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1章(2 / 2)

“怀瑾本想问询曲名,寻琴师弹奏。既是姨娘所作之曲,天色已深,怀瑾便不多叨扰了。”

他微微拱手,转身就要离开。

不曾想过对方会为了她的琴声上门,见他背影失落,徐可心下意识伸手扯住他的袖子,“公子留步。”

声音算不得大,但在四下无人的秋夜中格外清晰,林怀瑾停下脚步,转身看她。

对上他冷然不解的目光,徐可心紧抿唇,斟酌良久才鼓起勇气轻声道,“妾身之后数日都会宿在此处,于观中祈福。”

“若公子不弃,明日午时在此等候,妾身将此琴谱赠予公子。”

好似未料到她会这么说,男人眸色一怔,随后躬身行礼,态度恭敬诚恳,“怀瑾谢过姨娘。”

自她入了教坊司后,鲜少有人在对她以礼相待,徐可心受宠若惊,下意识扶住的手臂,触碰的瞬间又发觉两人过于亲近,连忙收回自己的手。

“公子不必多礼。”

她只紧张地攥住袖子,浅笑道,“明日未时在此等候公子,还望公子勿要失约。”

林怀瑾闻言,郑重地说了声不会。

见他眸色真诚,徐可心哑然,未想到大公子也喜听琴,她轻轻嗯了一声,应了下来。

待他走后,徐可心阖上门,背靠房门,深深舒了口气。

她少时就怕林长公子,认为他端正冷漠,同大人一样不近人情。

可今夜他为琴曲主动上门,又让徐可心觉得,这人好似也未同传闻中那般古板教条。

临睡前,她寻了纸笔,坐在桌前认真记下琴谱后,才上床入寝。

隔天午后,徐可心祈福后回到道舍,下山时远远望去,却见林怀瑾站在道舍门前,负手而立,不知等了多久。

徐可心走上前,未等唤他,对方好似先有所察觉,转身看了过来,四目对视,唤了一声五姨娘。

声音很低很沉,带着几分哑,好似在外面等了许久。

徐可心走上前行礼,从怀中拿出昨夜写下的琴谱,递到他面前。

林怀瑾抬手接过,无声看了半晌后,抬眸低声问,“此曲无名?”

徐可心微微点头,她昨夜惦念大人,才随心弹奏此曲。

若深究下去,倒也算作闺阁之曲,但怕长公子面上露出嫌恶,徐可心不敢告诉他弹琴时的心境。

得了她的话,林怀瑾又看了琴曲良久,忽然盯着她道,“可劳烦姨娘抚琴,为怀瑾弹奏此曲?”

“……啊?”

徐可心面色霎时涨红,红意从耳尖蔓延至脖颈。

这琴曲……是为大人所弹,如何能为公子弹奏,何况曲中含情,于情于理都不应为他奏曲。

徐可心支支吾吾,不敢告诉他曲中琴意,但对上林怀瑾没有半分私情的目光,她又说不出拒绝的话。

徐可心长久不应,好似看出她的为难,林怀瑾温声解释,“怀瑾只是认为此曲出自姨娘之手,没人比姨娘更能领悟曲中之意。”

他不知情,说出的话赤诚直白,独留徐可心一人窘迫难堪。

想到这人不知曲中意,只想听琴并无冒犯之意,徐可心深呼一口气,良久微微点头,说了声好。

几乎瞬间,林怀瑾眼中浮现笑意,诚恳道谢。

徐可心慌乱躲避他的目光,去屋中取琴,只想快些弹完,好让他离开。

秋日无风。

徐可心坐在石桌前,垂着眉眼,抚上琴弦。

临山伴水,琴声融入落下的溪流中,哀怨婉转。

林怀瑾站在她身侧,无声注视她。

徐可心知晓他在看琴,但还是莫名紧张,只觉他的目光分外直白,令人难以忽视,尤其她心上忐忑,怕他听出曲中意,知晓这是首缠绵悱恻的琴曲。

她心上挣扎,低垂眉眼,不敢看他一眼。

林山碧湖前,一人抚琴,一人站在一旁安静倾听,背靠秋色,远远望去,才子佳人倒也格外般配。

山中亭上,男人站在高处,居高临下俯视湖边二人,手中扳指微微转动,不知在想什么。

管家站在一旁,躬着腰身,小心窥着身旁男人的面色,大气都不敢喘。

管家想下山提醒两人,可没有大人的命令,他也只能蜷缩着脑袋默默守在一旁。

白日他下朝后,直接向后山走去。

知晓他前去后山是为了见五姨娘,管家连忙跟来,谁成想见到这一幕。

良久后,琴声停止。

林怀瑾复又同她道谢,说还有公务在身,先告辞了,改日再携礼答谢姨娘。

徐可心说不必多礼,林怀瑾却未应。

见他面色执着,徐可心话语一噎。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徐可心长舒了口气,她抱起古琴,方要回道舍,身前忽得传来不紧不慢的脚步声。

以为林怀瑾去而复返,徐可心未多加在意,转身的瞬间却猝不及防对上一双冷漠的眉眼。

看清来人,她面色霎时惨白,微微惊呼一声,“大人?”

男人站在不远处,眉眼低垂,眸中没什么情绪,看不出喜怒,不知道站在那里多久了。

想到曲中之意,她的心上莫名有种偷情被发现的无措之感,徐可心面色苍白,只觉心跳得格外快,手也格外酸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