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皇帝和皇叔的双簧(2 / 2)

他顿了顿,字斟句酌:“成都、天府、绵竹三位公主,深明大义,曾有自请之举,孝心可嘉。其封号,当率先依制改为郡主,以为宗室表率!其原有俸禄、待遇……可暂维旧例一年,以示体恤,一年后按新制执行。” 这是对蜀王一脉的最终决定:名实皆降,但有缓冲期。

“至于栎阳公主、长安公主、蓝田公主……”秦济的语调变得更具弹性,“其‘公主’尊号,念及太祖特恩及诸王情面,可暂时保留。然其禄米、仪仗、属官等一切待遇,自即日起,严格按郡主规制供给!宗正寺需严格核查,不得逾矩!此乃‘名’存‘实’正之策。待日后再观情势,徐图彻底厘清。” 这是对其他王府的妥协:保留“公主”虚名,但削夺所有超规待遇,先做到“实”合礼法。将最难的“名”的问题暂时搁置,以换取推行阻力最小化。

“王卿,”秦济看向王安石,“礼部需即刻着手修订《宗藩礼制》细则,将亲王女封郡主等定制明文重申,并拟定未来公主封授之严格规条,杜绝后患!”

王安石眉头微蹙,但很快舒展开。他追求的是礼法秩序的根本确立,王妃正位、蜀王一脉公主封号实质降格、其他公主待遇降至郡主标准,并着手修订《宗藩礼制》杜绝后患——这四点核心目标均已达成。虽然栎阳等公主保留了“公主”虚名,但名实分离本身就是对逾制的否定,且皇帝明确表示“徐图彻底理清”,这已是巨大的胜利。他躬身道:“陛下圣明!礼法昭彰,纲纪可期。臣领旨,即刻着礼部详议修订细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司马光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看看,王介甫,陛下采用的是我的提议,这次是我赢了!

接下来,一圈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秦友,这个一言不发的荣誉宗正卿上。如果说赵普、苏氏兄弟、王睿等人不发言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质上就是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见不合,那么秦友的一言不发就很耐人寻味了。

毕竟,这件事情波及到了秦友的三个女儿。

“陛下。”他缓缓开口,语气里是深思熟虑后的沉稳,“老臣听明白了。陛下欲正礼法、清积弊,此乃社稷之福。太祖恩典深厚,逾制封赏,陛下今日欲拨乱反正,合情合理,更是维系朝廷纲纪的长久之计。”

他微微停顿,目光坦然直视秦济:

“至于栎阳、长安、蓝田,她们是老臣的女儿。陛下保留其‘公主’尊号,已是念及太祖特恩及宗室体面,老臣心中感念。然礼法既明,亲王之女本应为郡主,陛下能允其存‘公主’之名,已是天恩浩荡。其禄米、仪仗、属官等按郡主规制供给,本就是应有之义,老臣绝无异议!身为宗室,更应为天下表率,岂能因一己之私而坏朝廷法度?陛下此策,既全礼法,又顾亲情,老臣深以为然!”

桓王这番话,立场鲜明,掷地有声,充满了对皇帝决策的理解与支持。他主动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明确表态支持对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公主”们进行待遇削减。这不仅是对皇帝权威的拥护,更是向整个宗室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连最直接利益受损的桓王都支持改革,其他人更应遵从!

秦济的目光与桓王沉稳而坚定的眼神交汇,眼中闪过一丝由衷的赞许和更深重的信任。他深知这位四皇叔的表态分量有多重。他站起身,绕过御案,走到桓王面前,郑重地扶住他的手臂,语气诚挚而带着敬意:

“四皇叔!” 秦济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您深明大义,胸怀社稷,以宗室为重,以国法为先,实乃朕之股肱,宗室之楷模!有皇叔此言,朕心甚安,推行此策亦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