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1 / 2)

【修改完毕!】

“你这情况,约莫有些变态。”

关凌冷汗直流。

刘一菲这个操作,给关凌直接整不会了。

“是我演冯晓刚,你不喜欢吗?”

“要不然我演一演鲁川怎么样?”

刘一菲还乐上了,而且还准备继续换一换角色。

让关凌打轻一点。

“你别这样,你这样我总感觉我和你的变态有些格格不入了。”

关凌人都麻了。

想不到。

实在想不到。

刘一菲这个浓眉大眼的,竟然会成了这种样子。

这一夜,关凌本身和刘一菲做的好好地。

无论是情感的充沛性,还是生理的美妙性,都是非常舒适的。

总而言之,就是拉满了。

真的拉满了。

就是关凌在后面驾御的时候,老觉得前面是冯晓刚。

顿时就是忍不住一片恶寒。

甚至,

有的时候,关凌甚至心想。

要不然刘一菲你改名叫刘小刀呢?

别让赵小刀叫赵小刀了。

毕竟你比她的嘴巴还毒呢!

而且还会让人有一些画面感。

而且还要扮演鲁川。

你神经病啊!

下次你要不然就直接扮演徐凡,扮演秦兰,扮演江一颜,关凌都觉得自己能接受,但是你扮演俩男导演。

这画面感的沉浸感实在是太足了啊。

只要是稍微想起来,就能浑身起鸡皮疙瘩那样的程度了。

服了!

……

CCTV6的采访过去之后,一大批媒体和影评人都开始撰文写稿,为最近电影圈的票房局势,为了关凌和刘一菲在央视说的那些话。

一时之间,网络上风起云涌。

各种通稿不断。

尤其是刘一菲那句“你凭什么教育观众”,

又让刘一菲在互联网中青代观众心里面,徒增了浓墨重彩的一比。

在网络上舆论风评直接在线拉满了。

此前,刘一菲更多的是因为血牛的大血包,而被称为天仙姐姐。

人们,吃的更多的是她的颜。

至于她人到底怎么样,其实大部分都是不知道的。

大家都更关注的是王语嫣,小龙女,赵灵儿这种让人喜爱的年轻女孩儿形象。

以及在《梦华录》当中,成年之后,有了独立思想的自立女强人形象。

最主要的是这四部戏给她增加了太多好感。

再加上那部《健听女孩》,

无论是中青代,还是老人,对于刘一菲至少都是没有恶俗的想法的。

看到的时候只是轻叹一声。

这个姑娘长得真好看。

但是当中青年在网络上搅动风云,并且将刘一菲的这句话席卷整个电影圈,甚至是娱乐圈的时候。

人们才骤然发觉。

刘一菲不但长得好看,而且还尊重观众。

这和劳什子冯晓刚完全是两个极端。

难看的在教育观众,好看的在维护观众。

谁不倒戈?

观众会看谁的戏?

于是在央视频道采访出圈之后的第二天,

《一九四二》瞬间陷入了巨大困局,

一些早已预定好买票的都退票了,而且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甚至还有些观众专门买《极限职业》的票,而后先看《极限职业》,再买一张之后,进去看《一九四二》,给电影院线的检票口小哥都整傻眼了。

虽然电影院偷票房有人这么做。

但是观众自发来偷的。

真没见过。

但是观众自己又一口咬定自己买票买错了。

要么退钱,要么让我进去。

整的影院也不知道该咋整。

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就放进去了。

但这种事情似乎是刘一菲的年轻粉丝有组织的行为,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

真是把讨厌冯晓刚这几个字,做到了极致。

而且市场的给力程度,也出乎了关凌等人的意外。

在《一九四二》上映的三四天时间内。

虽然首日票房拿下了两千六百多万的成绩。

但是四天,仍旧卡在破亿的门槛上。

硬生生的苟延残喘到了第五天,甚至是到了第五天的晚上八九点。

这才堪堪完成了这一成就。

要不是第二天依旧拿下了两千多万的票房。

凭借后续三天的断崖式下跌。

有些人预测《一九四二》大概率要第七天才能破掉过亿的门槛。

这对于冯晓刚这么个知名大导演而言,实在是太尴尬了。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

冯晓刚实在是撤回不了自己发的言。

只能说是上头了。

在记者采访,直扎他肺管子的时候。

他破了。

肉眼可见的开始怼记者,怼媒体。

“你是哪家媒体?”

“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干了什么。”

“电影质量不高的话,作为导演,我一定要承担所有责任。但是现在是电影质量的问题吗?谁负责不需要你多问,最关键是你们媒体到底做了什么?你们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吗?

你们对得起我们全剧组长达六个月的努力吗?

我们的演员,每一个人都竭尽全力。

每一个人都将角色视为人生角色,努力去演。

但是得到的却是媒体们的恶意揣测,和不公正的言语判决。

我作为导演,我对不起他们。

我更看不起你们。

你觉得好笑吗?

舆论要做到准确,公平和客观。

在《一九四二》首映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全都知道,包括你们基于恶意剪辑,拼接我的话,造成了观众们对我的不满。全是你们做的。

我为你们这种媒体觉得耻辱。

你客观吗?

《一九四二》光是拍摄许可,就经过了多次审查,甚至两次被禁拍。

现在能上映,非常不容易。

你们这群媒体的宣传,是要撅了我们这群想要拍些真东西的导演的根!”

胡言乱语。

主打一个语言乱舞。

但是这次他倒是非常聪明,全程给观众道歉,没有一句话再说过观众的不是。

只是隐晦的表达了自己口不择言,被媒体扣帽子,被媒体将自己的话解读成了不好的意思。

提问的记者人都麻了。

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我尼玛,”

“我第一次采访啊大哥,我实习证还在挂在脖子上呢,您老看不到吗?”

当夜,这实习生越想越气,深夜里面辗转反侧,最终第二天发布了一篇报道。

这篇报道,言语客观,内容丰富,情绪拉满,

标题炸裂。

让内娱的观众,影评人,甚至关凌,都觉得恍惚间人在香港。

港媒重现大陆了?

报纸标题上几个黑体大字。

“电影票房单日骤降,冯晓刚已经不认识人了……”

这标题虽然看起来只是客观描述,电影票房单日骤降是客观描述,冯晓刚对于媒体的质疑认错了人也是客观描述。

但是两句话加起来。

这个嘲讽力度,简直是拉满了。

有心人不用教。

无心人教不会。

不得不说,实习生还是有灵气的。

这个标题瞬间在娱乐圈引发狂欢,甚至一时之间差点变成万能公式。

……

“尼玛!”

冯晓刚工作室,冯晓刚气的白癜风都犯病了。

浑身瘙痒。

他的本意是随便怼一家媒体,希望能给自己洗脱教育观众的名声。

所以在采访上用怒意来破局,洗白自己。