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大明海师,山西大旱(四)(1 / 2)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水面波光粼粼,一直铺展到天际,根本望不到边。

从辰时出发,到申时中,他们总算见到了湖心岛——土木堡。

这座孤零零立在水中央的岛屿,曾是明朝的卫堡,如今却像汪洋里的一叶孤舟。

靠近土木堡,竟发现有登阶,还有能系舟船的桩砫。

卢九德瞧着,估摸着是主子留着观景用的,才特意弄了这些。

登上土木堡,众人更是惊讶——岛上的设施竟完好无损。

床铺、桌椅样样齐全,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随时会回来一般。

站在堡城墙上远眺,眼前的景象更让人屏住呼吸:

入眼全是浩渺汪洋,水天连成一线,压根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

“诸位请看。”

一名随行的水文官指着不远处的刻柱,

“水位离中位还有一截,红线标着高位警戒线。

这么看,如今的水量远没到蓄塘的承载极限,难怪下游水位跟枯水期比变化不大。”

范景文抚摸着古老的城墙砖石,思绪翻涌:

“若早二百年有这蓄塘,鞑靼怎敢觊觎我大明京畿?”

他声音低沉却有力,目光却锐利如炬,

“那场令大明蒙羞的京城保卫战,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众人默然。

眼前的蓄塘哪只是项水利工程,更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着大明的兴衰荣辱。

它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远见,也寄托着后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在这片汪洋之上,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更稳固的大明,一个不再被水患困扰的强盛帝国。

黄守才站在城墙上,极目远眺西面的水域。

水面平静得像面镜子,连一丝波澜都没有,仿佛倒映着夜空的星辰。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按这水面的平静程度推断,西面定然直抵洋河与桑干河的汇流处。”

说完,他自己也陷入了沉默。

其他三人面面相觑,同样说不出话来。

这蓄塘的范围,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整个蓄塘该是枣核形状,妫水洼到汇流域是长头,以土木堡为中心的南北区域是短头;

这般规模的水利工程,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再看这土木堡的土质基础。”

张国维蹲下身,手指轻轻划过城墙下坚实的夯土,

“夯得这么紧实,水浪冲击竟没一处溃破。”

他抬头望向远处,

“别看土木堡相对整个水域不算大,可要完成这样的工程,绝不是几个月能成的。”

范景文默默点头,心里却早已翻江倒海。

作为治水专家,他们太清楚修这样的蓄塘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更别说保持如此平整的水面和坚固的基础。

既是皇帝的旨意,其中必有玄机,此刻猜测也无用。

“回京后直接面圣便知分晓。”

他最终说道。

夜幕降临,土木堡上凉风习习,带着水汽的清爽拂过脸颊。

不懂治水的人早已沉沉睡去,唯有范景文等几位行家辗转难眠。

他们睁着眼睛望着天上的星辰,心头五味杂陈——

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被这般“碾压”,既有对自身学识局限的惭愧,更有对这不可思议工程的深深震撼。

远处水面传来轻微的水波声,像在低声诉说着某个藏了许久的秘密。

范景文轻叹一声,披衣起身,独自走到城墙边,望着茫茫水面,继续琢磨这蓄塘的谜题。

晨曦初露时,蓄塘上笼着一层薄薄的水雾,像披上了轻纱,给这片浩瀚水域添了几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