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时间,还有半年可以腾挪,李咎心安理得地慢慢地打磨起即将传授的技术来。
大雍的版图比较接近现代位面的清朝版图,不过还要更大一些。北面是真的直达北海(即贝加尔湖),有上千公里方圆的森林都是茫茫无人区。北海都护府、岭外道、漠西道都是面积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巨大行政区域。
大雍十九道,算上京畿要地总计二十个行政区划,除了江南富庶之地外,其他行政道的跨度非常大。大多数行政道自己的内部环境已然天差地别,李咎也不知道他们最后会选派那个郡府作为实验点。
李咎也是这时候才坐下来仔细研究了大雍十九道的政治环境,只能说除了江南、中原和鲁东鲁西外,都不乐观。
特别是最北边的三个行政道,因为完全没办法投入农耕,除了靠南边和盆地平原的零星区域有人烟,更多的无人区处于完全荒废状态,朝廷连戍边都免了,对于隔壁虎视眈眈的萨沙族完全放任自流。
……这种情况直到铁轨和内燃机出现前都不会有改善,毕竟开发难度太大而回报率太低的的地方,就是天然不被重视。而一旦这些地方形成了稳定的非中原文明的聚落,那么在民族国家概念兴起之后想再把它们纳入版图,就困难了。
可是现在就要管上这些地方,也不现实,大雍缺钱又缺人,本身也没有高耐寒的人群。
但是李咎不想放弃那些广袤的无人区,再过一千年……不,他把蒸汽机弄出来之后最多再过三百年,那些地方的重要性就会陡然拔高。资源宝库且不说,作为战略纵深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咎对着偌大的版图划拉划拉,差不多把各个地方和现代地理对应上了,地理条件、优势劣势、未来发展规划一目了然。
他规划的时候,城阳和三皇子,三九、苏秀才等人都跟着看。越是往后,他们越是发现李咎的见识储备深不可测。
李咎准备了一个巨大的桑皮纸拼接的地图,内容正是大雍十九道和周边邦、族的详细地理条件,等高线、水文都尽量做到了还原。
天气、土壤、水文、地形、植被、光照……李咎把一切条件逐一列齐,不同的情况对应不同的颜色,比如越旱的地方水文纸条就越红,越涝的地方水文纸条就越蓝。这些纸条被小圆头针钉在桑皮纸上,如此每个地方的特点非常醒目,一眼看去,色彩层次分明,大雍各地的天然环境十分明显。
除了自然条件,李咎还暗搓搓地用“我认为比较适合的发展趋势”为借口,把各个地方在现代位面最终的发展结果也标了上去。
关中一代在未来其实会转向工业,河内腹地竟然会以煤炭为根基这谁想得到,中原腹地现在是经济中心、运输枢纽,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轻工和农业……
这些都大大出乎众人的认知。
不过李咎自己也知道,这样的产业格局其实和现代位面清末战争动荡分不开,如果和平过渡到现代社会,产业布局却未必如此。
但是,既然在现代位面能这样发展,说明一定有其自然条件。大雍的生产力也就这样,一个地方的发展计划高度依赖自然条件。
比如未来世界高度发达的小商品小工厂经济,现代就不可能在江南的小城市展开,原因无他,当地人口太少,环境承载量太低,依赖河流水运的交通不方便。本身粮食产量小、粮食运输成本高直接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不足的地方手工作坊连开工都是问题,又怎么能发展起来?
因此李咎对这些地方的远景标的是“被海贸港口辐射的工厂区域”,但是近景的要求却是修路和梯田。
最后的成品就是一个几乎详细到郡县单位的规划地图,只要确认了被选中的实验地,立刻就能找到既定的方向铺开了搞科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