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微微点头,表示赞许其理解的某个要点;
或是在甘罗阐述得最激动时,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要害的反问,如“若魏不受压,反与韩合纵抗秦,此策之后手何在?”、“抚韩之利,当以何物为饵?秦之府库,可堪此耗?”、“此策见效需几时?期间若有他国变故,如何应变?”
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引导着甘罗去深入思考策略背后的潜在风险、执行的具体难点以及更长远的影响,像精准的刻刀,试图雕琢这块璞玉过于锋芒毕露的棱角。
甘罗反应极快,思维跳跃灵动,常能举一反三,对秦臻的反问往往能迅速回应,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和远超同龄人的、饱览群书积累下的底蕴。
尤其在涉及邦交谋略、法家权术时,他更是妙语连珠,灵感迸发。
交谈之中,秦臻的目光始终沉静地观察着甘罗。
看他听到精妙处时眼中迸发的如同星火般的光彩;
看他争论时那股毫不掩饰、如同出鞘利剑般的锋芒;
更在被自己提出关键问题暂时难住、或被自己沉稳有力的逻辑说服时,他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带着不服输却又不得不服的反思与信服……
这一切细微的流露,都让秦臻心中对这位少年英才的评价愈发清晰:
“不愧是甘茂之孙,家学渊源,天资颖悟,思维之敏锐、反应之迅捷、辩才之机锋,确为世间罕见之奇才。
此子若得良师引导方向,自身再善假于时代之势,未来成就,或真能追及其祖,甚至青出于蓝,堪为大秦未来栋梁之材。”
然而,在那份由衷的赞赏深处,也悄然升起一丝极其轻微、不易察觉的惋惜与高度的警惕:
“只是......锋芒太露了。言语过于犀利直切,锐气太盛,急于在人前展示己能,对权术机变之道兴趣过浓,少了些沉潜与厚重。
少年得意,又身处相府那等复杂漩涡中,这份锐气,极易被他人利用借力,伤人而不自知;亦或遭人中伤,使其锋芒过早折损。璞玉虽佳,尚需时光与挫折细细打磨其棱角,涵养其内蕴之坚韧与胸怀天下之格局,否则,恐难成大器,反遭其咎。”
他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一旁始终沉静倾听、目光专注内敛的萧何,两人性格气质的强烈对比,让秦臻心中的图景变得更加清晰:
一个如深埋地下的矿脉,沉稳坚韧,厚积薄发,专注于根基与条理,是未来治理帝国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
一个如刚刚出鞘的短匕,寒光四射,锐不可当,擅于捕捉时机,破局开路,若能善加引导,收敛锋芒,涵养韧性,便是未来开疆拓土、纵横捭阖、应对复杂局面的无双利器。
这一静一动,一内一外,一务实筑基,一锐意进取……若能相辅相成,互补长短,互为臂助,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大秦未来不可估量的力量组合。
想到这里,秦臻看着眼前这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才华横溢、光芒耀眼的少年,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对未来的深邃期许。
他心中那幅关于如何塑造未来帝国治理基石的蓝图,似乎又增添了一块至关重要、极具潜力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