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青山城没有多出六百个女工,李园人听说的纺织厂,到现在一共只增加了十六个正式“工人”,对比年前的数量还少了几个。
既然不是多了工人,那就是李园所说的“骡机”果真有数百倍的效率了。因荒山的工厂管得严,外人混上山容易,想进纺织厂可就难了,故而还没有外头的人亲眼看见骡机的样子,只是风闻体积甚大,比大公牛还高还长。
终于趁着这次往几个工厂搬骡机的机会,让好奇的人都看了个心满意足。
“这东西真能纺纱?纱锭挂哪呢?轮子怎么都横着摆?”
“这几根长铁条又用来做什么,没听说纺纱还要用铁杆的?”
“怪道都说老爷满脑子都是神仙点子,这种东西就是现摆在咱们眼前,咱们也不会用啊,李老爷偏就给造出来了!”
“哎哎,你怎么不看稀奇了?你还嚷嚷说绝不可能,这不是摆在眼前了么?”
“——山上就四五间厂房,一个月能出七八百匹布的纱,这又是十台骡机送出去了,一个月能再出一千多匹纱。得这几个骡机,明年的棉花岂不是暴涨?咱们赶紧去买棉花种子啊!去晚了肯定没了!”
……
脑子活的人哪哪都有,只要有一个人想到了明年棉花的需求量,就会有一百个一万个人也想着去增加棉花的种植量。
还好吴书生已经有了准备,今年述职时必定额外提及棉花种植和庄稼种植的限额问题。明年棉花必定小幅度涨价,谁种谁多收钱,这个配额分到哪里,可是需要好好斟酌斟酌的。
吴书生自己订购的骡机排单排到了明年,不过本地乡绅为了讨好他提前外让了两台给他,不过这两台只能送到吴书生在北方的产业里去生产,不能参与江南本地的生产。
吴书生估摸着自己会在青山县干满四年,之后的去向待定。在青山县置办些农田还算靠谱,即便他去了外地,这里的农田托付李咎、黄致等帮忙照管,也无不可。毕竟粮食这个东西,种下去了就是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砸进去了,即便要调整,也只能等明年。
但要遥控骡机这样的大型机械,那就不方便了。骡机非常烧人工,且与上游的棉麻输入和下游的织布输出紧密相关,还与市场有联系,纺什么纱都要注意随着下游的需求调整,说不定年底他将奏章一上,朝廷还有别的打算……这种精细活儿确实不太适合远距离抓瞎。
因此吴书生非常痛快地答应将骡机送回自己老家去办作坊,不参与本地竞争。
众人早就已经组建了一个织染联营会,官府一直以来都插着一脚,如果再加个吴书生,大家不免要看官府的面子让他三分。这就没意思了,本来每个人也没多少说话的权力,再分一些出去,那还了得?本来老吴先生也没在联营会成立时出过力,一来就要分权,也不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