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是将本应归国库的收入转入私人腰包。
更糟糕的是,禁海政策让明朝水军形同虚设,倭寇在中后期更是肆无忌惮。
当时的倭寇已不只是猖獗,大量浪人在日本岛难以立足,稍有胆量便敢来大明冒险。
只要有船只突破海洋阻隔,面对几乎不存在的海防和**的地方卫所,他们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小主,
更令人愤慨的是,即便到了这种地步,仍有不少本土商人不但不出资出力防御,还积极配合倭寇活动。
在明朝中后期倭寇最为猖獗之时,至少一半所谓的倭寇,实则是大明某些海盗和商贾势力派人伪装的。
可以说,那时的大明在海上已完全不设防。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这个星球上的资源、土地、粮食等一切财富,就这样被欧洲强盗近乎白捡般掠走。
然而在这个时代,若论国家实力,大明才是最强的啊。
大明在人口、粮食储备以及军事等方面均处于劣势。
尽管是最强盛的国家,却因统治者目光短浅,将各类资源拱手相让,还给予对手数百年安稳发展的时机,最终丧失世界主导权,这是何其悲哀之事,更是令人痛心之举。
听完胡大老爷的话,朱元璋脸上刚消散的怒意又浮现出来。
胡大老爷舔舔嘴唇,随即说道:“虽然这些商人罪无可赦,但禁海令从臣的角度看,仍有不足之处。
”
朱元璋闻言愣住了。
他本以为胡大老爷会认同他的决策,没想到转而批评禁海令有问题。
胡大老爷一向行事诙谐,但在大事上从不让朱元璋失望。
即便朱元璋对此不满,仍冷静回应:“那你具体讲讲,咱们一起研究研究。
”
胡惟庸见朱元璋并未发怒,松了一口气。
只要还能沟通,就有机会说服他。
胡大老爷擅长言辞交锋。
他调整神色,严肃地说:“首先,禁海令会阻碍经济发展。
陛下要知道,经济不仅仅关乎商人的盈利。
”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税收收入、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某个地方以制作瓷器闻名。
这里的人不仅可以在工坊打工增加收入,还能按时缴纳税收。
而那些做瓷器生意的商人,一旦赚到钱,就会继续投资,修建更多的工坊,雇佣更多的人。
这样下去,这个地方的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
胡大老爷对“经济”这一概念的阐述让朱元璋听后陷入深思,片刻后他缓缓点头表示认可。
如今的大明,商税几乎形同虚设。
但一个地方是否繁荣,差距却是巨大的。
毕竟,百姓富足,才能多生孩子,缴纳更多的人头税。
尽管朝廷设定的商税不高,但许多有实力的商人早已找到避税的方法。
没错,即使大明现有的这点微不足道的商税,他们也毫不在意。
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分散收入,直至完全规避。
然而,无论如何,一个地方经济若能发展起来,对官府和百姓都有莫大的好处。
不说别的,就是让普通百姓做些小生意,生活也会改善很多。
更不用提地方富裕后,官府也能多出一些银钱用于修缮水利、清理沟渠。
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这番话确实有道理。
看到朱元璋表情逐渐放松,胡大老爷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嗯,能听进去就好。
生怕像颗炮仗一样一点就炸,那样就没得谈了。
得赶紧走人,多待一秒都觉得是对生命不敬。
但现在嘛!
胡大人倒不介意给朱元璋上一课。
“陛下,经济问题还得换个角度思考。
”
“您之前批准的那份奏折提到,商人们垂涎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不惜违法冒险。
”
“这当然是无视朝廷法规的行为。
”
“但换个思路,是不是说明海上贸易收益丰厚,才让人趋之若鹜?”
“要是规范管理,高额征税,是不是能让百姓日子好过些,国库也充盈不少?”
“既然您觉得商人的贪念压根吓不住,那这些商人不管禁令如何都会干下去吧?”
“与其让他们暗地里积累巨额财富,还拖累官员,为何不让朝廷公开征税?”
朱元璋听后来了兴趣。
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