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无力(1 / 2)

墨卿行 泡沫大王 1123 字 1天前

闵通判搁下狼毫笔,心中暗自得意。这些时日他可是没少往祝参政府上递帖子,早探得祝文近来颇得陈巡抚青睐,即将调任盐茶道这个肥缺,这分明是为日后升迁铺路。

不过,林彦秋怎的突然想起申宁来?哦,是了,申宁调任沧州府礼房主事,还进了议事堂...不对!这里头必有蹊跷,得找人打探清楚。

半个时辰后,闵通判斜倚在黄花梨罗汉榻上,听完心腹的禀报,不由得翘起二郎腿,抚须讥笑道:"愚不可及!"说的是谁,不言自明。

当日午间,林彦秋在醉仙楼设宴款待申耀。午后便带着姚杏儿去拜会杜子腾,托他在苏州照应一二。

次月初一清晨,姚杏儿将林彦秋送至院门。林彦秋整了整官袍道:"且先安顿下来,余事我自有安排。若在苏州烦闷,便回简氏别院小住。"

姚杏儿福了一礼:"妾身省得。苏州那边的茶商,妾身还有些旧交情,待铺面打理妥当,再回来看望老爷。"

回到沧州府衙,周一的议事堂例会如期举行。林彦秋端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冷眼瞥着列席旁听、坐立不安的石通判,心中暗哂。平心而论,他倒是欣赏石毅的才干,此人确是个能做事的,只可惜不该给杜北丰当马前卒。

近来杜北丰自觉羽翼渐丰,竟想独揽大权,这是林彦秋断不能容的。他欲在沧州推行新政,若处处受人掣肘,如何施展?杜北丰不识大体,只顾中饱私囊,既碍了林彦秋的事,自然要针锋相对。

按杜北丰授意,石毅呈上《抢抓农时,大兴桑麻,振兴沧州农事疏》。林彦秋始终冷眼旁观。这奏疏不长,片刻便诵读完毕。杜北丰捋须环视众人:"诸位同僚,可有高见?"

田主簿第一个起身拱手:"下官有一事不明。林大人既掌一府钱粮,此等要务,怎的未见商议?"他早看过这奏疏,却故意发难——既知林彦秋未曾过目,自然要替主子出头。

"此疏确有些仓促,"石通判支吾道,"不过劝农司议事时,林大人是听过梗概的,事后也抄送了一份..."说着,眼神飘忽地瞥向杜北丰。

杜北丰捋须笑道:"本府已阅此疏。底下官吏的拳拳之心,总要体恤才是。"言下之意:你林彦秋莫非要与阖府州县官为敌?这可是众望所归。

林彦秋不疾不徐地举起象牙笏板:"下官并非要阻挠众意。只是此疏所议,既欠周详,又失严谨。"他环视众人,"试问:栽种何物?栽种几何?可曾走访市集?沧州多山,垦殖经济林木关乎万民生计,岂能率尔操觚?"

"下官提议,由户、工二房各遣干吏,会同市井牙行、老农耆宿,详考物产行情,再请精通农事的师爷参详,拟定稳妥章程。前任知县好大喜功,强令栽种漆树,结果如何?百姓血本无归!若为政绩再行此等害民之举,只怕百姓要指着衙门骂我们'刮地皮'了。"

"善哉斯言!"方俊琪轻抚案几,含笑道:"林大人自到任沧州以来,政绩斐然,有目共睹。诸位可曾想过,为何林大人总能切中肯綮?无他,唯'格物致知'四字而已。"

三位同知显然沆瀣一气。唐主事与毕主事本欲帮腔,见势不妙,俱垂首噤声。杜北丰胸口发闷,瓮声道:"诸位同僚若有异议,但说无妨。"

礼房申主事举笏道:"下官以为林大人所言,合乎天理人心。"

按察佥事康继宗亦举笏:"本官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