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刘越比划越心惊,大雍全国最南到最北,也就一万五千里!对面那么大的一片土地,竟然还只是秦代的文明程度么?
这么大的地方,若是被他拔得头筹,不说别的,李咎封个王,他自己至少也得封个侯吧!他年史书上必定要记载他掌柜刘,大名刘全发,找到了秦朝就流落在外的中原子民!
掌柜刘顿时心头如火烧。
李咎道:“其实我去是最好的,只是一时间走不开。这次希望你先探探路,果真记载是真的,我也收拾收拾,早做准备和你们一起去。”
“侯爷,这可是三万里没人走过的地方,加上横着撇出去的,加上咱们这边儿的六七千里路,至少也有四万里路要走,没有三五年,根本不可能回来!”
李咎笑道:“我必是舍我其谁的人才有现在的我。再说,这不是先派你找人先打听着,为几年后的事情做准备呢?万一消息有误,也趁早换别的路子。咱们也不为别的,就为了咱们的那些种子作物,为了咱们养活的人,早晚也得去的。你想想,技术站做起来了,将来大家的钱多了,人也多了,各个作坊里能生产出几十倍上百倍的东西却不再要那么多人了……那时候人该去哪,东西又该去哪?你是个有天分的人,你这一路上,自己仔细想想吧。”
掌柜刘应了声仔细记下,把地图和杂七杂八的书册卷起来放在包袱里,又得了李咎承诺必定护着他家人口和产业周全,方心满意足地辞别侯府,跨马南去。
他走了,城阳和三皇子便联袂而来,是找他打听这次打开海禁的事来的。
这时候开海贸的影响和李咎刚提出来的时候不太一样了。李咎提出来开海贸时,恰逢江南粮仓见底,又是灾年,是为了从海外收粮食进来才有此提议。
他们都知道李咎对农、粮、牧的重视,人到了金陵住进了侯府,都没忘开个实验田。于是就更显得李咎一力支持的海贸很突兀。
海贸这东西是从海外变出个市场给大雍,需求上去了当然供给就会被抬高,供给抬高必然争夺劳动力。
如今的江南虽然经济日渐发达,但是粮食的价格也是一日高过一日——因为人力的机会成本太高了。
本就有棉麻、花生等与粮食抢夺土地、水、肥,已是靠着京城皇帝陛下的强制命令才能维持住最底线的耕地投入——就这,还要靠年度靠谱驱策各地县官胥吏主动督促人们耕种粮食,否则他们照样敢粗管稻子细管棉花、花生。
海港修缮开始后,江南的人工越来越贵,尽管有源源不断的灾民流民投入其中,也抵不住这里的缺口巨大。
建设海港要人,修路要人,造船要人,水手、随从要人,各个行业要人,工厂里更要人……人工费暴涨,那劳动力密集的粮食的价格就彻底下不来了。
李咎重农,又总是打压自家产业的商品的价格,旗下产业很少有真正向着挣钱的方向运行的,一般李咎折腾出个什么东西来,最多一年也就交给联营会去干,李咎自己绝少从倒卖东西上挣钱。
人们看重李咎,不是看重李咎日进斗金的能力,而是看他随手盘活一个产业的技术,看他心怀贫苦的仁德,还有他那个不知积攒了几代十几代的家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