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东哥继续说,“室内布置上,人死之后各屋里所有镜子、悬挂的字画、箱柜上的铜活全用白单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摆的带有彩花的摆设都转向后面,重孝子屋内的床单、门窗挂帘、椅套垫等全部换上白布的。外厢布置上,所有各房门都用白纸封其中心,像贴春联一般。街门的门框、门心也封白纸。”。
“哦,这些东西都没有听说过。”王二哥说。
“按照古仪,还有很多东西。”东哥说,“准备了上述东西,下面便开始向亲戚朋友报丧。旧时候报丧帖是粉色纸条,以家中老仆人的名义出帖,其内容为:家老爷(或老夫人、大老爷、大夫人)讳XXX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订于X月X日X时大殓,特此奉闻。家人XXX叩禀。其帖一般到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赶印若干份,分送亲友,以此迎接吊唁之人。再立丧榜,丧榜形似旧式大帽镜,上装一花牙子帽,高约5尺左右,宽3尺,中心用白纸写文,放在大门内。后挂佐钱纸,黑漆木杆,头装白铜如意钩,挂上白纸一缕(上琢钱印),每串三条,角相连,下端剪成尖头形(男性)或凹形(女姓)。按死者年岁而定条数。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门过道。并立幡杆,在大门外用三棵杉篙,上涂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杆顶装一纸糊的‘童子骑仙鹤’。注意,如死者父母均在世,不封门,不立幡杆,其灵床也不能停在过堂屋,要停在旁屋。”
“现在基本上不搞这些,形式和程序都简单化了许多。”王二哥说。
“对,在古时候,按照礼制,肯定要严格得多。”东哥继续说。
“接下来是小殓,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边各层寿衣则由忤作办。
“领香,人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先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献孝与送孝,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有句谚语叫‘孝子头,满街流,见了谁都先叩头’。姑爷辈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线罗马褂,帽子上加一条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带,孙姑爷则在背后加一红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