄呢?”

他思索片刻后,终于做下决定。

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领袖,不能包办一切,得让团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朱有建认为,以后都要多放手,给予团队成员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于是,他决定将这个难题交给韩赞周去解决,相信他能够带领团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将轨车相关事宜交待好后,生活重新恢复正常。

这日,朱有建在御书房里拿着墨笔在纸上画图,墙壁上挂着各种堡城图,这些图基本涵盖了大明的各种类型堡城。

比如卫堡、镇堡、城堡、塞堡、关堡、口堡、屯堡、隘堡等。

他仔细端详着这些堡城图,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堡城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防御功能强大,不过这种强大主要表现在冷兵器与半火器时代。

在如今这个火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传统的防御工事虽然仍有一定的价值,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他望着墙上的堡城图,暗暗下定决心,要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更加先进、实用的堡城设施,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繁荣与发展。

朱有建站在御书房中,目光久久停留在墙上的各类堡城图上,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这些堡城在军事防御中的得与失。

屯堡,无疑是明代军事防御体系中一颗独特的明珠。

在和平时期,屯堡中的百姓们在外辛勤耕种,或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为生活奔波劳作。

而一旦战争来临,他们便迅速聚集进堡,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形成攻防一体的战斗集体。

这种模式将日常生产与军事防御紧密结合,优点显而易见。

百姓们平时积累的物资储备,使得屯堡在战时具备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无需频繁从外界运输物资,大大增强了其持续作战的能力。

而且,屯堡内的居民熟悉周边地形,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行防御和反击。

然而,屯堡的缺点同样十分明显。

它需要依山而建,多分布于山峦众多的地区。

这种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屯堡在平原地形中显得极为被动。

在平原上,屯堡的城墙往往过长,这就给敌方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

敌方军队可以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兵力对城墙的某一处进行强攻;

一旦城墙被攻破,屯堡内的军民便陷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为了弥补屯堡在平原地区的劣势,明朝建造了辅堡——卫堡。

卫堡作为屯堡的外围防线,是一种堡门小而低的纯军事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