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皇子6(2 / 2)

李咎的奏陈基本就是支持夏太守的上书,同时对进出口的内容给了个十分详细的清单,哪些鼓励哪些禁止哪些重税哪些补贴,以及采取不同策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内容汇成厚厚的一份奏陈,成为整个青山城最有价值的上书。

奉命在青山城“观察”李咎为人的大皇子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陪着写完整份文书后终于懂了李咎为什么在雀儿钟、玻璃器等珍玩上抠得那么死。

并且大皇子也写出了第一封寄回京的家书,在家书上大皇子非常中立客观地记录了一路行来的见闻。

他并没有像城阳那样索性就和平民百姓混到了一起,他仍然是旁观的士大夫贵族阶层,但是他在书信里承认他也被李咎说服了,他也开始注意起平民百姓的重要性,重视最底层的“人”的思想和生活。

李咎眼中只有人,没有其他。郑适道也好,吴宥也好,他们对李咎的攻击总是集中在他破坏礼教制度。

大皇子并不知道李咎是否真的在破坏,更不知道李咎的做法是好还是坏,不过他总结陈词,李咎即便是真的伤害了纲常体统,那也是因为他眼中只有人的缘故。

只看得到每个活着的人,就不会管这个人是男是女、是强是弱、是父是子、是贵是贱,活不下去的人他养,犯了法的人他抓,法律没办法管到的恶人他会想办法去惩罚(他特意提到吴县令对此视若无睹,显然是在纵容)。如果说李咎败坏纲常体统,那也只是他的本性带来的一点副作用而已。李咎对纲常体统、礼法制度毫不放在心上,若是攻讦他有意与这些事物作对,未免高估了这些事务在李咎心里的地位。

大皇子对此并不算太赞同,他欣赏李咎对贫弱孤苦的怜悯和仁慈,但是他反对李咎无视贵贱的做法,因为这种无视动摇了天子统治的权威——这一点都是李咎在解释他的道义时主动告诉大皇子的,他似乎不屑于隐瞒,更不屑于砌词狡辩。

大皇子不赞同李咎的目无贵贱,但是很敬佩他真的放下身段和平民一般劳作、吃住,嘴上说说谁不会?真的做到了才是大丈夫。

皇帝陛下对此的评价是“虽是二般人,倒是一条心。”

他当然也不会赞成李咎的“人无贵贱”之说,不过李咎能带着他儿子去看民意收民心,他是满意的。

李咎是个仁人,仁人就不会造反,至少不会在天下安定时造反。皇帝陛下自觉大雍的江山稳固不倒,江山稳固,百姓思安,人心思定,李咎又如何造反,他又怎么敢踩着百姓的尸山血海只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造反?

当然这么大的事,一封信不够,后面必然还有许多书信要来的。

皇帝陛下给的第一封回信只说知道了,让儿子好生待着,等他弟弟换边到了江南才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