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贵儿索性就改口称师娘,大大方方地要特权:“年后我和夫人去京城落脚,一边儿考试,一边儿为师父师娘张罗,京城我人生地不熟,虽然有尤家的妹夫和岳父大人的情分在,总还是鞭长莫及。可巧师娘就来了。师娘在京城地头熟人头熟,可一定要护着我。”
城阳原本还红着脸,多听了几句也就顺耳了,也开玩笑似的说道:“好徒儿,万事都可得,就是哪日闯了祸,别说出你师娘的名字就是了。”
这句出自李咎抄出来的《西游记》里的名场面,李咎一听就失笑,道:“别听你师娘的,就是闯了祸才要抬她的名号,你师娘的名号那才好用。倒是别提你师父,你师父这回在京里差点儿就千夫所指无疾而死了。”
尤家两人和黄致都知道怎么回事,尤复老成些,尤晋古板些,都是李咎的好友,也觉得李咎离经叛道的,故而出于“诤友”的本性,还是劝了两句说“伯休年少意气,难免得罪人。就是对上那几位老大人的高徒,多少还是留些面子,将来好见面嘛!”
李咎满口答应,就不往心里去。黄致这两年却被带得和李咎一样有些反骨,且之前他赶考时游历京畿和关中一带,对那帮豪门权贵天下刚定就只顾吃喝玩乐一味地盘剥百姓,十分不满。百姓的日子好过一些并非是因为世道更好了,纯粹是因为在前朝末年的战乱中死了太多人,剩下的人少了,每个人分的地和牲畜多了,那不就能多挣点钱了?且喜当今对百姓仁厚,不是穷奢极欲的帝王,百姓头上的盘剥再少一层,如此才让百姓喘得过气来。
黄致一度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里头的道理,后来和李咎切磋了几年,终于懂了。他是无条件支持李咎的那一帮,即便他们的对手是郑秦吴杨为代表的“正道”。
只因顾着做人的道理,黄致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与尤家兄弟为难,因而只是岔开了话题:“咱们别在这干站着,赶紧回城。伯休啊,你快快休整,然后我们一起去见老相公。”
李咎听他这话说得严肃,又见尤家兄弟俩有点儿强颜欢笑的意思,问道:“尤老太爷,怎么……?”
尤复叹了口气,道:“也是高寿,这几天精神越发不好了。不过倒是无痛无病,有精神的时候还能吃一大盘肉,喝一大壶酒,胃口倒是还好。”
说是这么说,话外音依然是说尤老太爷恐怕熬不过这个冬天,李咎唬了一跳,赶忙同城阳上马,一群人带着家丁、侍卫,急急忙忙就进了城。
——到这里,尤家兄弟、黄致、傅贵儿,就没一个人提到崔书生那事。
城阳忽然意识到这点,便羡慕起李咎交朋友的能力来,都是极好的朋友,至少比那些搬弄口舌是非的强。
李咎、城阳和哑巴幺娘喜晴等急急忙忙回了府,略微洗漱,换了衣服就去了不远处的尤家。
可巧这日了妄禅师也在这里,与他同在的还有一位道号百素的道人,一僧一道与尤老太爷刚好合成个儒释道三家,就着些书经文字打机锋。
李咎、城阳来了,尤老太爷方打起精神来,拿着老花镜对他们夫妻俩一看,十分欣慰地说道:“果真天造地设。过去我看老李啊,是不知道他去哪寻觅个知心人来,恐他要打一世光棍。看殿下了,难免有芝兰玉树为凡夫俗子斫伤的可惜和可恨。谁知月老如此作法,到底给你们俩撮合成了。正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凭你们隔着万水千山,隔着银汉星云,总是能牵上这条红线。我托大,算是殿下和老李的长辈,就说一句放心了,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