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1 / 2)

第31章 此言差矣程嘉柔不知道要用什么表情来……

程嘉柔不知道要用什么表情来面对,眼前这个一脸诚恳的宋时。

太奇怪了!

她明明还想再劝宋时回家,好吧,就程家现在这个样子她回家可能也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或许能让楚氏偏执的样子回归正常一点。

也许,她也只是想要找个人和自己一起承担起现在这个难堪的场面。

“女子……怎么……怎么能……”只是数十年来礼教精心禁锢出来的想法,虽然因为退婚流放一事摇摇欲坠,程嘉柔还是下意识,磕磕绊绊的想要反驳宋时的提议。

“你们现在不也是在永明城干活才能换到每天的饭食,相比那些体力和重复的活,你学识丰富,文采斐然,对于人情往来和管家也是得心应手,明明有更轻松的活可以换取生计,为什么要让自己去干自己不擅长的活?”

程嘉柔被宋时夸的有点不好意思,她倒是从来没想过,宋时是这样看自己的。

宋时混不在意这些无力的拒绝词直接反问:“你想一直住在大通铺里吗?和一群陌生的女人?”

程嘉柔面色惨白,想到了之前那些不好的回忆。

最后仿佛下定论决心一般:“我会去考!我可以!”

宋时看着小女孩纠结又坚定的样子,有些想笑,她现在这样倒是比起记忆里傲气端庄的程家大小姐看起来鲜活的多。

她也不想压榨未成年小孩,即使她和龚大人商量着制定了选材令法,但是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遍地文盲的现状根本不是一两个夜课能改变的,现在这个时代想要普及义务教育实在是难如登天,但是再难她也要一步步的去试,去做。

永明城地处偏远,如果不是有地炕,在小冰河时期的辽东之北,根本没有多少人类能够存活。

哪怕提高待遇也没有多少乱世之中本就珍稀的读书人愿意过来教书,所以她才提议龚大人上旨把永明城定为流放之地,圈一些特殊人才过来。

大魏的官员,基本都是举人以上的学识,能做官的基本上也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人才了,让这些有污点的人过来教书启蒙也算是物尽其用。

不过朝廷定下来的特赦条件是真的狠,只是,再狠也还是留下来了一线生机。

选材令法就是她给这些犯官们松的一道绳索,只要三年内能教出三个以上通过甲等选材的人才,虽然不能回京解除流放,但是在永明城的日子怎么过还是可以商量的。

这些犯官一来,先找借口送去苦役那边感受一下人间疾苦,再调回来教书育人,不仅要教,还要好好教,毕竟永明城可没有那么多千里迢迢运过来的粮食养废物。

永明城,实在是太缺人了。

只有把永明城的夜校办起来,她才能源源不断从里面挑选她所要的人才。

至于性别,在匮乏的人力缺口面前,都要为她的选拔计划让路。

她把选材令法分的非常细,除了甲乙丙丁之外的大级别考外,每个等级还细分了更小的类别。

甲等选择更多,直接从低级的能力者中抽出来去干更能体现出自身能力的活,就算是丁者也有抄写和其他业务等着。

虽然现在看着只是在这个边域小城放宽了吏的标准,连官的影子都没有触碰到。但是长远看来,只要掌握了权利和独立的滋味,她不相信所有的人都愿意轻易的放手。

稳定的独立收入来源和掌控事物的权利,

是会让人上瘾的。

她无意对着大魏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直接发起冲锋,鼓吹性别平等,但是她愿意在所有能做到的地方,为女性争取更多尝试的可能,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会走路的,只要能有可以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程嘉柔回家的时候拿着宋时给的一块令牌,还有些恍惚。

她还没来得及打听更多宋时现在生活的信息和选材考试的细节,只是和她聊了一下永明城的现状,以及选材令法的规划,就看到宋时被人拉着要去处理什么事情。

她们说着她听不懂的话,但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那么认真严肃。

这是她从没有接触过的宋时,他们严肃的样子就像她偶尔在父亲书房看到父亲和同乡一起讨论朝政时的的那样专注,仿佛有着一个更加广阔远大的世界。

程嘉柔带着一脑子的思绪回了家,却看到在门口父亲和一个同为犯官的同僚黄昌溯,正坐在门口说话。

那人也是和父亲一样是因为党争之事被检举揭发一同沦为犯官的,因为和程德政是同一政党,又是一同发配永明城,同住犯官院自然关系还算熟络。

对方面容苦涩,明明衣衫单薄的站在雪中,却浑然不觉,只是一心拉着程德政说话,都没注意到程嘉柔的到来。

“我说程兄啊!这世道真的太难,我如今只盼自己恨不得早死过去!才能不看这污浊世间!”

程德政面色也有些冻的发白,但是几次劝对方回屋再说,对方却硬是不肯,只能顺着对方的话:“黄兄何出此言,我们刚从苦役营出来更要保重自身,听说明日夜校就能开课,我们只盼还有回京之日啊!”

对方讥笑一声:“夜校,你是不知道啊!对方教课的除了我们这些犯官之外,还有!还有!还有一群女子啊!!!”

他说着说着更是激动了起来:“程兄你不知道啊!我家娘子,我家娘子已经去那个所谓的选材考试,说要考个甲等文凭去做个小吏或者夜校先生,要做那等抛头露面之举啊!我实在是,实在是无脸见人啊!”

程德政有些吃不消对方的激动,只能安抚道:“教书育人也是一项德政,不算什么的,黄兄你放宽心些。”

“我黄家数代书香门第,虽然不算什么世家豪族但是也是清誉满门,如今先是沦落到流放千里到这穷苦蛮夷之地,现在连家眷都要为了一口饭食如此丢人,说是教书,呵,书院何等地方怎会收容妇人,只怕是去那等腌臜之地……”

对方还在悔恨欲死的倾诉着,一副全世界都对不起他的样子。

旁边听的程嘉柔却是火上心头,这一路上,黄夫人一介女流,为了照顾黄家人一家老少,可谓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才护住了一家人平平安安到达永明城。

但是这一路上的黄昌溯却只会抱怨,痛哭,什么都不管不顾,而此时又在这里抱怨连连,还口出恶语,诋毁不断。

程嘉柔握着宋时给的令牌,忍不住冲了上去反驳道:“我看世叔此言差矣!”

第32章 对峙程德政正和黄昌溯说着,心下虽然……

程德政正和黄昌溯说着,心下虽然厌烦,但是也不好脱的开身,只能先应付着。

转头却看到一向端庄懂事的女儿脸色涨红着冲了过来,全然没有平日待人接物的礼数,还插嘴长辈之间的交谈。

他沉下脸,连忙低喝道:“嘉柔你在的礼数呢?还有一点规矩吗?!这是你世叔。”

一边歉意的对着黄昌溯道歉:“小孩家的年纪小不懂事,是我没教导好,养的她猖狂的样子,黄兄不必和她计较。”

程嘉柔听到那句猖狂的评语,原是三分气也升腾到了十足十,忍不住反驳道:“如今国运低迷,京都沦陷,被迫迁都,我等流放之民,虽然犯错,但是朝廷依旧还给予了一线希望,让我等教化民生,将功赎罪。”

“且不说,人不分男女老弱,见得如今国土沦丧,均有报国之心。事虽小,职虽卑,却也是皆在报效为国。永明城人少事多,开辟在即,事物繁忙,这才想要人尽其用,男女老少各司其职,只因能力分人。”

“黄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这一路上陆行航运,上下打点甚为出色,如今更愿为了永明城的建设投身报效。却不想世叔眼中尽是些蝇营狗苟,语出卑劣,句句指在消磨贵夫人一腔热血报国之心。”

“只道花木兰从军报国是忠孝两全,明明贵夫人德才兼备,口算心算一船人无出其右,船上算账以代米食时,世叔不说米陈粥稀,如今正是永明城求贤若渴,官府出令,正经聘请,尊夫人也是有心报国却被你困居于闺秀之间……”

程嘉柔噼里啪啦就是一顿连续输出,说的对方脸色涨红,支支吾吾毫无还手余地,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

旁边的程德政却是脸色铁青,毫无一丝颜色。

他看着侃侃而谈的女儿,心中那把积攒了数月的心火却烧的越来越旺。

终于忍不住伸手,对着程嘉柔,伸手就一巴掌。

“啪”的一声,清脆的耳光声回荡在半空之中。

这一巴掌,打的程嘉柔背过身去,脑瓜子嗡嗡作响。

周围顿时一片寂静,原本还在组织语言的黄昌溯嘴唇微抖,半响也说不出来一句话,最后只能苦笑着拉住了程德政的手:“程兄,是黄某的错,令爱言之有理,是黄某今日失态了,还是改日再聊吧。”

不等程德政说话,就飞也似的跑了,转瞬消失在门墙之中。

只剩下漫天飘雪中那对父女。

程嘉柔抬起眼看向程德政,不可思议的看着程德政。

从小到大,程德政对于长女从来都是偏爱有加,哪怕发现女儿并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只是表面上稍微冷淡了一些,但是衣食住行却并没有丝毫改变,而他对于宋时的态度也并无增添半分偏爱。

她一直以为自己的特殊的,所以她明明看到了宋时的马车上那匹马有异样的痕迹还是选择忽略。

她明明看到了宋时落崖后父母之间诡异微妙的对峙也选择视而不见。

她甚至在宋时明确表明不会回去,她已经把命还给程家后还是不愿深思。

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直面,她最敬重的父亲,是个为了利益可以对自己亲身女儿下手的人。

“父亲,我有哪句话,说的不对吗?还请指正。”她感觉到脸上肿胀火辣的痛感,嘴里腥咸的滋味。

但是心中泛起的那股痛苦才是让人欲呕的根源。

她直起身子,就像一颗被狂风吹倒的傲菊,继续问道:

“是不应该报效国家,还是不应该报效朝廷,毕竟,父亲可是因贪污被流放千里的犯官,不想报效国家也是应有之意。”

“哦!或者说女子就应该一辈子待在闺房,等待着父亲的安排?”

“有用的时候被拉去联姻,没用的就推下悬崖……”

“住口!”程德政怒不可遏!哪怕被下令流放的时候也不曾崩过半分的仪态风度,此刻荡然无存。

他恶狠狠的看着程嘉柔,那眼神不像是看自己的女儿,反而像看什么仇人一样:“你母亲到底和你胡说了什么,让你这样不分尊卑,语出狂言,忤逆不孝。”

程嘉柔感觉自己全身都在战栗,但是握着手中的令牌,又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勇气。

“母亲什么也没说,我只是亲眼看到了,宋时的马车坠崖的时候,马夫根本不在车上,马的屁股上还有一把匕首。”

“那个马夫,是出行前,你特地调到宋时那边的。”

程嘉柔说完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正好躲过了程德政气急败坏的另一边巴掌。

她正要转身就跑,却看到程德政愣愣的站在原地,并没有继续打她,而是看着她后面的地方。

程嘉柔转头

看向后面,却看到楚氏就站在她的身后,不知道站了多久,肩上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雪花。

楚氏脸色平静,没有一丝波动,只是静静的站着,却好像从来没有离去过。

半响,她笑了一声,走过来,看着程嘉柔红肿的那一边脸颊,伸手轻轻的拂了一下:“这么大了,娘都没打过你。”

程嘉柔仿佛被猫盯上的老鼠,不敢出声,只是低下了头。

然后就看到楚氏站起来,走到程德政的面前,然后看着他那张人到中年却依然有些俊逸飘然的脸,狠狠的给了他一巴掌。

因为用力过猛,她甚至有些站不稳。

程德政抓住楚氏的手,咬牙看着她。

楚氏却浑然不觉手腕上的剧痛,只是温柔的笑着:“程郎,疼不疼?”

程德政用力把楚氏推开,看着两个站在雪中的人。

脸色猛的剧烈变化,甚至产生了一丝杀意。

但是最后,他只是狼狈的丢下一句:“疯子”就匆匆走了。

楚氏浑不在意,看了一眼缓缓起身的程嘉柔,就径自走进回了犯官院的房间,此刻正是饭点,难得犯官院的女眷房里空无一人。

程嘉柔也跟着默默的进来了,两个人坐在炕上,却半响都e。

楚氏丢给她一盒伤药:“伤了脸,难看。”

程嘉柔默默的接过,她看着楚氏手腕上的发黑的手指印。

“说吧,你遇上了谁?”

第33章 夜不收贺章跟着夜不收的领队的旗长成……

贺章跟着夜不收的领队的旗长成渠一行人在这片茫茫的雪域山林走了四天四夜后,林子终于逐渐稀疏,终于看到了远处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面依稀散落了一些蒙古包一样的房子。

他戴上防止雪盲症的护眼镜,心里想的却是宋时教他的那首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理解这种全部草原山林都被厚厚白雪所覆盖的地方,居然还能有人生存。

不过想到永明城和火炕,他心中又燃起来了几分有荣与焉。

贺章之前入了新兵营,没几日就被滴溜出来跟着龚敬去了海上围猎倭寇,凭着军功,火速胜任小队长,还没坐稳小队长的位置。

就被夜不收的旗长成渠看中,直接从龚敬的手里要了过来。

甚至没等到第二天,贺章就接到了新的任务,和领队的夜不收一起,去刺探女真部落的消息,顺便接一个人回来。

所谓的夜不收,就是大魏针对辽东女真部落所组建的特殊防守军,主要负责潜伏在女真和蒙古诸部里,一边刺探敌情建立女真的信息渠道,一边破坏对方南下劫掠的行动守护边疆安全。

作为最深入辽东边防前线的夜不收,因为其经常需要潜入敌方侦查,也是最先容易被敌方杀戮、俘虏的对象。

尤其女真对于信息泄露后的愤怒常常直接发泄在他们身上,往往导致失陷的夜不收尸骨无存或者被虐杀致死,折损率是全军之最,甚至超过冲锋营。

因此每一个能活下来的夜不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龚敬在准备来永明城时,就特地请了一支轮休的夜不收一同前来,就是想借着夜不收的内部信息渠道里应外合。

毕竟现在的女真各部早已南下占据了京师附近的和那边的反贼两两对峙,大魏这才能残喘于一端,没有被此起彼伏的起义军所赶尽杀绝,换得了一口生机。

但是这一口生机却是从辽东到京师那一线被异族入侵后的百姓所承担的,女真部落从来都有跑马圈地的传统,只要是那些女真贵族骑着马所跑圈的地,就连人带地一起沦为他们的财产。

地是那些各旗老爷的,地上的东西和人自然也是他们的。

自从入关以后,那些女真各部的贵族就开始烧杀抢掠,跑马圈地了,一开始努尔哈奇还试图收拢兵力,然后再分战利,但是没想到南下之路会顺利成那样,整个京师就这么轻易的收入囊中,得意忘形之下直接开始移风易俗推行剃头令,试图将附近的百姓从内而外彻底控制。

八旗贵族在京师种种行迹也是让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剃头令下来之后,饶是那些不太在意头顶上是谁当皇帝的百姓也纷纷南逃。

而原本就视京师百姓如自家奴婢的女真人哪里能看着自己家的财产往外跑,纷纷找上了努尔哈奇,希望能坐实跑马圈地的名分,好追溯那些逃奴的罪过,最好能抓回来归还“主人”。

整个女真人所掌控的区域都乱成了一锅粥,原本各地的起义军,在看到女真入主的乱象以后也纷纷响应抗击,毕竟比起摇摇欲坠破烂不堪的大魏,现在的异族人更为让人心神不宁。

当然,中原的泥泞之状,目前和贺章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现在主要还是要先完成他加入夜不收的第一个任务。

临行前,旗长让每个人都写下了遗书。

贺章看了一眼白纸,想来想去,最后提笔写了封信给宋时-

夜不收的小队人少而精,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跟着成渠在这雪林里的几天,贺章他一开始自傲于自己的力气过人,在队里训练的时候,除了成渠身手老辣以外,单对单的切磋中他从没落过下风。

但是到了山林野外,除了第一天,他体力保持的不错,后面的时候,这群夜不收他没一个能赶上,一直是落在最后面的那一个。

在耐力和地形辨认上他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好在要去的地方离永明城并不远,路上也算顺利,除了几只不长眼睛的野兽被烤了当宵夜,总算还是顺利找到了。

根据上次宋时捡到的那个女真族女孩阿颜的消息,因为女真部落南下,现在整个女真部的男丁一半左右全都跟着去了,一开始以为是和往常那些年一样,只是季节性的,没想到中原局势如此糜烂,女真部落直接打到了京师。

一时半会是回不来了,而女真部落这两年也因为天气寒冷后,各部族难以生存,养的牛羊都因为疫病死了大批,留在部落里的都些老弱。

眼见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南下的人却一直没有带着食物回来,即使回来的也不多,反而因为得到入主京师的消息,南下的人更多了。

留在女真本部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牛羊大半病死入冬的气温又开始比往年更低,没有那么多食物养活人口的部落已经开始放逐人口了。

所谓的放逐者,就是被部落祭祀选中的人,带上极少量的水和食物,被送到深山或远离部落的森林之中。

阿颜就是这样,放逐到森林后被花豹追杀而晕死在溪边,被宋时他们救回来的。

而阿颜所在的部落正好就是女真部落中和努尔哈奇关系最差最恶劣的一方。因为努尔哈齐的外公和舅舅那一支的部落就是被阿颜的部落在一次争夺水草栖息地的时候杀掉的。

后来努尔哈奇统一女真诸部,一直在有意无意的削弱阿颜的部落,让阿颜的部落逐渐边缘化。

早在努尔哈奇统一前,就有夜不收潜入过女真部落想要联合纵横其他部落分化女真,但是那一支小队全军覆没,无人生还。

而龚敬从阿颜的身上却隐隐查到了,当年那一批的夜不收的消息,甚至就可能在阿颜的部落。

阿颜的部落离永明城太近,只隔着一片森林,不好好处理,早晚也会出其他的问题。

不管是出于查探消息,还是带回情报,这一趟都必须有人要去。

况且,每一个失踪在外的夜不收,辽东军营的人都有责任将他们带回故土。

第34章 计划百里之外的贺章跟着夜不收乔装成……

百里之外的贺章跟着夜不收乔装成女真人做任务,在风雪之中学着如何成为

一个合格的夜不收。

把一众夜不休派出去的龚敬也正在战备训练海军,对于隔海相望的石见银矿蠢蠢欲动。

其实根据地势永明城和倭寇的本岛隔海相望,只是之前一直以为倭寇是化外之地,民风狡诈,且物产贫瘠,攻之无用,还需要大量的海军海船,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还容易得不偿失。

毕竟不管是粮食还是生活物资都不及从中原南方购买运输过来,来的方便。

只是如今既然发现了大型银矿,自然要好好从长计议了。

毕竟永明城的物资也是要用银子购买的,虽然因为京师迁都后依赖李家军而放宽了对于军队的管制。

但是永明城现在一直是靠着大魏输血,即使有李家做保,朝中已经是颇有微词。

尤其是这次造反的大多为北方各府,富庶的南方各地便承担了大部分的税赋,而永明城就像一个抽血机,源源不断的还在**着大魏心脏所剩不多的血液。

但是大魏能够给予的财力也是有限的,为此龚敬不得不打着处理倭寇的幌子,去海上猎杀倭寇围剿老巢而收集钱财,并且占据了棒子和倭寇之间的对马岛,依靠这个必经之地一面剿匪,一面收取海上商船的税收,尤其是给倭寇本岛运输货物的外番船队。

之前为了维护航道,已经和那些外番的船队交战过好几次了,这些外番的船队,平时为商,但是一旦遇到落单的小船就会化身为盗,为此龚敬有一支海上战船经常用小货船远远的吊在前面,在海上钓鱼执法。

即使如此,这条航线并不算热门,所以来往的商船并不多,所以被龚敬来回洗刷了几次后现在收入也开始下降了,龚敬可谓心急如焚。

好在现在打听到的消息是,自从之前抗倭援朝一战后,倭寇国内现在四分五裂,倭寇本岛根本没有做主的人,才导致一众武士出海为寇祸乱沿海。

石见银矿是由其中很小的一支势力把控,龚敬现在出手,既可以摆脱南方势力的干涉,顺便扫清倭寇泛滥的源泉,拥有独立的资金来源,更重要是还能给大魏输血。

根据倭寇的证词,那可是一个大的可以挖掘数百年的银矿,哪怕对方语言夸张,只要能挖上几十年,那也是一座足以改变目前大魏命运的银矿了。

毕竟现在的大魏,就像一个被民乱,灾疫,兵祸,外敌,不断割肉放血的巨人,血液已经快要遗失殆尽了,哪怕太子剑走偏锋,招降了一大批破城洗劫豪族的流寇,但是那些钱财虽然来的快,但是也是无根之水,用一次少一次。

如同赋税一样稳定的财政来源,才是大魏能够续命的关键。

事关重大,为此龚敬必须亲自带兵去石见银矿实地勘探,扫清周围有可能崛起的本土势力,并且保证自己的能够牢牢的占据石见银矿,哪怕让倭寇本岛再乱上几十上百年也无所谓-

宋时这头也并不轻松,随着城建大半完成,夜校也慢慢建立了,除那批犯官之外,在这次的选材令倒是收获了不少的人才。

尤其是犯官的家眷们,从小处尊养优,在大通铺住了几天,只能通过劳动换取食物的日子,过了几天就老实了,为了选材令所说的单独房间待遇,纷纷站出来参加选材考试。

而且大部分成绩都还不错,基本都是甲乙级的优等生,尤其是程嘉柔,不仅参加了考试,而且还是甲等第一,算数统筹方面更是异常优秀,直接被安排入职。

除了这群犯官之外,原本的永明城居民之中也有不少人考上了乙丙级的文凭,其中不少之前的时候还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也不枉宋时披星戴月的上了那么久的夜课。

虽然犯官家眷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那些被培养起来的低级文凭才是永明城能持续选拔人才的地气,只要愿意学,上去的通道就是一直敞开的,努力就能改变目前的处境,无疑是非常诱人的。

这群能从流民群脱颖而出从海上撑到现在的人,没有谁是懒人,极端的生存环境早就帮宋时筛选过一次了。

而这个时候,宋时终于有时间空出来处理永明城的进出口问题。

永明城的进出口贸易逆差问题一直很严峻,不管是粮食还是生存物资都是由海上的商船和官船运输过来的,而永明城地处偏僻,又是快进入隆冬时节,除了之前刚到的时候,一批居民种下的大量耐寒蔬菜,肉食只能靠山里的猎物以及海鱼。

最最重要且决定永明城生死的主食一直都是靠海船运输,当地根本无法产出。

南方商业盛行,改田为桑实属常见,沿海地区适合种植的地就更少了,就连当地的人食用的粮食也大多是从湖广地区运输过来的,因此宋时能看到运送过来的粮食之中,不仅有湖广的米甚至还有交趾转运而来的大米。

现在永明城的人数还不算多,主要以士兵为主,光是军粮的运输就是大难题。

永明城本身就是海运的最后一站,除永明城隔海相望的倭寇岛以外,再无其他可以运输的港口和合适的交易对象。

现在的永明城是以大魏朝廷一力推动的非商业行为交易,对于商船来说赚的并不算多,还要经过海上倭寇海盗的层层盘剥。

永明城必须找到核心的吸引力,把只是单纯做任务变成趋之若鹜,宋时选的就是水泥和玻璃以及船业。

水泥作为建材,占地多且重,虽然不值钱,但是可以用来压仓,比起去深山找的木材所费的人力要少的多。

而玻璃就是走的倾销路线,只要她的价格比那些外番洋商万里运转的还低,她就能吸引更多的海商过来进货。

船业则是依靠港口的利器,和永明城身后还未被怎么开发过的深山巨木。

南方在经过几千年的开垦和开发后,大量的深山老木都已经被砍伐殆尽,不管是宫廷的修建还是民间富豪的房子,无一例外都是需要大量的木材进行修建。

作为现在还是主流的木制船业,龙骨的质量就相当于船的质量,龙骨的大小就决定了船的大小,海上运输,本来就是九死一生,船越大能装载的货物就越多,因此能做龙骨的巨型大树就至关重要,依稀记得代清末年想要建立军舰的时候,他们的船舰龙骨巨木还是找洋人,从其他热带国家运过来的。

在没有大型钢铁炼制方法问世的古代,巨木就是大船的唯一龙骨标准。

墨利加(美洲)太远,而长白山就在身后,并没有被女真人怎么过度开发过的山林里,有着大量的深山巨木,在水泥的加持下,修路的难度将会降低少许,山中的巨木会更容易运输出来。

而那些经过长期运行的的海船在海上也容易遭受各种损伤,而永明城就可以提供修船甚至换船的业务。

废弃下来的木屑和其他材料也能拖进造纸厂,并不会浪费。

光是港口修船和停泊这块业务就能带动永明城的商业,加上水泥玻璃以及后续准备的青霉素,以及深山中的药材业务。

只要能打通海上运输的产业链,那即使大魏那边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提供支持的时候,只要撑过今年冬天,到明年夏耕的时候,永明城就能完成真正的自给自足。

如果龚敬能再收复石见银矿,那么永明城就会从大魏的吸血负担,一跃而成为大魏最强的输血管。

对于宋时来说,玻璃对于她来说成本接近于无,不可能干不过那些洋商,哪怕是本地,也需要大量的双层玻璃代替原本的窗子。

宋时之前的玻璃数据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经过好几次的对比终于确定了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原材料和配比,可以根据需要来调配不同的玻璃液,而且还通过高温回火的工艺,也做出来钢化玻璃。

她在永明城的旁边建了个琉璃厂,带着大家一起,从最简单的玻璃窗开始做,把整个永明城的

房间窗子都换了一遍,然后才开始制作更多的工艺品和日用品。

生活在现代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玻璃的世界,建材,生活器物,包装饰品,就像古人也很难想到玻璃的用处到底有多大,所以她一直在琉璃厂忙活着,指导生产和改进工艺。

宋时后期想要做的各种化学尝试也都需要玻璃的仪器才能开始尝试,从蒸馏器,试管,或者显微镜,都离不开玻璃的存在。

贺章身上的千里镜,海船上的侦查队也需要配齐,这些都是可以提前获取战机,改变战斗的利器。

从柳树上收集的水杨酸还是太少了,只是勉强应急退烧,而且副作用并不少,无法大规模的应用。不管是青霉素还是麻醉剂,都是能在后续战场上发挥巨大威力的大杀器,这也更需要玻璃仪器。

她之前托去南方沿海港口去找的玉米红薯土豆橡胶之类海外植物的商船,算算时间,下个月就要到了,她得在那些物资过来之前做好准备。

第35章 永明城游记上白雪如盐,海风微咸,王……

白雪如盐,海风微咸,王恒宇站在船上,因着气温降低,早已换上了貂皮的大氅,纵然如此也被海风吹的猎猎作响。

看着远处群山之上的皑皑白雪,在引路船的安排下,他旗下的商船,通过引路船的旗语,小心翼翼的绕过外湾的礁石和薄冰,往港口所在的内湾行驶而去。

两个月前,王恒宇也跟着船队来过一次这个号称港口,实际为渔村的地方,如果不是朝廷下令协从,作为福州第一海商王家的旁支,他根本不需要接下这种没有什么油水风险还大的单子,甚至还要亲自跟随。

不过这次的航行就是最后一次,只要完成了这趟单子,他就能顺势去日本和朝鲜那边进口一些物资,虽然那边的物资也是相当匮乏,但是好歹让自己不至于空船而归,多少能弥补一点这次的损失。

小心绕过外港进入内港后,被山地丘陵所遮蔽的内部港口就这么突兀的闯入王恒宇的眼前。

远处拔地而起的雄伟城墙耸立在白雪之中,平整方正的奇怪建筑错落有致的坐立在其中,隐隐能看到,更远处的群山之中,依山而建的城墙和山脉融为一体,没有丝毫空隙,甚至让人产生一种海市蜃楼的错觉。

但是不管王恒宇怎么擦眼,那座巨城依旧耸立。

这样的雄关出现在中原任何一个险要之地都合情合理,唯独出现在这个座原本的废弃渔村却是如此的不合理。

王恒宇不由的站了起来,他清楚的记得,他两个月从这里离开的时候,还是一片荒地,除了地基几乎什么也没有,而眼前的工整而壮观的一切都恍若神迹。

过了外湾之后,海面上原本若有若无的薄冰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深蓝幽深的海水。

以王家海航多年的航行常识,一般的北上辽东以外的港口,到了冬季,无一不是结冰冻住,再难通行,必须要等到来年三月解冻后才能继续。

而现在的永明城的内湾港口居然还能保持不冻,这无疑能大大的提升永明港的使用时间和频率,王恒宇不由的有些啧啧称奇。

虽然在途径对马岛的时候,王恒宇已经察觉到了一丝不同,但是因为只是停留补给,没有过多停留,但是依稀可以看到岛上驻守的大魏红袄军并不少。

对方听说自己的商船是来永明城的,过路要的税费也全部减免了,一路上直到永明城都没有再遇到过任何一次倭寇海盗。

作为商人,王恒宇心思顿时活络了起来,来都来了,不如看看永明城有些什么特产,之前带的那些皮子和山珍草药还有原木还算不错,就是数量太少,单独来一趟实在不值得的。

这么短的时间能建好这么大的一座城池,其中肯定有他能赚的地方。

下了船,王恒宇一落地就感觉到不对,不是因为那种坐船久了以后初次上岸的晕眩,而是因为地面上平整如水面,踩之坚硬如石,没有黄土地的尘埃飞吐,也不是青石板的整齐划分,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缝隙。

他看着人虽然不多但是却异常干净宽敞的港口,不由的有些惊奇,忍不住用脚在地面上辗了辗,却没感觉出和青石板的路有什么区别。

远眺着前方的几乎是凭空建起的城池,不由心思浮动,永明城的秘密应该就在这地面上。

王恒宇还在寻思着,就听到后面帮助卸货的人和自己的船员争执了起来。

“你们这个是什么东西,不能随便上船的!”

他回过头去,就看到一群人推着一个独轮的小车在浮桥上,正要进入船中。

以前的人从船上运货基本上都是人力去运送,因为浮桥轻而且不稳,没有什么马车能过去。

“我们这是都水监发的运货独轮小车,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运的,”推着小车的人看着水手一脸对方没见识的样子,脸上的神色骄傲极了,和江南其他唯唯诺诺的搬运工孑然不同。

王恒宇连忙上前去看了一眼,其实就是独轮车,轮子上加了一个控制杆,然后顶部上安了个木盒,用于装载货物,如果两个轮子的话就可以改成板车,相比人力会更方便。

他在其他的地方也看到过类似的独轮车,细节不太一样,只感觉永明城的独轮车更大,更精巧,看起来也更省力。却从来没想到过这个可以用到船货搬运上。

独轮的车,因为只有一个轮子,受力面积更小,改良的控制杆可以轻松转向,对于地形的更能兼容,哪怕是女人也能通过独轮车,搬运两倍以上的人力搬运的货物。

比起纯人力的搬运,无疑是省时省力了许多。

王恒宇看着独轮车,连忙问旁边的引路人刘旭:“这小独轮车卖吗?”

刘旭有些摸不着头脑:“卖啊,这是都水监的宋小大人改进的,说是用工分租借给港口的搬运工,节约人力。”

“宋小大人,是宋时吗?”王恒宇听着这个名字连忙追问,之前通过龚敬联系到他,让帮忙去岭南沿海地区购买异种的好像就叫宋时,他依稀记得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孩。

如果不是通过龚敬联系的话,他是不会把对方的话当真的,毕竟是一个小孩的莫名其妙的要求。

刘旭连连点头:“没错,就是宋时,宋大人。现在是都水监的少监呢。”

“宋大人?还是都水监的大人?”王恒宇惊讶了,他记得之前委托他的明明是个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的小孩,他一直以为是龚敬将军的亲戚,所以才那么纵容他提出一些奇怪的想法,但是都水监可是官方职务,怎么会轻易交给一个还未成人的小孩?

“对啊!宋小大人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很厉害的,不仅是都水监的少监,还是夜校的老师,教大家做了很多的东西。龚敬大人不在的时候,永明城的事务基本上都是宋小大人帮助打理的。包括港口的规矩也是宋小大人最先定下来的。”

“前几天宋小大人刚和在城西开了蓬莱阁,说是方便海商购买。”刘旭侃侃而谈,话术一看就是训练过的,几乎没有任何打岔的机会。

让王恒宇听的来了兴致:“蓬莱阁?有把这地面变的这样平整无缺的那种东西吗?”

“你是说水泥吧?有的有的。还有很多精美绝伦的琉璃制品呢!包括西洋的千里镜,银镜,单片镜,宋大人说,海商们千里运粮,对于永明城有大恩,所以绝不会让海商们空船而回,蒙受损失。”

王恒宇顿时心满意足起来:“行,你们先搬货吧,带我去蓬莱阁看看,顺便派个人告诉你们的宋大人,之前委托我们在沿海地带找的异种,已经找到了一些,不仅如此,我还有一份大礼要送给你们宋大人!”

刘旭听的眼睛亮起,连忙招呼了一个旁边的伙伴,耳语了几句。

对方连忙一个小跑的消失在人群里。

第36章 永明城游记下

刘旭见王恒宇等人神情满……

刘旭见王恒宇等人神情满意,连忙追问道:“海船千里迢迢而来,中间不知道经历多少风浪,可需要去港口旁边的修船厂休整一段时间?”

“我们这边有上好的深山铁木,修船厂的工人也都是从江南造船厂请来师傅调教的,对于海船的大小毛病再清楚不过了!若有需要,我们旁边还有福船出售,从我们船厂出售的船,我们终生包修的。”

王恒宇哈哈哈大笑起来:“一路风浪,我们的船确实有些小毛病,修修也无妨,不过买船就不必要了,我们王家商行,从来只用自己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