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到头来还是得靠青山县救济。
玉鹤县最近青山县的村子最先做决定去隔壁县卖粮。这在当时有很高的风险,万一被抓到,就是蹲大牢的罪,因而他们选了个大半夜整装套车,一声不闻地做好上路的准备。
村长年轻力壮也熟门熟路,不过他得应付各级差吏和地主仆从,不能跟着去,万一他不在家却被那些收粮的狗腿子们找上门,引起怀疑就不好了。他只得将几句话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小后生大爷爷们路上出个意外。
几个壮劳力肩挑手提,年事已高的大伯爷赶着村里唯一的一头骡子拉着一车上千斤的好稻米,还有几个妇人推着板车,齐齐地也是压了几百斤。一整个车队一共带了舂好的精稻米二千斤,折合他们打听来的朝廷划定的今年米价应该值二百两银。
二百两银,足够每家每户分个四五两,明年就不会有人饿死。余钱能给学塾和祭田等公共财产添一把,添了这笔能请个好塾师,教一些好娃娃……如果不是玉鹤县的几个大户只肯出四十两银,如果在本地能卖个八十两一百两,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冒险去隔壁县卖粮的,这一路几百里,危险多了去了。
村长盘算着银子到手怎么分配,终于大家都收拾好了可以走了,村长只拍了拍自己儿子的肩,再没说什么。因为是隐秘的行动,他们连火把也不敢点,只能借着月光摸黑赶路,这一行人很快就消失在不远处的黑夜里。
村长叹了口气,朝青山县的方向望着,仿佛是个木雕一样久久不动弹。
……怎么当时那个李老爷就去了青山县呢?明明那个明水村离他们这也不远,咋个李老爷就直接去青山县了呢?青山县有个屁的好!哪里比得上他们玉鹤县!如果当时李老爷来了玉鹤县,那现在不愁吃喝还能攒钱买地的,就该是他们玉鹤县人了吧!
同样的事情没过几天也发生在了其他县,就连大松郡的郡治山阳县人都有些意动。山阳县的粮商和青山县的多半也是沾亲带故,他们给的价还算可以,总不至于像玉鹤县那般不要脸。不过山阳县到青山县的路如今好走极了,平平整整小水泥路,赶路不愁,算来赶到青山县来回也就一天一夜的功夫,花一天功夫,多卖个十几二十两银,抵得过一年辛苦呢!这一路沿途茶棚和养路队都齐全,安定得很,不怕出事。
司马郡守听闻郡治的官仓收粮不及预期,仔细一查还有这么个缘故,真是啼笑皆非。
不过司马郡守倒是也没提价,他不像吴书生,有个粮行联营会为底气,他在本地经营多年,全靠和地头蛇打得好关系。本地粮价都是官府和豪强商量着来的,朝廷刊例价就是这样,如果他要求提高收粮的价格到和刊例价一致,人家粮行真的就只能挣个辛苦钱了,以后山阳、大松郡有事,别人还能乐意给帮衬?收不到就收不到吧,反正青山县的粮食,最后也是要送一部分来官仓的……
……怎么当时李咎就在青山县住下了呢?他再往前面走走,没多远就是山阳了啊?一个小县城怎么比得上郡治!如果李咎在山阳,他们两个联手,先平奸商,再扫贼盗,人们安居乐业产业兴旺发达一切近在眼前……可惜啊……青山县有个什么好,李咎还真在那住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