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颓废的赵恒(2 / 2)

赵恒颓唐地低下头,双手无力地垂在身侧,仿佛连抬手擦拭泪水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的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只能被迫接受梁山的苛刻条件,以换取暂时的安宁,可未来的宋国又将何去何从,他却毫无头绪,满心的迷茫与恐惧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来人,上酒!”赵恒声嘶力竭地吼道,此刻的他,满心的痛苦与无奈,仿佛只有借酒才能稍稍驱散心中那如影随形的愁绪。

不多时,几个宫女战战兢兢地端着酒壶、酒杯快步走进寝宫。她们低着头,不敢去看赵恒那布满泪痕、憔悴不堪的面容。将酒具放置在桌上后,便匆匆退下。

赵恒摇摇晃晃地起身,趔趄着走到桌前,一把抓过酒壶,也不用酒杯,直接对着壶嘴猛灌起来。辛辣的酒水顺着喉咙流下,呛得他剧烈咳嗽,但他却丝毫不在意,只是不停地大口吞咽着,似乎想要用这强烈的刺激来麻痹自己的神经。

酒水顺着他的嘴角溢出,打湿了前襟,可他浑然不觉。他一边灌着酒,一边喃喃自语:“朕的江山……朕的子民……朕为何如此无能……”话语间满是自责与悔恨,声音带着哭腔,在寂静的寝宫中显得格外凄凉。

随着酒意上涌,赵恒的眼神愈发迷离,身体也渐渐支撑不住,瘫倒在椅子上。但他仍死死抱住酒壶,仿佛那是他此刻唯一的依靠。在酒精的作用下,他的脑海中不断闪过出征前的雄心勃勃、战场上的惨烈厮杀以及朝堂上大臣们的争论,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如同噩梦般缠绕着他,让他痛苦不堪。而他,只能在这无尽的痛苦与悔恨中,借酒消愁,等待着不知是福是祸的未来。

三日过去了,赵恒就像被抽走了灵魂一般,将自己彻底封闭在寝宫内。连续三日,他未曾踏出寝宫一步,仿佛外面的世界与他毫无关系。

这三日里,大臣们心急如焚,纷纷前来求见,可无一例外都被挡在门外。哪怕是赵佶亲自前来,也只能无奈地被阻挡在宫门之外,吃了闭门羹。整个皇宫都被一种压抑且焦虑的气氛所笼罩。

只有负责送酒水的内侍能够进出寝宫。每次内侍出来,都会带回赵恒安然无恙的消息,这才让大臣们稍微松了口气。然而,天子如此不顾朝政,整日只顾着借酒消愁,又怎能不让满朝文武忧心忡忡呢?毕竟,与梁山的议和事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可是关乎宋国存亡的大事,急需天子定夺和主持大局。

朝堂之上,大臣们聚在一起,忧心忡忡地商议着对策。李邦彦眉头紧皱,满脸忧虑地说:“如今和谈正处关键时期,圣上却如此消沉,这可如何是好?若因圣上的缺席,致使和谈出现差池,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王黼也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叹道:“是啊,圣上此次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一时难以振作,可国事不等人呐。我们必须想个办法,让圣上尽快出面主持大局。”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可终究也没能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家只能在焦急与无奈中,期盼着赵恒能早日走出寝宫,重新肩负起天子的责任,带领宋国度过这艰难的时刻。而此时的赵恒,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世界里,对外面的一切浑然不知,任由时间在酒精的麻醉中缓缓流逝。

文武百官实在无计可施,面面相觑后,只能再次恳请赵佶出面。赵佶深知局势危急,也不再犹豫,带着几分决然,不顾侍从阻拦,径直朝着赵恒的寝宫闯去。

踏入寝宫,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只见赵恒头发蓬乱,眼神迷离,衣衫不整地瘫坐在地上,身旁摆满了东倒西歪的酒壶。看到这副景象,赵佶心中又气又急。

“你看看你这副模样!成何体统!”赵佶怒目圆睁,大声怒斥道,“身为一国之君,遭遇些许挫折便如此一蹶不振,你将祖宗基业置于何地?将万千臣民置于何地?”

赵恒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透着一丝迷茫与倦怠,似乎并未完全听清赵佶的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咧了咧嘴,发出一阵带着哭腔的苦笑:“些许挫折?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朕要割地赔款,受尽屈辱,这叫些许挫折?”

赵佶走上前,一把夺过赵恒手中还攥着的酒壶,狠狠摔在地上,酒壶瞬间破碎,酒水四溅。“正因局势艰难,你才更该振作!”赵佶声色俱厉,“如今和谈正进行,你却躲在这里借酒消愁,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宋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吗?你若继续这般颓废,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又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赵恒被赵佶这一连串的质问震得清醒了几分,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与挣扎。他缓缓站起身来,身形摇晃了几下,终究还是稳住了。看着赵佶,他嘴唇颤抖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一时语塞。

赵佶见赵恒似有触动,语气稍微缓和了些,但仍严肃地说道:“国难当前,你是天子,必须肩负起责任。现在不是自怨自艾的时候,振作起来,率领群臣共渡难关,才是你该做的。”

赵恒低下头,沉默良久。终于,他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的光芒,仿佛在这一刻,重新找回了作为天子的一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