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担忧不无道理,长洞的支撑问题确实是开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众人陷入沉思,都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而朱有建则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等待着他们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轨车的顺利通行扫除这一巨大障碍。
王承恩微微眯起眼睛,陷入对历史的回忆之中,缓缓开口说道:
“北宋初年,雄县到永清曾有一百六十里的地下通道。
这通道离地面距离足有五丈,内部宽达两丈,高一丈,皆由砖石垒固而成,当时连战马都可以通行。
即便处于水网纵横的地带,这条通道依旧稳固,维持了一百多年之久。
如今要在山体里钻洞,与之相比又有何困难呢?”
曹化淳和方正化听闻,皆陷入沉思,随后脑海中渐渐浮现出相关记载。
他们齐声说道:
“宋史里确实有此记载,雄县、霸州、永清的县志也有明确记录。
这通道乃是宋军对抗辽军时所建,对后来促成‘檀渊之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有建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此前对这段历史竟一无所知。
此刻,他内心对宋人的土建能力简直叹为观止。
在那个完全依靠人工挖掘,仅靠砖石做支撑的年代,宋人究竟是如何挖出这一百多里长,离地好几丈的运兵通道的?
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壮举,朱有建心中满是钦佩。
方正化兴致勃勃,又提起更为久远之事:
“汉初之时,韩信与项羽在江边作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韩信曾挖了一个藏兵洞,就在应天府南京的江北浦子市南门外‘中敌台’,此洞直通乌江边。
这藏兵洞同样可行马,战车也能顺畅通过,长度达二百余里。”
众人听闻方正化所言,皆露出惊叹之色。
朱有建更是满脸震撼,他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古人挥舞着工具,在地下艰难挖掘的场景。
这些伟大的工程,不仅是古人智慧与毅力的象征,更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且建设工期不会太长,毕竟楚汉战争不可能打了几十年。
曹化淳沉思片刻后说道:
“这些历史事例表明,无论是雄县的地下通道,还是韩信的藏兵洞,都证明了古人在地下工程建设方面有着卓越的能力。
如今我们在山体里钻洞,虽面临一些困难,但借鉴古人的经验,再结合当下的技术,定能找到解决之法。”
方正化点头表示赞同:
“没错,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工程中汲取灵感。
比如雄县通道的砖石垒固方式,或许能为我们在山体洞穴的支撑加固提供思路。
而韩信藏兵洞的长度与通行能力,也让我们对挖掘长距离通道充满信心。”
朱有建目光坚定,扫视众人说道:
“既然古人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我们更不应退缩。
大家要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案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山体钻洞方案。
这不仅关乎轨车的建设,更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众人听后,皆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为轨车的顺利通行开辟道路。
王承恩、曹化淳与王德化听闻朱有建提及山体钻洞之事,皆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了然之色。
王承恩率先开口说道:
“太祖朝时,宋翰林宋濂曾对藏兵洞地下通道进行过探寻。
那洞上下极宽,呈下行内道,以青石铺就,条石支撑垒筑。
然而,众人进入十六丈后,便只觉寒风刺骨,隐约还能听到兽吼阵阵,众人心中恐惧,便退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